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经济学人
世贸谈判的破裂是何等的愚蠢与短见。
时值中东烽火通明、油价几近历史最高、美国经济趋冷以及气候变暖之际,贸易谈判的搁浅已很难激起人们的兴趣。毕竟,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所以在瑞士与会的各国部长拍屁股走人又有何妨呢?
持该论调的人不乏其多。本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破裂的背后便充斥着这样的情绪。这份源于自满与疏忽的灾难昭示着代表特定利益的政治活动凌驾在了共同利益之上。经历了五年的僵局之后,谈判很可能以破裂而告终。如果谈判就此落幕,那么各方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而且情况可能更为严峻。
不仅是多哈回合上的小事儿(如果小是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表达这样的一个目的:让成百万的人脱贫,抑制富国极具破坏性的农业扶持以及为无数的商品和服务开辟市场)受到威胁。多边贸易中缺乏责任的做法不仅使本周的多哈回合谈判触礁,而且最终还可能开始削弱整个贸易系统。
世界上最成功的骗局
经验人士会把那看作是杞人忧天。贸易谈判往往功败垂成: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原定四年内结束,可它终究拖了八年,令人备受煎熬。本周谈判破裂的直接原因在于农业贸易。这个问题总是倍受争议。总之,尽管没有达成一份全球性的协议,但区域性协议正在几小批国家之间达成。与前者相比,后者简直是事半功倍。前几回合的贸易谈判已然硕果累累。对于中国、印度以及其它加入全球经济的国家所营造的繁荣状况而言,没人会冒着破坏繁荣的风险而破坏贸易。
老手们需要新的思维,因为本周的崩溃对战后贸易系统构成了史上最大的威胁。它标志着贸易外交人员屈服于这个使贸易系统得以建立的骗局。它显露出的那种盲目漠视,既是对多哈回合谈判的漠视,也是对世界贸易平稳运行的漠视。
自由贸易的益处多是源于进口而不是出口。进口物更美价更廉的货物可使消费者花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商品,并通过竞争来提高国内的生产力。多边贸易自由化如同柔道一样,利用出口者进入外国市场的决心来击败本国的游说团体,否则他们很快就会关闭国内市场。贸易外交人员经常说,做出敞开本国市场的妥协是为了换取在其它地区开辟市场的权利。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这简直是荒谬的。大肆宣传这样的言论是服从于国内的政治目的的。但它居然是带来累累硕果的谬论,因为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对任何一个贸易伙伴做出退让,所有的成员都会自动地享有同样的退让。这样的把戏使世界享有了几十年的繁荣。
多哈谈判在“发展回合”的主题下加入了一些独有的构思。这不失为可以给陈腐的贸易带来些许道德诉求的良策。但这两个把戏如今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为它们是在劝说富国成员为外国牺牲本国利益,而不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要受到谴责不应是单独的某个国家:许多成员国都脱不了干系。印度希望减少农业补贴并降低关税,但它不愿削减农业货物和工业产品的关税壁垒;欧洲不同意削减它的农业关税;美国作为早期贸易回合谈判的幕后活魂,宣扬着一份糟糕的协议还不如没有协议,而且它说到做到。单边贸易自由化的根本原理已被埋葬并被长期的遗忘。
这就是贸易外交人员为何将目光放在了区域性协议上,将其视为更好的贸易途径。这样的协议当然很容易实现。十年前,这还只是少有的现象。但现如今,每位世贸成员都处于一个以上的区域性协议中。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此类协议的价值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创造或者转移贸易。但在更加广泛的层面上,它们带来的却是负面影响。双边协议是复杂的,且往往不利于贫穷国。在多边协议中,贫穷国可以依附于强国在谈判时的影响力;在双边协议中,他们只能靠自己。而且双边协议越多,多边协议就越是不容易实现。
那些鲁莽的破坏分子
多哈谈判的崩溃仅仅是前行之路上的一次挫折而非一次倒退吗?多半不是这样。的确,世界贸易波澜不惊。贸易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球GDP。高额物价与强劲增长意味着保护主义的呼声较为低落。但尽管贸易系统不会在一夜之间崩溃,但多年之后也将积重难返。
明年,美国总统将失去国会赋予他的贸易协议磋商权。没有了这个权力,立法机构会把那些贸易协议批得体无完肤。如果那样,多哈谈判可能无力回天。美国明年的农业法案更会加剧农业贸易上的争端。假如美国和欧洲的制造商们开始在低迷时期裁员,那么本周已然明显的恶意便会扩散开去。西方对盗版行为的谴责会激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另外,世贸组织至关重要的贸易纠纷处理程序很有容易产生紊乱。本周的谈判失败后,世贸组织倘若在下一回合中做出不利于美国的裁决,那么美国国会也不会善意地接受这样的冒犯。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不仅仅是一轮谈判,整个贸易系统有多么不堪一击啊。
2001年911袭击后,为了证明一个繁荣的、团结的世界可以战胜伊斯兰恐怖主义,多哈回合由此展开。本周,再次面对暴力冲突时,政治领导者们显得那么无能为力。他们本来可以在其能力范围内让世界更加殷实,但他们失败了。
Copyright . 2006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and The Economist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归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所有 中文版由《经济学人》中文版论坛(http://www.ecocn.org/forum/index.php)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