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43 9
2007-05-09

张鸣:一个以吃为价值取向的民族的读书生活

张鸣

也许可以这么说,一个“吃”字和一个“家”字,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的价值取向。什么都可以丢开,就是这两个东西丢不得,实在被逼到墙角了,高尚一点的人可以为了家而牺牲吃,而品性差一点的则往往为了吃而牺牲家。“吃”作为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多数人活着是为了吃,而不是看起来更为合理的吃是为了活着。食不裹腹的时候当然谈不上价值观,但是只要国人有了余钱剩米,吃顿好的,或者顿顿吃好的,就成了人们每日的不懈追求。用老北京的话来说,就是“奔”,到底是奔窝头加咸菜呢,还是奔烧饼夹肉。战国时孟尝君门下客冯驩感慨怀才不遇,弹铗而歌提抗议,首先要求的就是“食有鱼”。

国人有福,吃顿饺子都要攒肉票的时代总算过去了。虽然农民还很苦,但解决了温饱并进入小康的人家毕竟很多了。有多少呢,保守估计,一亿上下总是有的,从冰箱、彩电、空调、电脑的消费上就可见一斑,如果搁在上世纪的70年代,这些东西就是拿到了中国也是没有人买的。按道理,衣食足,就该知礼义了,对书的需求应该大一点了。可是,情况很不妙,在我们这个礼义之邦,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地,有过欧洲人还满足于少数教士传阅可怜的几本羊皮纸书的时候,我们的书坊已经把书铺到了穷乡僻壤的光辉历史,可是,现在我们出版的图书,居然60%以上是教材,如果再加上无孔不入的教辅(辅助教材),那么一般性阅读图书的比例小得可怜(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是倒过来的)。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现在的国民所看的书,绝大多数属于强迫性阅读,因为上学要考试,或者学校硬性规定必须买(比如大量的教辅),不得不购买或者阅读。全国90%以上的出版社都是靠出教材养活的,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凡是具有传统教材资源的出版社,比如教育社,一律财大气粗,日子过的滋润。像美国那样,鼓励学生用二手教材的建议,对出版界来说,等于是灾难。无可讳言,我们这个据说是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现在的国民不喜欢读书了。

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说,现在没有好书,也有人说,现在书价太高。前一条理由有点道理,其中的原由很复杂,最大的因素是出版管理部门卡得太死。尽管如此,市面上有价值的书还是一年年地多了起来,断不至于到了让人无书可看的地步。至于后一种解释,其实并不成立。出版虽然也可以说是“垄断”行业,但由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并不可能真的维持高额的垄断价格,因为消费周期过长,而且书籍毕竟不能像电信、石油,甚至药品一样,强制人们消费。书的价格,比起计划经济时代是高了许多,但出版者其实并没有暴利可言,无论是书商还是出版社,真正做大的其实没有。在市面上,5060元一本的书已经属于高价了,面对这样的价格,大多数读书人见都会掂量掂量,如果不是特别需要或者特别的喜爱,估计多半是要掩面而去的。但是同样是这些人,请朋友吃顿饭,或者是几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相聚一下,吃饭或者K歌的钱,一般都要超过此数。我们就是这样,吃饭花上百元,只要感觉还可以,会觉得很便宜,但买书花50元,会觉得很肉疼。饭是必须吃的,而书则能省则省。我们的大学生,说起来也算是读书人,但每年花在下饭店吃饭上的钱,绝对要比买书不知多上多少倍,大学内外的饭店,开一个火一个,即使价格比其他地方的贵上许多(尤其是大学里面的饭店),但一样天天爆满,可是谁见过大学书店有如此的人气?在大学生活的人们,除了那些特别贫困,又无力打工挣钱的人外,好像有无数的理由聚会吃饭,什么生日啦,老乡会啦,师生会啦,等等,等等,即便什么借口没有,也有可能出来撮一顿。现在这种聚会,据说时髦的已经改K歌和泡茶楼了,但这些地方大多也是连吃带玩,所以依然离不开一个吃字。

当然,大学里应该提供给学生所需阅读的图书,可是,我们的大学原本图书资料就不足,在目前大学疯狂扩招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可能了。的确,我们应该痛责那些主其事的肉食者,他们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是反过来,难道我们已经进入大学的人,就只能在怨天尤人并吃喝玩乐中等待吗?没有这个经济实力者另当别论,而有这个能力的人,对于可花可不花的吃喝钱,可以舍得,对于关系到自己学业前途、实际上必须花的买书费用,可以省掉。扪心自问,难道不觉得我们有点奇怪吗?古语道,民以食为天。这在吃不饱的情况下是对的,但如果已经吃饱了,还要以食为天,那就有点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9 13:05:00
[em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9 13:36:00
中国人娱己娱人的方式太单调,从古到今都是吃,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毛病,这样一个言行有些木讷的民族,似乎只有在吃饭时才可以神采飞扬,纵横驰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9 13:56:00
看到这里,有点要说的了:记得中学时老师对我说:"请把钱与精力尽可能花在脖子以上的地方"(也就是说要我们多花点时间精力与金钱在精神层面上,脖子以上的地方不是指嘴巴,而是指脑袋).我很赞同这句话,大学这几年我自己个人一顿饭还没有超过10块钱的,超过的几次是同学客气请我的.我请同学的也就5~6块而已(我自己平时是3~5块).这不是我小气,我是觉的一般情况下也没必要大吃大喝的.带他们到食堂不也挺好的嘛.我认为我是不懂也不喜欢饭局的人.但我花钱买书可是吓到同学的,他们都还以为我是富翁,我买书大都在60元以上的,有几本从还超过了100.基本上都是些经典的书,以教材类居多.现在总共买了有5~6百了吧.这些差不多顶我一个月生活费了呢.不过也惭愧,书是买了,但看的也不多.有些才过了一遍,有些根本没怎么看......现在有了电脑有了网络,真的感觉看书时间被挤了不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9 19:34:00

5060元一本的书已经属于高价了,面对这样的价格,大多数读书人见都会掂量掂量,如果不是特别需要或者特别的喜爱,估计多半是要掩面而去的。但是同样是这些人,请朋友吃顿饭,或者是几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相聚一下,吃饭或者K歌的钱,一般都要超过此数。我们就是这样,吃饭花上百元,只要感觉还可以,会觉得很便宜,但买书花50元,会觉得很肉疼。饭是必须吃的,而书则能省则省。我们的大学生,说起来也算是读书人,但每年花在下饭店吃饭上的钱,绝对要比买书不知多上多少倍。

所说属实,这也是一种“堕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0 02:37:00

我自己其实没有太考虑过到底吃和买书之间的矛盾,可能自己的家庭比较富裕,不存在说吃和买书之间的机会成本.

但是我想说的,现在中国的读书,越来越快餐化,在书店里面,看到的那些很好卖的书,比如什么经商智慧,比如什么如何当老板,或者什么100天学会什么,大概就是除了教材和辅助教材方面最好卖的说,还有一堆缩减,精简版的书.

但是读这累的书,真的有多大意思呢?我一直都很怀疑.假如说什么的快餐阅读我会去读呢?估计就是新东方那些背单词的书.其他的就不怎么考虑了.

而相反,就像我接触很多读经济的学生,他们却根本连昆曼那本经济学原理都没有去读过,个人认为这本还真是经济学入门很好的书.再往后,很多人想着去学着那些成功人物是怎么成功的,他们什么经商智慧? 拿过几本来看,没有意思,我也曾经问过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他们都觉得,那些书根本没有意思,就算那些书里面还包括了他在里面.

他们所给我的建议,要么就找一些很成功的人他们详细的传记去读,去认真的把自己和他们去比较,要么不如去先把知识的理论基础打好,再多读点相关按例分析的书,去认真了解企业是怎么运作,一个企业会碰上什么问题.甚至多读几份知名机构经济的分析报告都比读那些书要有意思多.

而不是读那些很快餐的读物.但是估计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把一本原著的书目,或者一堆堆的商业案例分析之类的书好好的去读读.但是这些才是重要的.

而那些快餐读物的畅销,特别在学生中的畅销,又反映出来一个怎么样的问题? 浮躁,急功近利,还是学生本身的肤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