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4688 143
2012-10-10
最近公布今年诺奖获得者,经济学家论坛还开展了猜奖活动,猜中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获奖论坛金币。事实上,中国人在经济学诺奖上只有当看客的命。中国人有获得诺奖的先例,那就是西方人忽悠中国,给达赖和刘晓波颁发的诺奖。而几位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奖,也是他国的荣誉,不能将其记在中国人头上。今年颁奖,我们酸溜溜的。网页上登载了“中国科学家为什么离诺奖越来越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实用主义”作祟,这一点本人十分赞同。在经济学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翻开中国人办的各种经济学杂志,特别是代表中国学术水平的csscil类经济学杂志,实证性论文满天飞,少有带有数学模型的基础经济理论发表。那些杂似乎将外国人的模型加上中国的数据,或者对外国人的模型修修补补,再加上一堆中国数据,得出几个变量关系,最后弄到eview,按一下run,所有的结论就出来了,最后给一堆政策建议,我们的论文制造出来了。  杂志社很快乐,审阅这样的论文花不了多少精力。审稿人也很快乐,半个小时就搞定文章的脉络。写的人也许很快乐,只要有思路,有数据,剩下的事就交给Eview.大家都认同这样一个研究模式,没有谁值得指责。上上下下围绕数据整研究,没有数据,就没有经济学的研究。    《经济研究》代表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杂志,又有几篇是纯粹的建立在严谨的数学推理上的论文。我真不明白,那些诺奖获得者的研究方法在中国怎么就不灵呢?中国人缺乏创新思维,不愿动脑筋,越简单越有利,就做什么。教授们如此,博导们如此,博士们如此。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大路上,人流滚滚。制造的“数据可靠,结论可靠”的实证论文把中国经济学杂志塞得满满的。可悲的是,这种令人激动的壮观场面,窒息了中国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与世界经济学基础研究的距离越来越远。中国的经济学大师在这种体制下,永远也不会出现。杂志社在引导经济研究导向起着决定作用,如果差不多都登载这些实证论文,愿意做基础研究的学者生产的产品就没有出路,于是搞基础的学者也会倒退到实证的大路上参与竞争。因此我有两个观点,要改变中国在经济学诺奖只配当看客的酸楚局面,改变杂志社在论文登载导向上需要彻底改变,比如实证占40%,基础理论占40%,其他类占20%,只有较多的人从事基础研究,经济杂志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平台,以保证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不致发生生存危机。根据大数定律,较大群体从事基础经济研究,总比较小群体从事基础研究取得具有重大基础经济理论成果的概率要高。第二个观点是,当今经济类杂志在基础经济性论文与实证性论文的不合理结构,只会让中国的经济学者成为经济工程师,而不会成为经济学家,这正如科学家发明理论,工程师将理论用于实践的关系。因此不改变这个局面,我们将永远是经济学诺奖的看客,而杂志社为获得这一成就,将立下首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0-10 17:13:32
有啥好研究的,洗洗睡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0 17:18:19
Raulゆ枭雄あ 发表于 2012-10-10 17:13
有啥好研究的,洗洗睡吧
感谢你的提醒,真实不应该操这份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0 17:18: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0 17:24:20
说的不错,杂志划分比例不错,可是实行起来难度很大,要真靠自己建立模型去分析,好多人还是不达标的。毕竟教育方法,模式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0 18:11:38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