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的经济学能有今天,首先得益于高先生、北大陈岱逊老先生、华工张培刚老先生、社科院朱绍文老先生等一批坚持留在新中国的海归人士。先生们当年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归帮助新中国的建设,没呈想满腔理想被兜头一盆冷水,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成为腐朽的象征,成了政治的牺牲品。高老和岱老还算幸运,张培刚老人落了个远离经济学,直到文革结束。
说文革摧毁了中国人的道德基础,一点也不为过。一场文革,就像切断了中国人的道德神经,再也无法复原似的,如今全是功利的眼光,完全没有了伦理和道德的原则。
但这些老先生是一个例外。他们一身都在奉献,都在试图实现自己的理想。
建国初,经济学被作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来讲解,当时高先生等人恐怕是最早开设这类课程的教师之一。随后这种课也无法开了。文革后,经过他们的努力,经济学作为外国经济思想史一词才终于得到官方的认可,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获得外国经济思想史(含西方经济学方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最早获得这两个学位点的单位之一。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设立西方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点,人大又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获得西方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国务院学位办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外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三个学位点合并为“经济思想史”一个学位点。目前,全国同时拥有西方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两个学位点的单位只有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4家。而这四家单位都和老先生们有关。张培刚早期在武大。社科院有朱绍文先生。
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老先生们实在算不上有成就。很简单,成果很少!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视角看,老先生们对中国经济学做出的贡献却是无与伦比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坚持,中国的经济学也无法出现今天的欣欣向荣的局面。"
当以此言来纪念敬爱的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