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879 9
2005-04-11

“回扣”的经济学---价格反腐败策略

【众所周知,今天的中国,已经陷于制度性官僚腐败的境地,形形色色的当权者腐败,尽管各种方式手法不同,但最终都会集中到不端的市场行为中,具体地说,最终都归结为在发标、采购中“吃回扣”。而吃回扣虽然表面上是吃厂商,但实际上是吃广大消费者的钱,因为厂商已经将需要供给当权者的回扣,以抬高商品价格的方式转嫁出去了。因此厂商不是在被吃回扣中衰亡,相反,是在供给回扣中生存,它们通过积极的行贿,积极地向当权者提供回扣而生存。这种情况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所有行业都存在,也是中国官僚腐败的最终归宿与最终表现形态。今天的中国对反腐败无所作为,不懂得从这种最终归宿与最终形态中加以抑制,只是泛泛而谈地口号式地“事后反腐败”,使社会的损失极为惨重。如果能够建立一种制度,将通过价格行为所形成的回扣式腐败现象抑制,那么中国的腐败问题也就可以基本解决了。――黄焕金】

高校图书采购黑幕有辱大学精神

http://learning.sohu.com/20050408/n225094108.shtml

  据《四川日报》4月6日消息,成都近期侦破并公开审理的“高校图书腐败系列案”中,相关人员因私自截留和侵吞返还学校的回扣款或私自收受书商回扣款,而相继以贪污、受贿罪被依法惩处。随着案件审理的结束,案情背后反映出的高校图书采购中的种种问题浮出水面。

  关于图书回扣问题,在目前的单行法规中,只有文化部在1985年6月关于禁止图书发行工作中收受“回扣”的通知:图书馆和其他需要经常采购图书的单位,不得向书店或出版社索要“回扣”;出版社也不得用向这些单位付“回扣”的办法拉生意。但这一规定现在看来显然滞后了,而且没有约束力。一位法律界人士说,应该在立法上解决问题,尽快改变现行法规滞后的状况 ……全文

  报道中西南交通大学张宇舒在法庭上辩解,很值得我们思索。他说,其在1999年1月被任命为教务处教材科副科长时就了解到,各个大学在采购教材中都要收回扣,这是行业惯例。

  从表面上看,大学图书采购回扣是吃在书商身上,但实质上则是更多地转嫁到了在校大学生身上。

  大学生大部分要按照图书的原价来支付教材费的,他们无辜地成为了回扣的承担者,也成了受害者。正如报道中,一位法官给记者算的一笔账:如按涉案被告人交代所述,即使按最低回扣15%计算,学校在每位大学生身上都可“吃”到300多元钱。全国有数百万大学生,涉及的金额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由此看来,如果说大学在采购教材中要收回扣是行业惯例的话,那么不折不扣地“吃”自己的学生,是不是也应该是大学教育的 “行业惯例”呢?

  高校图书如此采购,真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我们令众多莘莘学子景仰向往的大学,就是抵挡不了这“一本万利”的诱惑,乖乖地被它俘虏了。

  高校图书采购黑幕,让我们看到了当今有些大学发展中的一股不正常的“市侩相”,这是与大学精神相悖的,更使是对大学精神的侮辱!

  大学的特殊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它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也应该保持自己的清高和尊严。大学是培养人才培养技能的地方,当具有起码的人文精神,而不是一味拿来谋利创收的工具。

  大学用财,也应如同“君子”,讲求“取之有道”。而现实中的一些大学却有点变味了,漠视了自己的使命,抛弃了自己的尊严。

  为了钱,有些大学可以违规办学滥发文凭;为了钱,有些大学频频曝出招生黑幕;为了钱,大学又露出了图书采购上不光彩的一面;为了钱,大学还能出什么黑幕呢?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这些不光彩的事件,虽然有的仅事发于几个害群之马,但却玷污了整个大学形象,亵渎了大学精神。

  一些有着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大学,就这样拜倒在“孔方兄”的脚下,沾染了一身铜臭气,真是可怜可悲又可恨之极!

  该醒醒了,大学!一位教育界人士的感慨让我们振聋发聩,“这些款项若用到正处,可帮多少贫寒学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作者:张玉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4-11 10:31:00
从终端的消费环节反思问题并没有错,但是要从终端解决问题可能效果不大,因为消费者是分散的大群体,面临集体行动的困境。如果终端压力可以传到到始端,那也需要从始端来解决问题。反腐败似乎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1 16:38:00

书价在那儿,不回扣学生也不会少交钱--~~

就这么个体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1 21:26:00

腐败者事实上损害了每一个没有参与腐败的人的利益,既让未参与者少得到收入,也会形成相对收入的反差。如果没有书款的回扣,虽然学生不少交钱,但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其他老师的收入都会更好,广大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

从这一点上说,每一个人都有揭露腐败的动机。问题的关键是揭露腐败的人需要为此付出多大成本,以及被揭露者被严惩的可能性。我国现有制度下的核心问题是,腐败者通常是当权者,任何试图揭露腐败的人都可能受到严惩,而被揭露者受到严惩的可能性却更低。这种制度的必然结果是任何有机会腐败的人,都会参与腐败。否则,一旦没有把握住腐败机会,没有得到足够的腐败收入,就没有资本进行腐败投资,得到更好、更有可能腐败和腐败租金更高的位置。其结果是真正善良的人必然要为这种制度所淘汰,只有最腐败的人才最有可能长期生存。

就事论事是没有用的,形式上的反腐败解决不了问题。反腐败问题上的形式主义,只会使得那些听信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善良人成为反腐败的受害者。反腐败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真正能够反腐败的制度,在司法、议会、宣传、政府行为规范等多方面都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才有可能真正保护善良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2 07:23:00
以下是引用nie在2005-4-11 10:31:46的发言: 从终端的消费环节反思问题并没有错,但是要从终端解决问题可能效果不大,因为消费者是分散的大群体,面临集体行动的困境。如果终端压力可以传到到始端,那也需要从始端来解决问题。反腐败似乎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的。

现在中国的腐败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正因为没有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总以为由上面处理就可以了。但上面同样存在腐败,你又如何处理?

我认为,腐败最终都要归结到某些产品的价格过高的问题。比如某个人通过买官行为获得了某单位的一个领导职位,于是他将通过这个单位的采购行为而获得回报。而这种行为必定导致所采购商品的价格过高。所以我们看到,如果一个社会官僚腐败严重,社会上的物价将会过高。因为腐败所养活的这些人是不劳而获者,他们总会通过抬高价格的方式而获得生存的物资。

因此如果我们阻死商品的最终价格的上浮,那么许多人将觉得买官无利可图,从而放弃这样的政治腐败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2 07:27: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5-4-11 16:38:53的发言:

书价在那儿,不回扣学生也不会少交钱--~~

就这么个体制!

如果图书市场仍然是什么“新华书店”垄断经营,那么,书价永远是过高的。而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打破这种垄断,从而使一切价格水份挤干,使广大消费者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利他们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回扣一定会表现为过高的商品价格,因此只要想办法将最终价格控制,那么这种现象就会消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