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dingjiadong在2007-5-15 10:40:00的发言: 对于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理论上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既国家掌握控制着大部分财富以避免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拉大,实现社会的公正(这种理论在学理上是否站地住脚,我还处于怀疑阶段)。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资料完全归国家所有,不存在公有和私有的矛盾,但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矛盾有一定的表现,特别是对于公有经济自身体制上的问题所引发的经济问题更是深深困扰着我。
公有经济在很多领域存在着浪费行为。首先,先看看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上的模糊,国企内部的高层领导有着跟官僚机构相类似的争相夺权的行为,这在经济学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既将很多精力非用于创造财富上,另外国企的效率,市场的灵敏度等问题,我觉地皆是由于产权的模糊所引发的国企内部人员对自身的一种“惰性”(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其次,也是我最看重的一点,由于国家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并且这部分跟市场有联系,并不是独立于市场的,使得很多的私有经济“耵着”这些公有经济,这点从由郎咸平所引发的反思国企改革的大讨论中可知,国企私有化如何?凭什么就让那些高层管理人员所有,而且这过程又极为复杂,是否贱卖或是其他什么的?那么就“保住”国企吧,但即使我们再努力,似乎也避免不了资源的浪费。无奈之下,进退两难! 其次,公共资源的浪费还存在机关事业单位,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高校图书馆购书拿回扣是不争的事实,倘若拿自己的钱去购书,我们会跟对方砍价直到一个适合的价格为止,但拿的是公家的钱就不一样了,价格稍高所谓,对方会给回扣的,这“回扣”当然是归入图书馆或某个人,也许你会说这是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确实有,但是只要机关事业单位掌握着大量与市场经济活动有关的资源,外面的私人部门就会和机关事业单位内部人慢慢地“蚕食”我们的资源!财富可以这样地分配吗??
公有经济该何去何从?

[em06][em06][em06][em06][em06]
聪明盖世无双的中国人,只会胡说胡搞胡闹,不会干任何人群性事业,不想治国安民。
而美国人,根本就不是人,都是鬼子或者低级动物,还傻大黑粗,根本不懂西方经济学和中国产权理论还什么委托代理链条:
美国安然公司是世界著名能源跨国企业,资产在全美国居第七,在《财富》杂志的全球500 强名单上列第35,去年底却突然资不抵债申请破产,造成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宗破产案。事情到此也就罢了,政府同意拨出巨款处理善后,公司老总们仍可过上自己富裕的生活,谁知不久便暴露出该公司一些重大欺诈行为,特别是一家享有盛誉的全美国第五大会计公司涉嫌作伪,更引起了全国范围的信用恐慌。一家曾与之签订意向协议准备将其收购的大公司(此举足可挽狂澜于既倒),也正因为发现了其中一些猫腻而断然放弃收购。结果是公司一位副总裁自杀身亡,董事局主席 等负责人面临被起诉,包括联邦政府官员在内的一大批关系人有待洗刷嫌疑。有专家撰文指出,安然事件若导致商界的诚信危机,灾难将不亚于9 .11事件。
唉,美国社会如此依赖这“诚信”二字,真值得我们曾信奉“民无信不立”的同胞们认真思量。
。。。
于是,A 姑娘常常上午见洗好的衣服堆成山,也只象征性地叠一些,直到下午老板来后才忙活起来,一面还说上午如何如何忙;B 姑娘却相反,上午总是趁客人送衣取衣的空隙,抓紧将衣服叠好打包,尽量把任务完成在前面,有时老板在的时候反倒显得不太忙。谁知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最先不高兴的竟是那些经常来洗衣服的美国人——老板的常客。他们看不惯这样对老板不诚实的劳动者,先后向老板抱怨A 姑娘如何偷懒、如何上午只看书不干活,而对英语还不如A 的B 姑娘,却交口称赞。结果可想而知。
。。。
我曾携父母去曼哈顿参观无敌号航空母舰,买票后走出人群,突然想到老人可能有优惠,忙返回询问。售票员小姐闻讯赶紧一面赔不是,一面按老人优惠将余款退还。她并不查看你任何证件,甚至也不去打量二老是否真老(62岁以上老人方可享受优惠),其所奉行的恰是一个“信你”原则。
后来我发现,几乎所有公共场合,凡有老人或儿童减价优惠,均无需出示证件,全凭你金口一开,人家就信了,哪怕有的老人长得很年轻,或有的儿童看上去颇高大。人家这样信任你,再去撒谎或冒充,真是件很可耻的事。正因为这样,当有一次带女儿参观某博物馆(售票处注明6 岁以下儿童免票,而我的女儿刚满7 岁),售票员微笑着问“孩子几岁”时,我稍一犹豫,还是如实说“7岁”并照章购票。后来我甚至为自己那一刹那的犹豫而脸红。有一次去某大商场复印一本书,200 多页图书印完去结账,收银小姐并不查验所印页数,只凭你自己报的数字收款,没有人怀疑你会虚报少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