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2007-5-24 07:50:00

奚恺元

[讨论]优秀的华人经济学家有哪些?并有适当奖励


英文姓名: Christopher K. Hsee


电子邮箱: chris.hsee@chicagogsb.edu


出生地: 中国,上海


最高学位: 耶鲁大学博士(1993年)


主要研究领域: 行为决策学,行为营销学,行为经济学,幸福学, 情感,跨文化心理学


主要学术职位或职称:

美国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管理组织行为学及营销学教授,Theodore O. Yntema 教席教授 (chair professor)

美国 芝加哥大学心理系名誉教授

在中国出版的书:

若需详情,请点击《别做正常的傻瓜》

《别做正常的傻瓜》(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


曾应邀在以下机构作过演讲或报告: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卡耐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Behavioral Sciences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迪保罗大学 DePaul University

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ellogg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sychology

俄亥俄州立大学 Ohio State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University of Chicago

伊利诺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密歇根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奥瑞根大学 University of Oregon

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harton School

南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德州奥斯汀大学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曾应邀为以下国际专业杂志或机构审稿: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美国经济评论(美)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心理科学的发展方向(美)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行为决策杂志(英)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消费者研究杂志(美)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实验心理学杂志(美)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市场学研究杂志(美)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美)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管理与组织评论(美)

Management Science 管理科学(美)

Marketing Science 营销科学(美)

Medical Decision Making 医学决策(美)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组织行为学和人的决策过程(美)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告(美)

Psychological Science 心理科学(美)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心理计量学公告与评论(美)

Risk Analysis 风险分析(美)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国家科学基金 (美)

现任或曾任以下杂志评委: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Asian Business Study

曾在以下会议上作过演讲或报告:

199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APS) Annual Conference 美国心理学学会年会 (美)

1994: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 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美)

1995: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美)

199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nflict Resolution 国际冲突解决大会 (德)

1996: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美)

1996: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 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美)

1997: Subjective Probability, Utility and Decision Making (SPUDM) Conference 主观概率,效用及决策大会 (英)

1997: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美)

1997: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 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美)

1998: Choice Symposium, HEC 选择研讨会(法)

1998: Behavioral Decision Research in Management (BDRM) Conference 管理行为决策研究会 (美)

199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 Insurance Project Meeting 国家经济研究局保险项目大会 (美)

1999: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美)

1999: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 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美)

2000: Behavioral Decision Research in Management (BDRM) Conference管理行为决策研究会 (美)

2000: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美)

2000: Society for Consumer Psychology (SCP) Conference 消费者心理学会大会(美)

2001: Institute for Operations Research & the Management Sciences (INFORMS) Conference 运筹学及管理学大会 (美)

2001: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美)

2001: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 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美)

2002: Behavioral Decision Research in Management (BDRM) Conference管理行为决策研究会 (美)

2002: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美)

2003: Paradox of Happiness in Economics Conference, Milan, Italy 经济学幸福悖论大会 (意)

2003: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加)

2003: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 Vancouver, Canada 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加)

2004: Society for Consumer Psychology (SCP) Conference, San Francisco, U.S. 消费者心理学会大会 (美)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alent Strategy and Entrepreneurship, Hangzhou, China 人才战略与创业者国际会议 (中)

2004: Choice Symposium, Colorado, U.S. 选择研讨会 (美)

2004: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APS) Annual Conference, Chicago, U.S. 美国心理学学会年会 (美)

2004: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Inaugural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国际中国管理研究协会成立大会 (中)

2004: Business Statistics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商业统计大会 (中)

2004: 2nd China EAP Annual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第二届中国EAP年会 (中)

2004: China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ChinaHRD) Forum, China 中人网大型论坛 (中)

2004: International Positive Psychology Summit, Washington DC, U.S. 国际正心理学高级大会 (美)

2005: Socie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SPSP) conference, New Orleans, U.S. 美国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会年会(美)

2005: Consumer Psychology in Transitional Market conference, WashingtonDC, U.S. 变迁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大会(美)

2005: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Conference, San Antonio , U.S. 消费者研究协会大会(美)


曾被以下媒体采访或报道

若需详情,请点击“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

新华社

新民晚报

上海财经频道

东方卫视

热点人物 (嘉实影业传媒)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解放日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读者

经济观察报

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青年报

文汇报

环球时报

中国证券报

财经时报

中国经营报

深圳商报

天津日报

深圳商报

深圳特区报

广州日报

新闻晚报

都市快报

上海金融报

纽约时报(美)

洛杉矶时报(美)

经济学家(美)

当今心理学(美)

心理学观察报(美)

部分研究在诺贝尔颁奖演讲中被卡尼曼提及

等等…


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及部分摘要

若需阅读全文(英文),请点击“芝加哥大学个人网站

Hsee, C. K. & Hastie, R. (2006). Decision and experience: Why we don't choose what makes us happ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标题] 决策与感受:为何我们不能做令我们开心的决策?

[摘要]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行为决策学对幸福学的一大贡献:即决策与幸福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人们为何常常不能做极大化自己幸福的选择,介绍及评估了近年来有关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Hsee, C. K., Rottenstreich, Y. & Xiao, Z. (2005). When more is bett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gnitude and subjective valu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标题] 何时越多越好

[摘要] 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常争议的问题是人对客观事物量的反应是如何的。比如,拿到200元钱是否比拿到100元钱开心,如果是的话开心多少?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以及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都是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基于现有的理论,本为提出了影响量与主观反应的三大因素:评判过程(计算型还是感性型)、评估模式(联合评估还是分别评估)、易评估性(易评估还是不易评估)。本文还阐述了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财富和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

Zhang, J., Hsee, C. K. & Xiao, Z. (2005). The Majority rule in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标题] 个体决策中的多数原则

[摘要] 本文揭示了一个决策中常用的但以前研究忽略的问题,即选择大多数属性上占优的选项。比如,有两架照相机在5个属性上有区别(如价格、清晰度、款式、镜头、便携性),第一架相机在3个属性上稍稍胜于第二架相机,第二架相机在其余的2个属性上更多的胜于第一架相机,而客观上讲两架相机的好坏相当,多数原则说人们会选第一架相机。本文阐述了人为何会用多数原则,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人会采用多数原则,并通过试验证明了我们的假设。

Leclerc, F., Hsee, C. K., & Nunes, J. (2005). Narrow focusing: Why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a good within its category matters more than it should. Marketing Science.

[标题] 狭窄视野:为什么产品在它范畴中的相对位置如此重要?

[摘要] 假如两个产品客观上好坏相等,但一个产品是一个高档范畴中的低档产品(比如,名贵品牌中相对便宜的系列),而另一个产品是一个低档范畴中的高档产品(比如,低档品牌中相对昂贵的系列),哪个产品更会受到欢迎呢?以往的品牌研究发现,品牌的好坏要比系列的好坏更重要。但我们的研究发现了相反的结果,一个低档范畴中的高档产品要比一个高档产品中的低档产品更受欢迎。我们用“狭窄视野”以及“可评估性假设”来解释这一现象,并且还发现了在哪种情况下会产生这种现象,在哪种情况下不会产生这种现象。

Hsee, C. K. & Zhang, J. (2004). Distinction bias: Misprediction and mischoice due to joint evalu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标题] 差异偏见:由联合评估导致的预测错误和选择错误

[摘要] 本研究发现了一个为何人们不能准确预测自己感受和不能选择给自己带来最佳感受的选项的新原因。当人们做预测或选择时,常常处于联合评估(JE)模式;而人们真正感受一件事时,则常常处于单独评估(SE)模式。基于以往“可评估性”的研究,我们提出:一个属性的"效用函数"在单独评估(SE)和联合评估(JE) 间会有系统的变化。人们在JE情况下对将发生在SE情况下的事件做预测或选择时,往往凭借他们在JE情况下的偏好而不是他们在SE情况下的偏好作为参考,从而会过度预期一个属性的不同值(例如,不同薪水)带给他们在SE情况下的幸福感带来的差异。这种过度预期,我们把它叫做区别性偏见。本研究还详细说明了这种偏见在怎样情况下会发生,在怎样情况下不发生。本研究对感受效用、感情预测,和幸福感的研究皆有贡献。

Hsee, C. K. & Rottenstreich, Y. (2004). Music, pandas and muggers: On the affective psychology of valu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标题] 音乐,熊猫和抢劫犯:以情感论价值

[摘要] 前景理论和效用理论都认为人对大部分事物的数量的边际感受或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在本文中,我们对这种边际感受或边际效用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人们对有些事物的判断,是以情感为主,对有些事物的判断以计算为主。当人们用情感来判断事物时,他们对这件事物是否存在相当敏感,但对事物量的大小则不太敏感。这时的效用或主观感受函数就变得非常上凹。当人们用计算来判断事物时,人们对事物的存在与否及量的大小都较为敏感。在这种情况下的效用或主观感受函数就变得比较线性。我们这些假设得到一系列实验的证实。这个假设也能解释为什么前景理论中的概率权重函数是非线性的。

Nunes, J., Hsee, C. K. & Weber, E. U. (2004). Why are people so prone to ste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effect of cost structure on purchase intension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rketing.

[标题] 为什么人们会用盗版软件?

[摘要] 知识产权的盗版是当今社会一大问题,为什么大部分遵纪守法的人不会拿人家一针一线,但往往会不付钱的拷贝和下载有版权的软件呢?这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法律对盗版惩罚力度不够,盗版不容易被抓获等等。我们提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解释,当人们盗窃一件实物时,他们认为对实物所有者是带来直接损失,当他们盗用软件时,他们认为对版权所有者没有带来直接损失,而只是使版权所有者没有获得本可获得的收益。客观上来讲,直接损失和未得收益是一回事,但心理上感觉很不一样。大多数人不愿给别人造成直接损失,所以不会盗窃实物;但大多数人对给别人造成未得收益并不在意,所以他们会盗用软件。我们的实验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并发现人们是否会盗用一样东西,不但取决于它是软件还是硬件,而且取决于这样东西的成本结构如何。人们往往会盗用投资成本高而单位成本低的产品,却不大会盗用投资成本低而单位成本高的产品。本研究不但对软件盗用现象做出一个新的解释,还对如何减少这种现象有启迪作用。

Hsee, C. K. & Zhang J. (2004). Internal and substantive inconsistencies in decision making. In Koehler et al. (ed.) Blackwell Handbook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标题] 决策中的内部不一致性和实质不一致性

[摘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行为决策学大多研究不一致性。不一致性可分为两类:A内部不一致性,即在客观等价的情况下,做出自相矛盾的选择。B实质不一致性,即做的选择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不一致。内部不一致性的一个典型表现是偏好逆转,而实质不一致性的一个典型表现是选择不能极大化自身幸福的选项。本文回顾了在行为决策文献中的这两大类现象,并对它们做出一一分析。本文对行为决策研究和幸福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

Hsee, C. K., Zhang, J., Yu, F. & Xi, Y. (2003). Lay Rationalism in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标题] 大众理性主义:为什么决策与预测的感受不一致?

[摘要] 决策者有时被描述成冲动的,并且被“热情”这样的情感因素过度影响的人。但本研究提出,决策者可能过度冷漠,并且过于受到理性因素,诸如经济价值、定量因素以及功能的影响。作为对这些论点的支持,我们发现在预期的体验和决策之间有一个系统的差异。也就是说,决策者往往不选择他们预测会给自己带来良好感觉的选项,而是选择一些看上去理性的选项。我们讨论了这项工作对研究预测和决策效用有怎样的贡献;我们也讨论了决策者何时过于重视热情(感受性的)因素,何时又过于重视冷静(理性的)因素。

Hsee, C. K., Yu, F., Zhang, J. & Zhang Y. (2003). Medium Maximiz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标题] 媒介物极大化

[摘要] 人们劳动后往往首先得到的并不是他们最终想要的东西,而是一种媒介物,比如钱或分数;媒介物没有内在价值,但它可用来换取人们最终要的东西。我们的实验发现,保持最终的结果不变,有无媒介物会改变人的决策。这种效应的产生可能出自下属三种原因:(1)媒介物会给一个本来并不怎么好的选项一种好的错觉;(2)媒介物会给一个本来不确定的结果一种确定的错觉;(3)媒介物会给本来是效用递减的劳动——收益的关系一种线性上升的错觉。本文有很广泛的意义,小至它可以揭示消费积分是怎样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大到它可以揭示钱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

Hsee, C. K., Zhang, G. & Zhang, Y. (2003). From economics to hedonomics. Shanghai Management Science.

[标题] 从经济学到幸福学

Schweitzer, M. E. & Hsee, C. K. (2003). Stretching the truth: Elastic justification and motivated communication of uncertain information.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标题] 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中的不确定性来误导别人的

[摘要] 本文报导了四个实验,这些实验发现,人们往往不会凭空歪曲事实,但往往会利用信息中的不确定性来误导他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本文的理论基础是自圆其说论,以及Hsee的“弹性式解说”论。

Loewenstein, G. F., Weber, E. U., Hsee, C. K. & Welch, E. S. (2001). Risk as feeling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 267-286.

[标题] 风险是情感

[摘要] 大部分现有的风险决策理论都把风险态度视为一种认知的过程,认为人们通过分析概率大小来做出风险决策。本文回顾了大量临床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行为决策学等理论的文献,并提出“风险是情感”的假设。据此假设,人们在不确定情况下做的决策,往往不是基于认知的概率分析,而是基于做决策时刻对风险的情感,包括害怕程度、惊喜程度等。我们的假设能解释许多传统风险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

Rottenstreich, Y. & Hsee, C. K. (2001). Money, kisses, and electric shocks: An affective psychology of risk.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 185-190.

[标题] 金钱、接吻和电击:用情感论风险

[摘要]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提出了一个非线性的概率权重函数,即人们对小概率事件过于敏感,而对大概率事件却又不够敏感。以往人们往往用心理物理学来解释这种非线性性。在本文中,我们用情感而不是心理物理学来解释这一规律,并提出了一个心理物理学不能解释的假设,即情感丰富的事物所对应的概率权重函数,要比情感贫瘠的事物所对应的概率权重函数更不线性。也就是说,相对于评估情感贫瘠的事件而言,在评估情感丰富的事件时,人们更会高估小概率事件,而低估大概率事件。

Hsee, C. K. (2000). Attribute evaluabi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joint-separate evaluation reversals and beyond. In D. Kahneman & A. Tversky (eds.), 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标题]属性的可评估性,及其对联合-独立评估间的偏好逆转及其他现象的解释

[摘要] 本文回顾了我和其他人,近年来做的一系列揭示联合及独立评估间偏好逆转的实验,对原来我提出的“可评估性假设”进行了展开,并用这个解说对逆转现象做了统一的解释。本文提出的“可评估性假设”还能解释,为什么人们的选择时常不能极大化他们最终的幸福感。

Hsee, C. K. & Kunreuther H. C. (2000). The affection effect in insurance decisions.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20, 141-159.

[标题] 保险决策中的情感效应

[摘要] 本文以保险行为为例,来研究情感对似乎纯经济的决策的影响。我们的实验揭示了两个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第一,在损失后赔偿金恒定的情况下,人们越喜欢一件物品就愿意花越多的钱为它买保险,第二,一旦物品被损坏后,人们越是喜欢这件物品,会花越多的努力去索取赔偿金。我们提出“安慰假设”来解释这一现象。据此假设,人们把补偿不仅看作是一个经济收益,也把它看作是对损失的一种心理安慰。这一研究对解释其他经济决策中的情感效应也有一定的贡献。

Weber, E. U. & Hsee, C. K. (2000). Culture and individual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9, 32-61.

[标题] 文化和个人的决策与判断

Hsee, C. K. (1999). Value-seeking and prediction-decision inconsistency.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6, 555-561.

[标题] 追逐价值:为什么人们有时会选不使自己开心的选项?

[摘要] 本文发现,在消费者选择消费品时,他们不但考虑哪个产品给他们带来的消费愉悦度最高,还考虑选哪个产品看起来最“理性”。在支出恒定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选一个经济价值最高的选项是理性的。这种价值追逐倾向,会导致人们去选那些他们明知道不会给他们带来最大快乐但经济价值高的选项。比如,人们可以拿到一块小的心型巧克力,或一块大的蟑螂型巧克力,有相当一部分人预测吃前者比吃后者更开心,但他们却选择后者。本文对解释预测效用和决策效用中的不一致性做出了贡献。

Weber, E. U. & Hsee, C. K. (1999). Models and mosaics: Investig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and risk preference.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6, 611-617.

[标题] 模型和马赛克

[摘要] 本文回顾了一系列跨文化的决策和判断的文献,并提出做跨文化研究时需要具备的两个要素:A要有模型,即要有理论指导,B要有拼马赛克的耐心,即要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来找规律。

Hsee, C. K, Loewenstein, G. F., Blount, S. & Bazerman, M. H. (1999). Preference reversals between joint and separate evaluation of options: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576-590.

[标题] 联合评估及独立评估间的偏好逆转:评论和分析

[摘要] 几乎所有的决策和判断无非是在下面两种模式中进行的,联合评估及独立评估。在联合评估中,决策者可以同时看到并可以比较多项选项;而在独立评估中,决策者只看到一个选项。联合评估和独立评估往往会产生偏好逆转;比如,在联合评估中选项A比选项B更受欢迎,但在独立评估中选项B却比选项A更受欢迎。本文回顾及分析了当前文献中所记载的这种偏好逆转现象,并用“可评估性假设”来解释这些现象。

Hsee, C. K. & Weber, E. U. (1999).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 in risk preferences and lay predictions for the difference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2, 165-179.

[标题] 风险偏好的跨文化差异以及常人对这种差异的错误判断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在风险偏好上是否区别。本文中的第一个实验发现(a)中国人比美国人更风险喜好,(b)而中国人跟美国人都错误认为,美国人比中国人更风险喜好。第二个实验发现,中国人和美国人间存在的这种风险喜好的差异,只局限于与金融有关的决策,而不表现在,例如健康、学习等其他决策领域。我们提出了“垫子假设”来解释这个现象,中国文化较为集体主义,而美国文化较为个体主义,相对个体主义文化而言,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如果一个人在金钱上遭受损失,比较容易得到周围人的援助,正如跌倒时有垫子撑着,不会摔的太痛,所以人们比较愿意冒险。

Hsee, C. K. (1998). Less is better: When low-value options are judged more highly than high-value option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1, 107-121.

[标题] 少少益善

[摘要] 本文通过三个实验揭示了“少少益善”效应,客观上少的东西会比客观上多的东西受到更好评价。实验1发现,一个人给出价值45美元的围巾作为礼物,会比他给出一件价值55美元的大衣让人感觉更大方;(2)一个7盎司满杯的冰淇淋比一个8盎司却不满杯冰淇淋的评价更高;(3)24件完好的餐具要比31件完好的餐具加上9件破损的餐具更受欢迎。这种“少少益善”现象只在独立评估时产生,而不在联合评估时产生。这一现象可以用Hsee的“可评估性假设”来解释,据此解说,独立评估的往往会受到一些易评估而不重要的因素影响。

Hsee, C. K. & Leclerc, F. (1998). Will products look more attractive when evaluated jointly or when evaluated separatel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5, 175-186.

[标题] 如何使产品能吸引更多顾客,把同类产品放在一起还是分开放置?

[摘要] 假如有两个不同的产品A和B,它们的客观质量相当。那么它们是放在一起销售(联合评估),还是放在不同地方分别销售(独立评估)会卖的更好呢?本文通过实验揭示了两个普遍规律,当两个产品质量都是比较好的情况下,(比如,都在同类产品平均水平以上),那么独立评估比联合评估给顾客带来的印象更好,并会吸引更多的顾客来买这些产品。反之,如果两个产品质量都是比较差的情况下,(比如,都在同类产品平均水平以下),那么联合评估要比独立评估给顾客带来的印象更好,并会吸引更多的顾客来买这些产品。本文对这些规律提出了理论的解释,并对这些规律在营销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Weber, E. U., Hsee, C. K. & Sokolowska, J. (1998). What folklore tells us about risk and risk taking: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American, Chinese and German proverb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75, 170-185.

[标题] 通过中国、美国和德国的俗语来分析跨文化间的风险态度差异

Weber, E. U. & Hsee, C. K. (1998).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but cross-cultural similarities in attitudes towards risk. Management Science, 44. 1205-1217.

[标题] 文化间存在风险感知的差异,但不存在风险态度的差异

Hsee, C. K. & Weber, E. U. (1997). A fundamental prediction error: Self-other discrepancies in risk prefer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6, 45-53.

[标题] 在预测中的一个重大错误:在风险偏好中的自我与他人差异

[摘要] 本文研究了人们是否能够正确的判断他人的风险偏好。通过三个实验我们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们判断他人风险偏好时,往往把人家预测的比自己更不风险规避,而更风险中立。我们还发现这种现象只在被预测对象是抽象的情况下(例如,预测“一般学生”)才产生;在预测对象是具体对象的情况下(例如,预测“你的室友”),这种预测偏差就消失了。我们提出了“风险是情感”的假设来解释这一现象。

Hsee, C. K. (1996). The evaluability hypothesis: An explanation for preference reversals between joint and separate evaluations of alternativ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7, 247-257.

[标题] 可评估性假设:对联合评估和独立评估间的偏好逆转的一种解释

[摘要] 决策有时是在联合评估情况下进行的,有时是在独立评估情况下进行的。在联合评估中,决策者可以同时看到并可以比较多项选项;而在独立评估中,决策者只看到一个选项。本研究发现,联合评估和独立评估间会存在系统的偏好逆转,比如A选项在联合评估中更受欢迎,而B选项在独立评估中更受欢迎。本文提出了“可评估性假设”来解释这种现象。据此假设,这种偏好逆转之所以存在,是由于选项中的某些属性在独立评估时不易评估,而另一些选项在独立评估时容易评估。相对那些易评估的属性而言,那些不易评估的属性对独立评估的影响较小,而对联合评估的影响较大。

Hsee, C. K. (1996). Elastic justification: How unjustifiable factors influence judgment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6, 122-129.

[标题] 弹性式解说: 不合理因素如何影响判断

[摘要] 在做决策时,人们往往会面临一些他们想考虑,但他们又觉得不应考虑的因素。比如,房屋估价师在估价房屋的价值时,他们知道自己不应考虑业主是否是自己的朋友,但又想帮助朋友把房屋价值高估。本文提出了“弹性式解说”的假设。据此假设,当决策者面临想考虑而不应考虑的因素时,他们往往会利用那些应考虑因素中所存在的“弹性”(模糊性、不确定性)来做出自己想要的决策,同时又能自圆其说,不觉得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本文中报导的实验表明,在应考虑的因素中的弹性越大,决策者越是会作那些想做而不应该做的决策。

Hsee, C. K. (1995). Elastic justification: How tempting but task-irrelevant factors influence decisio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62, 330-337.

[标题] 弹性式解说:有诱惑力但与任务无关的因素如何影响决策

[摘要] 假如一个决策者面临两个选项A和B,A更符合他要完成的任务,而B更有诱惑力。比如,一个学生面临两个选项A和B,A去图书馆做作业,B在网上和朋友聊天。本文发现当这些选项的属性中不存在“弹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A,而存在“弹性”的情况下,人们更会选择B。这就是“弹性式解说”。也就是说,当人们不能用弹性做借口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选一个利于完成任务的选项,但如果有弹性作为借口,则会选择一个更有诱惑力的选项。

Hatfield, E., Hsee, C. K., Costello, J., Weisman, M. S. & Denney, C. (1995). The impact of vocal feedback o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0, 293-313.

[标题] 声音反馈对感情经验和表现的影响

Hsee, C. K., Salovey, P. & Abelson, R. P. (1994). The quasi-acceleration relation: Satisfac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change in velocity of outcome over tim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0, 96-111.

[标题] 准加速度效应:速度的变化对满意度的影响

[摘要] Hsee和Abelson曾提出人们对一件动态事件的满意程度,不但取决于此事物的绝对值,还取决于它变化方向及速度。基于那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人们对一件动态事件的满意程度还取决于它速度的变化。比如,一个股票从缓慢增长到中速增长会使人开心,而一个股票从快速增长到中速增长会让人不开心。结合以前的研究,我们提出了一个人们对动态事物感受的较完整的模型。

Salovey, P., Hsee, C. K. & Mayer, J. D. (1993).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self-regulation of affect. In D. Wegner & J. Pennebaker (Eds.), The Handbook of Mental Control. Ea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

[标题] 情商以及对情感的自我调节

Hsee, C. K., Hatfield, E., & Chemtob, C. (1992). Assessments of the emotional states of others: Conscious judgments versus emotional contag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1, 119-128.

[标题] 评估他人情绪的两种途径:有意识的判断及情绪的感染

Hsee, C. K., & Abelson, R. P. (1991). The velocity relation: Satisfac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first derivative of outcome over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341-347.

[标题] 速度效应:事物变化对时间一阶倒数对满意度的影响

[摘要] 我们经历的大部分事件不是静态的而是变化的;股票价格会变化,我们跟朋友的关系会变化,我们的成绩会变化等等。以往研究表明,人们对一件事件的感受不但取决于它的绝对值,并取决于它的相对值,即绝对值与某个参照值中间的差值。本文提出,并通过实验证实,人们对动态事件的感受不但取决于其绝对值以及绝对值与参照值中间的差值,并且还取决于此事物即时变化的方向和速度。如果是好事的话,那么上升比下降令人开心,并且上升的越快令人越开心。坏事则相反。

Hsee, C. K., Abelson, R. P. & Salovey, P. (1991). Relative weighting of position and velocity in satisfa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 263-266.

[标题] 绝对值和速度对满意度影响的相对权重

Hsee, C. K., Hatfield, E., Carlson, J. & Chemtob, C. (1990). The effect of power on susceptibility to emotional contag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4, 327-340.

[标题] 权力对情绪感染的影响

正在写的学术论文

Hsee, C. K. Hedonomics: What 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 Can Contribute to Happiness Research.

[标题] 幸福学:行为决策学对幸福研究的贡献

Hsee, C. K. A Sunny Measurement of Happiness.

[标题] 一个晴朗的幸福测量方法

Hsee, C. K. & Rottenstreich, Y. Subjective value: Process, mode and scope.

[标题] 主观价值:过程,模式和量度

Hsee, C. K. & Zhang, Y. Shanghai Real Estate Pricing Strategies: A Behavioral Decision Analysis.

[标题] 上海房地产的定价策略:一个行为决策学的研究

Zhang, J. & Hsee, C. K. Skewness and Happiness.

[标题] 偏态与幸福

Zhang, J., Hsee, C. K. & Dai, X. Belittling Can Be Flattering.

[标题] 贬低别人反倒会使人开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08:00:00
以下是引用beargump在2007-5-23 10:05:00的发言:

如果以是否能在世界顶级经济学期刊上发表文章为考核标准的话,中国确实落后了

不能再以意识形态不同来自欺欺人了,请中国的经济工作者们拿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来,毕竟,经济学研究是以你所发表的论文来衡量的

对科学工作者来说,最大的奖赏不是金钱,也不是外行的夸奖,而是同行的承认与赞誉

你的衡量标准不对!!!

真正的标准是:谁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

同行认可的多了,那上帝还有那么多人认可呢,可是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用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08:02: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7-5-24 7:50:00的发言:

奚恺元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英文姓名: Christopher K. Hsee


电子邮箱: chris.hsee@chicagogsb.edu


出生地: 中国,上海


最高学位: 耶鲁大学博士(1993年)


主要研究领域: 行为决策学,行为营销学,行为经济学,幸福学, 情感,跨文化心理学


主要学术职位或职称:

美国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管理组织行为学及营销学教授,Theodore O. Yntema 教席教授 (chair professor)

美国 芝加哥大学心理系名誉教授

在中国出版的书:

若需详情,请点击《别做正常的傻瓜》

《别做正常的傻瓜》(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


曾应邀在以下机构作过演讲或报告: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卡耐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Behavioral Sciences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迪保罗大学 DePaul University

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ellogg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sychology

俄亥俄州立大学 Ohio State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University of Chicago

伊利诺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密歇根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奥瑞根大学 University of Oregon

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harton School

南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德州奥斯汀大学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曾应邀为以下国际专业杂志或机构审稿: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美国经济评论(美)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心理科学的发展方向(美)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行为决策杂志(英)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消费者研究杂志(美)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实验心理学杂志(美)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市场学研究杂志(美)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美)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管理与组织评论(美)

Management Science 管理科学(美)

Marketing Science 营销科学(美)

Medical Decision Making 医学决策(美)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组织行为学和人的决策过程(美)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告(美)

Psychological Science 心理科学(美)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心理计量学公告与评论(美)

Risk Analysis 风险分析(美)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国家科学基金 (美)

现任或曾任以下杂志评委: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Asian Business Study

曾在以下会议上作过演讲或报告:

199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APS) Annual Conference 美国心理学学会年会 (美)

1994: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 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美)

1995: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美)

199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nflict Resolution 国际冲突解决大会 (德)

1996: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美)

1996: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 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美)

1997: Subjective Probability, Utility and Decision Making (SPUDM) Conference 主观概率,效用及决策大会 (英)

1997: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美)

1997: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 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美)

1998: Choice Symposium, HEC 选择研讨会(法)

1998: Behavioral Decision Research in Management (BDRM) Conference 管理行为决策研究会 (美)

199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 Insurance Project Meeting 国家经济研究局保险项目大会 (美)

1999: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美)

1999: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 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美)

2000: Behavioral Decision Research in Management (BDRM) Conference管理行为决策研究会 (美)

2000: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美)

2000: Society for Consumer Psychology (SCP) Conference 消费者心理学会大会(美)

2001: Institute for Operations Research & the Management Sciences (INFORMS) Conference 运筹学及管理学大会 (美)

2001: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美)

2001: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 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美)

2002: Behavioral Decision Research in Management (BDRM) Conference管理行为决策研究会 (美)

2002: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美)

2003: Paradox of Happiness in Economics Conference, Milan, Italy 经济学幸福悖论大会 (意)

2003: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 Annual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 (加)

2003: Societ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SJDM) Annual Meeting, Vancouver, Canada 判断与决策学会年会 (加)

2004: Society for Consumer Psychology (SCP) Conference, San Francisco, U.S. 消费者心理学会大会 (美)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alent Strategy and Entrepreneurship, Hangzhou, China 人才战略与创业者国际会议 (中)

2004: Choice Symposium, Colorado, U.S. 选择研讨会 (美)

2004: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APS) Annual Conference, Chicago, U.S. 美国心理学学会年会 (美)

2004: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Inaugural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国际中国管理研究协会成立大会 (中)

2004: Business Statistics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商业统计大会 (中)

2004: 2nd China EAP Annual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第二届中国EAP年会 (中)

2004: China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ChinaHRD) Forum, China 中人网大型论坛 (中)

2004: International Positive Psychology Summit, Washington DC, U.S. 国际正心理学高级大会 (美)

2005: Socie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SPSP) conference, New Orleans, U.S. 美国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会年会(美)

2005: Consumer Psychology in Transitional Market conference, WashingtonDC, U.S. 变迁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大会(美)

2005: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Conference, San Antonio , U.S. 消费者研究协会大会(美)


曾被以下媒体采访或报道

若需详情,请点击“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

新华社

新民晚报

上海财经频道

东方卫视

热点人物 (嘉实影业传媒)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解放日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读者

经济观察报

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青年报

文汇报

环球时报

中国证券报

财经时报

中国经营报

深圳商报

天津日报

深圳商报

深圳特区报

广州日报

新闻晚报

都市快报

上海金融报

纽约时报(美)

洛杉矶时报(美)

经济学家(美)

当今心理学(美)

心理学观察报(美)

部分研究在诺贝尔颁奖演讲中被卡尼曼提及

等等…


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及部分摘要

若需阅读全文(英文),请点击“芝加哥大学个人网站

Hsee, C. K. & Hastie, R. (2006). Decision and experience: Why we don't choose what makes us happ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标题] 决策与感受:为何我们不能做令我们开心的决策?

[摘要]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行为决策学对幸福学的一大贡献:即决策与幸福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人们为何常常不能做极大化自己幸福的选择,介绍及评估了近年来有关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Hsee, C. K., Rottenstreich, Y. & Xiao, Z. (2005). When more is bett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gnitude and subjective valu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标题] 何时越多越好

[摘要] 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常争议的问题是人对客观事物量的反应是如何的。比如,拿到200元钱是否比拿到100元钱开心,如果是的话开心多少?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以及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都是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基于现有的理论,本为提出了影响量与主观反应的三大因素:评判过程(计算型还是感性型)、评估模式(联合评估还是分别评估)、易评估性(易评估还是不易评估)。本文还阐述了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财富和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

Zhang, J., Hsee, C. K. & Xiao, Z. (2005). The Majority rule in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标题] 个体决策中的多数原则

[摘要] 本文揭示了一个决策中常用的但以前研究忽略的问题,即选择大多数属性上占优的选项。比如,有两架照相机在5个属性上有区别(如价格、清晰度、款式、镜头、便携性),第一架相机在3个属性上稍稍胜于第二架相机,第二架相机在其余的2个属性上更多的胜于第一架相机,而客观上讲两架相机的好坏相当,多数原则说人们会选第一架相机。本文阐述了人为何会用多数原则,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人会采用多数原则,并通过试验证明了我们的假设。

Leclerc, F., Hsee, C. K., & Nunes, J. (2005). Narrow focusing: Why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a good within its category matters more than it should. Marketing Science.

[标题] 狭窄视野:为什么产品在它范畴中的相对位置如此重要?

[摘要] 假如两个产品客观上好坏相等,但一个产品是一个高档范畴中的低档产品(比如,名贵品牌中相对便宜的系列),而另一个产品是一个低档范畴中的高档产品(比如,低档品牌中相对昂贵的系列),哪个产品更会受到欢迎呢?以往的品牌研究发现,品牌的好坏要比系列的好坏更重要。但我们的研究发现了相反的结果,一个低档范畴中的高档产品要比一个高档产品中的低档产品更受欢迎。我们用“狭窄视野”以及“可评估性假设”来解释这一现象,并且还发现了在哪种情况下会产生这种现象,在哪种情况下不会产生这种现象。

Hsee, C. K. & Zhang, J. (2004). Distinction bias: Misprediction and mischoice due to joint evalu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标题] 差异偏见:由联合评估导致的预测错误和选择错误

[摘要] 本研究发现了一个为何人们不能准确预测自己感受和不能选择给自己带来最佳感受的选项的新原因。当人们做预测或选择时,常常处于联合评估(JE)模式;而人们真正感受一件事时,则常常处于单独评估(SE)模式。基于以往“可评估性”的研究,我们提出:一个属性的"效用函数"在单独评估(SE)和联合评估(JE) 间会有系统的变化。人们在JE情况下对将发生在SE情况下的事件做预测或选择时,往往凭借他们在JE情况下的偏好而不是他们在SE情况下的偏好作为参考,从而会过度预期一个属性的不同值(例如,不同薪水)带给他们在SE情况下的幸福感带来的差异。这种过度预期,我们把它叫做区别性偏见。本研究还详细说明了这种偏见在怎样情况下会发生,在怎样情况下不发生。本研究对感受效用、感情预测,和幸福感的研究皆有贡献。

Hsee, C. K. & Rottenstreich, Y. (2004). Music, pandas and muggers: On the affective psychology of valu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标题] 音乐,熊猫和抢劫犯:以情感论价值

[摘要] 前景理论和效用理论都认为人对大部分事物的数量的边际感受或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在本文中,我们对这种边际感受或边际效用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人们对有些事物的判断,是以情感为主,对有些事物的判断以计算为主。当人们用情感来判断事物时,他们对这件事物是否存在相当敏感,但对事物量的大小则不太敏感。这时的效用或主观感受函数就变得非常上凹。当人们用计算来判断事物时,人们对事物的存在与否及量的大小都较为敏感。在这种情况下的效用或主观感受函数就变得比较线性。我们这些假设得到一系列实验的证实。这个假设也能解释为什么前景理论中的概率权重函数是非线性的。

Nunes, J., Hsee, C. K. & Weber, E. U. (2004). Why are people so prone to ste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effect of cost structure on purchase intension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rketing.

[标题] 为什么人们会用盗版软件?

[摘要] 知识产权的盗版是当今社会一大问题,为什么大部分遵纪守法的人不会拿人家一针一线,但往往会不付钱的拷贝和下载有版权的软件呢?这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法律对盗版惩罚力度不够,盗版不容易被抓获等等。我们提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解释,当人们盗窃一件实物时,他们认为对实物所有者是带来直接损失,当他们盗用软件时,他们认为对版权所有者没有带来直接损失,而只是使版权所有者没有获得本可获得的收益。客观上来讲,直接损失和未得收益是一回事,但心理上感觉很不一样。大多数人不愿给别人造成直接损失,所以不会盗窃实物;但大多数人对给别人造成未得收益并不在意,所以他们会盗用软件。我们的实验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并发现人们是否会盗用一样东西,不但取决于它是软件还是硬件,而且取决于这样东西的成本结构如何。人们往往会盗用投资成本高而单位成本低的产品,却不大会盗用投资成本低而单位成本高的产品。本研究不但对软件盗用现象做出一个新的解释,还对如何减少这种现象有启迪作用。

Hsee, C. K. & Zhang J. (2004). Internal and substantive inconsistencies in decision making. In Koehler et al. (ed.) Blackwell Handbook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标题] 决策中的内部不一致性和实质不一致性

[摘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行为决策学大多研究不一致性。不一致性可分为两类:A内部不一致性,即在客观等价的情况下,做出自相矛盾的选择。B实质不一致性,即做的选择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不一致。内部不一致性的一个典型表现是偏好逆转,而实质不一致性的一个典型表现是选择不能极大化自身幸福的选项。本文回顾了在行为决策文献中的这两大类现象,并对它们做出一一分析。本文对行为决策研究和幸福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

Hsee, C. K., Zhang, J., Yu, F. & Xi, Y. (2003). Lay Rationalism in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标题] 大众理性主义:为什么决策与预测的感受不一致?

[摘要] 决策者有时被描述成冲动的,并且被“热情”这样的情感因素过度影响的人。但本研究提出,决策者可能过度冷漠,并且过于受到理性因素,诸如经济价值、定量因素以及功能的影响。作为对这些论点的支持,我们发现在预期的体验和决策之间有一个系统的差异。也就是说,决策者往往不选择他们预测会给自己带来良好感觉的选项,而是选择一些看上去理性的选项。我们讨论了这项工作对研究预测和决策效用有怎样的贡献;我们也讨论了决策者何时过于重视热情(感受性的)因素,何时又过于重视冷静(理性的)因素。

Hsee, C. K., Yu, F., Zhang, J. & Zhang Y. (2003). Medium Maximiz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标题] 媒介物极大化

[摘要] 人们劳动后往往首先得到的并不是他们最终想要的东西,而是一种媒介物,比如钱或分数;媒介物没有内在价值,但它可用来换取人们最终要的东西。我们的实验发现,保持最终的结果不变,有无媒介物会改变人的决策。这种效应的产生可能出自下属三种原因:(1)媒介物会给一个本来并不怎么好的选项一种好的错觉;(2)媒介物会给一个本来不确定的结果一种确定的错觉;(3)媒介物会给本来是效用递减的劳动——收益的关系一种线性上升的错觉。本文有很广泛的意义,小至它可以揭示消费积分是怎样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大到它可以揭示钱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

Hsee, C. K., Zhang, G. & Zhang, Y. (2003). From economics to hedonomics. Shanghai Management Science.

[标题] 从经济学到幸福学

Schweitzer, M. E. & Hsee, C. K. (2003). Stretching the truth: Elastic justification and motivated communication of uncertain information.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标题] 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中的不确定性来误导别人的

[摘要] 本文报导了四个实验,这些实验发现,人们往往不会凭空歪曲事实,但往往会利用信息中的不确定性来误导他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本文的理论基础是自圆其说论,以及Hsee的“弹性式解说”论。

Loewenstein, G. F., Weber, E. U., Hsee, C. K. & Welch, E. S. (2001). Risk as feeling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 267-286.

[标题] 风险是情感

[摘要] 大部分现有的风险决策理论都把风险态度视为一种认知的过程,认为人们通过分析概率大小来做出风险决策。本文回顾了大量临床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行为决策学等理论的文献,并提出“风险是情感”的假设。据此假设,人们在不确定情况下做的决策,往往不是基于认知的概率分析,而是基于做决策时刻对风险的情感,包括害怕程度、惊喜程度等。我们的假设能解释许多传统风险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

Rottenstreich, Y. & Hsee, C. K. (2001). Money, kisses, and electric shocks: An affective psychology of risk.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 185-190.

[标题] 金钱、接吻和电击:用情感论风险

[摘要]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提出了一个非线性的概率权重函数,即人们对小概率事件过于敏感,而对大概率事件却又不够敏感。以往人们往往用心理物理学来解释这种非线性性。在本文中,我们用情感而不是心理物理学来解释这一规律,并提出了一个心理物理学不能解释的假设,即情感丰富的事物所对应的概率权重函数,要比情感贫瘠的事物所对应的概率权重函数更不线性。也就是说,相对于评估情感贫瘠的事件而言,在评估情感丰富的事件时,人们更会高估小概率事件,而低估大概率事件。

Hsee, C. K. (2000). Attribute evaluabi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joint-separate evaluation reversals and beyond. In D. Kahneman & A. Tversky (eds.), 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标题]属性的可评估性,及其对联合-独立评估间的偏好逆转及其他现象的解释

[摘要] 本文回顾了我和其他人,近年来做的一系列揭示联合及独立评估间偏好逆转的实验,对原来我提出的“可评估性假设”进行了展开,并用这个解说对逆转现象做了统一的解释。本文提出的“可评估性假设”还能解释,为什么人们的选择时常不能极大化他们最终的幸福感。

Hsee, C. K. & Kunreuther H. C. (2000). The affection effect in insurance decisions.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20, 141-159.

[标题] 保险决策中的情感效应

[摘要] 本文以保险行为为例,来研究情感对似乎纯经济的决策的影响。我们的实验揭示了两个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第一,在损失后赔偿金恒定的情况下,人们越喜欢一件物品就愿意花越多的钱为它买保险,第二,一旦物品被损坏后,人们越是喜欢这件物品,会花越多的努力去索取赔偿金。我们提出“安慰假设”来解释这一现象。据此假设,人们把补偿不仅看作是一个经济收益,也把它看作是对损失的一种心理安慰。这一研究对解释其他经济决策中的情感效应也有一定的贡献。

Weber, E. U. & Hsee, C. K. (2000). Culture and individual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9, 32-61.

[标题] 文化和个人的决策与判断

Hsee, C. K. (1999). Value-seeking and prediction-decision inconsistency.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6, 555-561.

[标题] 追逐价值:为什么人们有时会选不使自己开心的选项?

[摘要] 本文发现,在消费者选择消费品时,他们不但考虑哪个产品给他们带来的消费愉悦度最高,还考虑选哪个产品看起来最“理性”。在支出恒定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选一个经济价值最高的选项是理性的。这种价值追逐倾向,会导致人们去选那些他们明知道不会给他们带来最大快乐但经济价值高的选项。比如,人们可以拿到一块小的心型巧克力,或一块大的蟑螂型巧克力,有相当一部分人预测吃前者比吃后者更开心,但他们却选择后者。本文对解释预测效用和决策效用中的不一致性做出了贡献。

Weber, E. U. & Hsee, C. K. (1999). Models and mosaics: Investig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and risk preference.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6, 611-617.

[标题] 模型和马赛克

[摘要] 本文回顾了一系列跨文化的决策和判断的文献,并提出做跨文化研究时需要具备的两个要素:A要有模型,即要有理论指导,B要有拼马赛克的耐心,即要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来找规律。

Hsee, C. K, Loewenstein, G. F., Blount, S. & Bazerman, M. H. (1999). Preference reversals between joint and separate evaluation of options: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576-590.

[标题] 联合评估及独立评估间的偏好逆转:评论和分析

[摘要] 几乎所有的决策和判断无非是在下面两种模式中进行的,联合评估及独立评估。在联合评估中,决策者可以同时看到并可以比较多项选项;而在独立评估中,决策者只看到一个选项。联合评估和独立评估往往会产生偏好逆转;比如,在联合评估中选项A比选项B更受欢迎,但在独立评估中选项B却比选项A更受欢迎。本文回顾及分析了当前文献中所记载的这种偏好逆转现象,并用“可评估性假设”来解释这些现象。

Hsee, C. K. & Weber, E. U. (1999).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 in risk preferences and lay predictions for the difference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2, 165-179.

[标题] 风险偏好的跨文化差异以及常人对这种差异的错误判断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在风险偏好上是否区别。本文中的第一个实验发现(a)中国人比美国人更风险喜好,(b)而中国人跟美国人都错误认为,美国人比中国人更风险喜好。第二个实验发现,中国人和美国人间存在的这种风险喜好的差异,只局限于与金融有关的决策,而不表现在,例如健康、学习等其他决策领域。我们提出了“垫子假设”来解释这个现象,中国文化较为集体主义,而美国文化较为个体主义,相对个体主义文化而言,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如果一个人在金钱上遭受损失,比较容易得到周围人的援助,正如跌倒时有垫子撑着,不会摔的太痛,所以人们比较愿意冒险。

Hsee, C. K. (1998). Less is better: When low-value options are judged more highly than high-value option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1, 107-121.

[标题] 少少益善

[摘要] 本文通过三个实验揭示了“少少益善”效应,客观上少的东西会比客观上多的东西受到更好评价。实验1发现,一个人给出价值45美元的围巾作为礼物,会比他给出一件价值55美元的大衣让人感觉更大方;(2)一个7盎司满杯的冰淇淋比一个8盎司却不满杯冰淇淋的评价更高;(3)24件完好的餐具要比31件完好的餐具加上9件破损的餐具更受欢迎。这种“少少益善”现象只在独立评估时产生,而不在联合评估时产生。这一现象可以用Hsee的“可评估性假设”来解释,据此解说,独立评估的往往会受到一些易评估而不重要的因素影响。

Hsee, C. K. & Leclerc, F. (1998). Will products look more attractive when evaluated jointly or when evaluated separatel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5, 175-186.

[标题] 如何使产品能吸引更多顾客,把同类产品放在一起还是分开放置?

[摘要] 假如有两个不同的产品A和B,它们的客观质量相当。那么它们是放在一起销售(联合评估),还是放在不同地方分别销售(独立评估)会卖的更好呢?本文通过实验揭示了两个普遍规律,当两个产品质量都是比较好的情况下,(比如,都在同类产品平均水平以上),那么独立评估比联合评估给顾客带来的印象更好,并会吸引更多的顾客来买这些产品。反之,如果两个产品质量都是比较差的情况下,(比如,都在同类产品平均水平以下),那么联合评估要比独立评估给顾客带来的印象更好,并会吸引更多的顾客来买这些产品。本文对这些规律提出了理论的解释,并对这些规律在营销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Weber, E. U., Hsee, C. K. & Sokolowska, J. (1998). What folklore tells us about risk and risk taking: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American, Chinese and German proverb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75, 170-185.

[标题] 通过中国、美国和德国的俗语来分析跨文化间的风险态度差异

Weber, E. U. & Hsee, C. K. (1998).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but cross-cultural similarities in attitudes towards risk. Management Science, 44. 1205-1217.

[标题] 文化间存在风险感知的差异,但不存在风险态度的差异

Hsee, C. K. & Weber, E. U. (1997). A fundamental prediction error: Self-other discrepancies in risk prefer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6, 45-53.

[标题] 在预测中的一个重大错误:在风险偏好中的自我与他人差异

[摘要] 本文研究了人们是否能够正确的判断他人的风险偏好。通过三个实验我们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们判断他人风险偏好时,往往把人家预测的比自己更不风险规避,而更风险中立。我们还发现这种现象只在被预测对象是抽象的情况下(例如,预测“一般学生”)才产生;在预测对象是具体对象的情况下(例如,预测“你的室友”),这种预测偏差就消失了。我们提出了“风险是情感”的假设来解释这一现象。

Hsee, C. K. (1996). The evaluability hypothesis: An explanation for preference reversals between joint and separate evaluations of alternativ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7, 247-257.

[标题] 可评估性假设:对联合评估和独立评估间的偏好逆转的一种解释

[摘要] 决策有时是在联合评估情况下进行的,有时是在独立评估情况下进行的。在联合评估中,决策者可以同时看到并可以比较多项选项;而在独立评估中,决策者只看到一个选项。本研究发现,联合评估和独立评估间会存在系统的偏好逆转,比如A选项在联合评估中更受欢迎,而B选项在独立评估中更受欢迎。本文提出了“可评估性假设”来解释这种现象。据此假设,这种偏好逆转之所以存在,是由于选项中的某些属性在独立评估时不易评估,而另一些选项在独立评估时容易评估。相对那些易评估的属性而言,那些不易评估的属性对独立评估的影响较小,而对联合评估的影响较大。

Hsee, C. K. (1996). Elastic justification: How unjustifiable factors influence judgment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6, 122-129.

[标题] 弹性式解说: 不合理因素如何影响判断

[摘要] 在做决策时,人们往往会面临一些他们想考虑,但他们又觉得不应考虑的因素。比如,房屋估价师在估价房屋的价值时,他们知道自己不应考虑业主是否是自己的朋友,但又想帮助朋友把房屋价值高估。本文提出了“弹性式解说”的假设。据此假设,当决策者面临想考虑而不应考虑的因素时,他们往往会利用那些应考虑因素中所存在的“弹性”(模糊性、不确定性)来做出自己想要的决策,同时又能自圆其说,不觉得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本文中报导的实验表明,在应考虑的因素中的弹性越大,决策者越是会作那些想做而不应该做的决策。

Hsee, C. K. (1995). Elastic justification: How tempting but task-irrelevant factors influence decisio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62, 330-337.

[标题] 弹性式解说:有诱惑力但与任务无关的因素如何影响决策

[摘要] 假如一个决策者面临两个选项A和B,A更符合他要完成的任务,而B更有诱惑力。比如,一个学生面临两个选项A和B,A去图书馆做作业,B在网上和朋友聊天。本文发现当这些选项的属性中不存在“弹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A,而存在“弹性”的情况下,人们更会选择B。这就是“弹性式解说”。也就是说,当人们不能用弹性做借口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选一个利于完成任务的选项,但如果有弹性作为借口,则会选择一个更有诱惑力的选项。

Hatfield, E., Hsee, C. K., Costello, J., Weisman, M. S. & Denney, C. (1995). The impact of vocal feedback o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0, 293-313.

[标题] 声音反馈对感情经验和表现的影响

Hsee, C. K., Salovey, P. & Abelson, R. P. (1994). The quasi-acceleration relation: Satisfac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change in velocity of outcome over tim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0, 96-111.

[标题] 准加速度效应:速度的变化对满意度的影响

[摘要] Hsee和Abelson曾提出人们对一件动态事件的满意程度,不但取决于此事物的绝对值,还取决于它变化方向及速度。基于那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人们对一件动态事件的满意程度还取决于它速度的变化。比如,一个股票从缓慢增长到中速增长会使人开心,而一个股票从快速增长到中速增长会让人不开心。结合以前的研究,我们提出了一个人们对动态事物感受的较完整的模型。

Salovey, P., Hsee, C. K. & Mayer, J. D. (1993).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self-regulation of affect. In D. Wegner & J. Pennebaker (Eds.), The Handbook of Mental Control. Ea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

[标题] 情商以及对情感的自我调节

Hsee, C. K., Hatfield, E., & Chemtob, C. (1992). Assessments of the emotional states of others: Conscious judgments versus emotional contag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1, 119-128.

[标题] 评估他人情绪的两种途径:有意识的判断及情绪的感染

Hsee, C. K., & Abelson, R. P. (1991). The velocity relation: Satisfac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first derivative of outcome over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341-347.

[标题] 速度效应:事物变化对时间一阶倒数对满意度的影响

[摘要] 我们经历的大部分事件不是静态的而是变化的;股票价格会变化,我们跟朋友的关系会变化,我们的成绩会变化等等。以往研究表明,人们对一件事件的感受不但取决于它的绝对值,并取决于它的相对值,即绝对值与某个参照值中间的差值。本文提出,并通过实验证实,人们对动态事件的感受不但取决于其绝对值以及绝对值与参照值中间的差值,并且还取决于此事物即时变化的方向和速度。如果是好事的话,那么上升比下降令人开心,并且上升的越快令人越开心。坏事则相反。

Hsee, C. K., Abelson, R. P. & Salovey, P. (1991). Relative weighting of position and velocity in satisfa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 263-266.

[标题] 绝对值和速度对满意度影响的相对权重

Hsee, C. K., Hatfield, E., Carlson, J. & Chemtob, C. (1990). The effect of power on susceptibility to emotional contag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4, 327-340.

[标题] 权力对情绪感染的影响

正在写的学术论文

Hsee, C. K. Hedonomics: What 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 Can Contribute to Happiness Research.

[标题] 幸福学:行为决策学对幸福研究的贡献

Hsee, C. K. A Sunny Measurement of Happiness.

[标题] 一个晴朗的幸福测量方法

Hsee, C. K. & Rottenstreich, Y. Subjective value: Process, mode and scope.

[标题] 主观价值:过程,模式和量度

Hsee, C. K. & Zhang, Y. Shanghai Real Estate Pricing Strategies: A Behavioral Decision Analysis.

[标题] 上海房地产的定价策略:一个行为决策学的研究

Zhang, J. & Hsee, C. K. Skewness and Happiness.

[标题] 偏态与幸福

Zhang, J., Hsee, C. K. & Dai, X. Belittling Can Be Flattering.

[标题] 贬低别人反倒会使人开心

镀金镀得挺厚的。比邓小平的学问大,没有邓小平的有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08:04:00
以下是引用popo_lei在2007-5-24 4:10:00的发言:

郎咸平教授

工作部门 香港中文大学

职务 香港中文大学首席教授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财务学博士,曾创下最快(2年)拿到该院博士学位记录,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曾执教于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多家知名的商学院,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教授和长江商学院金融学讲座教授;曾担任世界银行公司治理顾问,在东亚地区首次研究公司治理和保护小股民权益课题,现任深交所公司治理顾问和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项目顾问。郎咸平主要致力于公司运营、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

他还算是可以吧,有点儿经济学家的风范。毕竟站在了“囚徒困境”的顶层来看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08:09:00
以下是引用砍柴剑客在2007-5-23 12:09:00的发言:

不能这么说吧!典型的某种.........

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仅仅会纸上谈兵,蝇头小利上沾沾自喜,有什么真的学术成就了?难道会流传千古?比马克思强?

我相信,不出百年,会上人遗忘一大堆。

真正的做学问的,不求名,不求利,不求镀金,只为社会的进步而默默无闻的工作。

中国的经济,不是这些人支持起来的。

马寅初,还可以,毕竟计划生育是他主张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10:40:00

万岁大中华,请问解决问题的经济学理论从哪里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学理论,但也没有形而上学的经济学政策,经济学理论贡献在于在一定的限制下提供一种基准,考虑问题的参照物,没有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还总是希望直接的就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这是何等的笑话,我国的大多数经济学研究者,还一直是这种思路.

解决问题是最终目的,可是大家不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天才,没有内涵的表演留下的总是笑柄,只有学好理论基础,才是我们发言的时候.国内我比较敬佩邹恒甫老师,真正搞学术的,不会在媒体上乱说话.

中国缺少的是向科奈尔这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缺少专业的经济学名词,如"预算软约束".实践很重要,可是理论创新是基础.所以这里的评价标准可以简单的分成两类:一是搞理论研究的,二是具体的政策实施者,他们都很伟大,本版主要关注前者.

个人观点以供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12:26:00

中国向何处去的另一种解答

2007-02-06 13:01:39   来自: njhuar (南京)

  中国向何处去的另一种解答
     ——由杨晓凯对中国自由主义的矫正效应所联想的
    
    
    
    杨小凯教授是于2004年7月7日早上9时49分去世,终年55岁。生前曾任澳大利亚莫纳什(Monash)大学经济系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递增报酬和经济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论文见诸于《美国经济评论》(AER)、《政治经济学杂志》(JPE)、《发展经济学杂志》(JDE)、《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JEBO)等国际一流的学报,已出版了《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学原理》等多部中英文专著。他提出和研究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称为当今最重要的经济学研究成果。转眼杨小凯逝世已经一年有余了,权且以重发此文掉念这位英年早逝被淡忘的英才:
    
    
    
    海外华人文化持续发展到今天,几乎到了凝聚成宇宙大爆炸的前夜。因杨晓凯的英年早逝绽放出令人炫目的光芒,正是那无数颗具有无限能量未曾爆炸的恒星,最初的试爆,其效应可能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如果不是太近距离得来看杨晓凯,我们会发现杨晓凯的英年早逝就像是中华文化的白矮星,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在发出光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对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而言,他可能是白矮星类的晚期恒星,而对正在迅猛成长的海外华人新文化而言,谁说不是另一颗还没有命名新恒星?可能预示了一个犹如宇宙大爆炸的进程即将来临。  
    
    作为一个有极高天赋智商的中共高干子弟,杨晓凯的思想方法应该是在他的那一篇《中国向何处去?》发表时形成的。以独立特行追求真理的勇气向权势挑战,以对人性的终极关怀穷究阶级斗争与共产主义致至所以。虽然因此锒铛入狱,可是套用他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术语,因祸得福,他实际上是用最小的“交易成本”在那个时代提前完成了“分工演进的过程”。  
    
    在中国还不知权力界定是现代社会发展充分必要条件的80年代初期,借助高干子弟身份和《中国向何处去?》所带给他的边际效应,没有报考大学本科、却直接报读了研究生,凭着他独立特行究致所以的智慧光芒,跨进至今仍为悻悻中华学子视为至高无上、以“美丽心灵”容纳了诺贝尔奖得主纳什的世界顶级名校,至此一撅而就地走上被誉为“当今最好的经济学家之一”的轨道。  
    
    据另一位更有名气的世界级经济学大师张五常描述,目前专家学者的国际学术地位,基本上是依靠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取得的。而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论文,是需要被担任着编委,有着耀眼光环的学术大师们按共识的标准认可的。于是,引用大师的原文,套用已有被公认的定律和数理模式化,甚至流利地使用处在霸权地位的语言,就成了学术上出人头地的不二法门。  
    
    在杨晓凯成为“当今最好的经济学家之一”的轨迹上,为这个不二法门付出的“交易成本”是巨大的,经济学大师张五常在一些谈到他与杨晓凯友情的文章中似乎是这样描写的。这些重要“交易成本”的在场效应,不仅成为杨晓凯敲开通往国际舞台大门的利器,是不是也带来了副产品,导致杨晓凯的基督教宪政民主理念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浮出了水面?
      
    其实《中国向何处去?》才是杨晓凯毕生为之呕心沥血的课题,如果不是老天无眼,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也许基督教宪政民主不会成为他最后为之振臂呼唤的政治理念。  
    
    如果上述假设成立,那么在这些巨大“交易成本”的在场效应中,还没有走完这一段“分工演进过程”的杨晓凯,理所当然地将这种科学主义传统工具和话语霸权思维方式视为普世价值在场的主体,所以用基督教宪政民主的话题来表达他对‘中国向何处去’最后的终极关怀是顺理成章的自然而然。  
    
    如果说现代西方文明是起源于希腊、法制是起源于罗马,而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新教历史演进,则赋予了这个骨架和肉身的生命血液与灵魂,构筑出运用科学与民主的自由与共和的框架——宪政民主政体。就像是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奠定了杨晓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础,而亚当.斯密那颗人性的同情心奠定了他的基督教宪政民主理念。以上帝无所不在的光芒来普照那只看不见的手无法缔造出的“好的资本主义”世界,这也是他与中国式的自由主义不同的亮点。也就是在比较公平合理、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的基础之上,那只看不见的手才缔造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民主社会。  
    
    为了论证的权威方法——例如数理分析的需要,在自由主义那里对人性的推定是自私趋向极大值的。于是在自由经济的宪政民主体制的社会中,人性自私的极大值,会因为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势必选择交易效益较好的路径,而走上促进社会发展的道路,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的形成似乎印证这个论述。牵引的动力似乎是来自大多数人不由自主地选择,那么路径呢?在自由主义那里似乎只要确立人的自由为最高原则这个前提,民主这只手就可以最终选择到宪政民主这条当今仍然是唯一正确的路径。
      
    但与李慎之的中国自由主义派不同,在杨晓凯那里道德是先决的,亚当.斯密的人性同情心——道德,构筑出‘不断扩张的社会秩序和公正’的氛围,那只看不见的手因而科学地牵引着社会走上了共和宪政政体,这条真正人的自由民主路经,道德在这里可以被追溯到2000年前圣经中的十诫。
      
    其实在自由主义那里这个悖论早就存在,由一群有道德的社会精英按人性极大自私的推定(无道德)制定出对民主不信任的共和制度,让人民科学的享受到至今为止最大的自由民主。事实上这个悖论中的矛盾早就导致了相反或者异化的结果,今天的台湾政坛上更被夸张地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中国自由主义者无论如何无法自圆其说,只能固守比较进步的底线。于是杨晓凯借助上帝之手试图打开这个死结!
      
    毋庸讳言,如果不是生命的残忍,杨晓凯不可能也不太会停留在这里,显然基督教宪政民主,只是这些年来对他所为之付出的巨大成本,而掌握的工具与资源的一个匆忙分析的总结,而不像他在经济学上创立的那门《新兴古典经济学》是对未来的一个从容的推断。
        
    如果他还有足够的时间,我相信他会在今日世界亨廷顿式的文明冲突基础之上,找到通向未来新兴民主政体新的路径,显然今天这样的路径还没有出现。
      
    科学、民主、自由、共和,在中华文化中似乎共和这个概念从来没有被认真地探讨过,而前三个,尤其是民主与自由几乎已经是海内外华裔知识精英们的话语霸权了。那么共和呢?没有共和似乎没有更多可选择的路径,但共和可以照搬吗?台湾的现状似乎告诉我们没有共和的文化环境,这些概念都可能被当权者滥用而异化成打击对手排斥异己的工具,也许这也是让杨晓凯临终前拿起基督教宪政民主武器作最后呼唤的原因,希望能为中国向何处去再引爆新一轮的连锁反应。
      
    在杨晓凯生前生活的现实世界中,基督教新教的文化语境是他心目中唯一一片吻合那只看不见的手牵引着人民走向未来的乐土。我和他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钦佩他留给世人的精神遗产,更崇敬他毕其一生孜孜不倦探索中国向何处去,但我并不认为耶和华就是唯一可以携那只看不见的手同行的上帝。以私有产权与宪政民主为标志的“好的资本主义”,并不是基督教新教国家独有的政体,就是在澳大利亚除了在法庭作证要手按圣经宣誓之外,新教也不见得是主宰人们制度之外的道德准则。多元共荣早在70年代就开始在这些传统上被划归为新教的国家奉为国策而深入人心,欧盟就是这个多元共荣发展到今天的典范。
      
    政教合一被视作是对宪政民主的反动已经由来已久,想必杨晓凯恐怕始料未及,他推崇的基督教宪政民主会被诠释为,“没有上帝信仰的中国人是一种智慧得邪恶的人种,是魔鬼的后代,他们可以合法地干非常邪恶的事情。”更没有断定,“在中国基督教徒已有上亿,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而且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是基督教徒或准基督教徒”,基督教新教要成为中国的国教才是中国宪政民主唯一出路。
      
    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文化已经被彻底解构,并以时间与金钱为标志的重建,以文化来沟通的个体意识的突起,实际上正在重建着面目模糊不清的群体(多元)文化。新教正在这个文化中接受史无前例的洗礼,正在发生的以英美为首的全球性反恐和对邪恶国家的战争,也许会导致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重新排序与定位。杨晓凯认为美国给其他国家带去民主政治的“里根——小布什主义”,正在面临从里到外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自由主义精英们如果能理性思考也不得不惊愕宪政民主“楷模”的感性“骚乱”。解构还在不断地发生,重建却也在时不我待进行着。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中华文化显然正处在另一种形态的解构重建交互运动状态中,虽然在自由经济的长驱直入之后,“后发逆势”似乎如同“雨后春笋”的在中国处处显示出“坏的资本主义”;但五四以来的文化革命无论如何也是彻底动摇了儒家文化中最坏的官本位思想体系,中华文化的主体儒释道混合文明正在解构中与基督教文明以及其他文明融合,尤其是近代佛教文化发生的类似新教的变革,例如人间佛教和佛陀教育,长足的进步已经渐渐地展示出中华文化中道德文明能量的浴火重生。
      
    新兴古典经济学显然也无法全面准确地描述出这个运动着的独特状态,因为甚至连私有产权的定义都有了脱离继承权的重新主张。张五常就指出“私有产权包括三项权利。一、有权限划分的使用权——这包括委托他人使用的权利。二、收入享受权——政府可以为服务而抽税,但不可以乱抽一通,而价格或租金管制是违反了收入享受权的。三、转让权——不仅上述二权可以自由买卖,任何私人合约的厘定都含意着产权的转让,所以合约的选择也要自由。在真实世界中这三权完整的产权结构不易达到。这里要说的重点是:私产不需要的是所有权! ”假如按中国现有国情所作的这一定义改变被接受,势必对宪政民主有重大影响,宪政民主的“重点,是要从保障个人利益的大前提下容许民主投票。宪法划定个人的权利,界定什么事项可以投票取舍,什么不能。人权与产权于是要有清楚的界定。”所以张五常说现在“还不是修宪的时候 ”,不仅是人权与产权,还有宪法中涉及到大多数权利的定义都必须要有清楚的界定,有了界定才能加以制衡,有了完善的制衡的共识,才能实现共和。
      
    抛开至高无上的道德约束不谈,在张五常那里就可以把国家看着一个大公司,宪法就是一个大合约,只要界定清楚人民与政府的权力和义务,这个合约就可能成立。
      
    这既不是基督教的、也不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宪政民主,却是列宁对社会主义架构的假定。显然现代文化的消费性质给这个假定带来了可能的操作空间,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交互特性又给这种假定提供了可能低成本操作的手段。
      
    然而这也不是唯一的,信息时代给中华文明带来重新鹊起的又一次重大契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撞击似乎正在促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海外华人新文化,任何一种新的政治生态都有可能在传统文化不断解构重建的交相辉映中诞生。相信假以时日这种新文化的道德力量会为大中华奠定杨晓凯热切希望的、能产生出符合中华文明的共和宪政政体,相信在这样的政体中中国式的更加完善的民主政治最终会得以实现!
      
    如果我们把中国大陆看成一个正在鹊起的全新政经模式,那么新海外华人文化,无疑是为那只看不见的手营造的牵引着大中华走上持续发展、殊途同归大道的最初的多元文化氛围。中国式的自由主义是其中重要的一元、杨晓凯的基督教宪政民主无疑也是;这种蕴含的新海外华人文化,显然是伴随着中国大陆经贸的迅猛发展正在形成中。中国当权者只要不再口诛笔伐、武力相向,海外自由主义和宪政民主的知识精英们也不再恨铁不成钢,相信海内海外的华人就会在新文化中找到共识、融为一体,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制衡与和谐也许就此形成,去伪存真多元共荣的大中华新文化就会在与政经改革的携手共进过程中创造出来,相信那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在这样的中华文化光芒普照下长袖广舞,让大中华昂首挺胸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天外
    
    2004年8月15日星期日
    
    ====================
    天外,真名龚鸽灵,澳大利亚籍安徽合肥人,祖籍江苏江都。海外华人文化基金会、海外华人网、澳大利亚高登控股(集团)持牌人,澳大利亚中科大校友会会长,中文作家、诗人、策划制作人。
    少年从军江苏省军区警备营,从政、写作始于此。数年后,闯进中国科技大学挥洒青春,曾参与组织多起重大学术课题、商业项目策划,然多年并无大成,终远走大洋彼岸,另辟蹊径,以至被IT狂潮裹挟至今.....。
    
    因在若干国际诗人笔会、世界华文传媒大会涂抹文章均被选萃,且获若干奖项,故至今还有梦...。
    ====================
    
    
    参考文献:
    
    《基督教和宪政》——作者:杨小凯
    《杨小凯,站在李慎之与路德之间》——作者:任不寐
    《中国改革面临的焦点问题》——杨小凯、江濡山谈话录
    《终生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一代奇才──悼念杨小凯》——作者:陈一谘
    《杨小凯的“基督教宪政”》——作者:陈永苗
    《悼念杨小凯》——作者:茅于轼
    《还不是修宪的时候》—— 作者:张五常
    张五常:《复——小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12:52:00

何煉成博導 1928年3月13日生湖南瀏陽人 1947年考入武漢大學經濟系 1951年到西北大學任教至今 現任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教授 博士導師 在國內山東大學 延安大學等20多所大學兼職教授 在國外日本國同志社大學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 等大學客座教授 他在中國經濟管理史等方面均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 他積扱倡導的"非國有化"改革思路确屬自主創新型的 他的論文達300多篇 主要著作有[生產勞動理論與實踐] [中國經濟管理思想史] [何煉成選集]等 他作為一代名師 親手托起了張維迎 魏 杰 劉世錦 王忠民 鄒東濤等一大枇經濟學界的新星 尤其在离退之年 力創网絡經濟學 又對咸陽鄧律民研中心之研究給于親筆點撥{目前該中心供稿的"原創 改革與和諧社會規律-兼評后改革時代面對的十大困擾及建議"一文在人大經濟論壇上發表不到一年 讀者网友已超越三千人次 并且有許多精彩的評帖} 可見何煉成博導 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學界之貢獻菲薄了

鄧律民研中心推薦 2007.05.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15:17:00
玄奘是留过学的,可是他的那宗后来又如何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17:45:00

可惜一位大陆的都没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22:05:00
以下是引用胖头鱼的妹妹在2007-5-23 20:51:00的发言:

大家认为刘俊怎么样,好像跟着马柯维茨混的.

难得还有人认识刘俊博士,刘俊博士,现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我是他的门生

个 人 简 介

刘俊,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Rady管理学院副教授,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2000)。在任教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前,他曾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derson管理学院助理教授(1999-2005)

他主要研究资产定价理论与实证资产定价,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发展与应用。他的代表论文包括:“Portfolio Selection in Stochastic Environments ”,“Floating Fixed Spreads”,“Conditional Information and Variance Bounds on Pricing Kernels” ,“A Generalized Earning Model of Stock Valuation”

在Rady管理学院他主要为半日制与全日制MBA讲授金融学课程,主要包括:投资学,公司金融,风险资本。同时他开设的博士课程为:金融经济学,连续时间金融。

他讲授的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包括:期望效用理论,风险厌恶,投资组合的选择,均值-方差理论,CAPM,套利,套利定价与套利定价理论。

他讲授的连继时间金融课程的内容包括:投资组合与消费选择,期限结构与期权定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23:54:00

这样的帖子要奖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11:36:00

好高兴在这里看到我们中大岭南学院的舒元院长和王则柯老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13:26:00
周其仁

  猎人的风采

  张五常

  周其仁是北京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身兼两职,飞来飞去,也是浙江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五十二岁了,他的出身与我的大有雷同之处,而大家对经济研究的兴趣更为相近。

  一九六六年在上海初中毕业,跟着遇到文化大革命,没有读高中(我也没有),六八年下乡劳动十年,其中七年半是打猎生涯(我钓鱼七年半,雷同也)。打猎也是农业,但比种植或饲养远为刺激精彩。其仁打猎,每天在荒山野岭奔走五十公里(我是坐着下钓的),有期望,锻炼了耐性,磨励了好奇心。

  一九七八年,二十八岁,其仁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我进大学是二十三岁),八二年本科毕业,之后用了七年时间参加农业研究与中央改革政策研究。一九八九年到美国去,学了九个月英文,九○年在芝加哥大学呆了一年,然后转到我的母校——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博士,九六年到北大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在洛杉矶攻读时,他曾任驾驶司机,这与一九五八年我在多伦多做过出租车司机类同。

  周其仁今天教的是新制度经济学,而他的研究是以实地调查为主,兴趣与取向皆与我不谋而合。钓者负鱼,猎者负兽,难道其仁和我都为着欠了些什么而选走真实世界的路?

  做中国经济的实地调查,其仁和我同步起于一九八二年。但我大部分时间身在香港,他身在庐山,调查研究是落手落脚的那一种。我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他是近看小桥流水、花草竹石。我宏观,他微观。重要的是,我们的宏观与微观合并起来,没有不吻合之处。

  二十多年来中国开放改革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绝无仅有的宝贵经验。钓者与猎者遇上,当然见猎心喜。是时也命也运也,我们掌握着的经济学知识,是有关产权与交易费用的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以笔为竿,一个以笔为剑,写下了不少将来的经济历史学者不会忽略的随笔小文章。

  都是以真实世界的现象下笔的,只是一个不知小节,论大势,另一个小节知得多,分行业处理。周其仁这本《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中国发展的真实世界》。不是茶余饭后,或电视广告时间,你要翻阅的书。要不然不读,要读就坐下来细读。记着,要把电视机关上了。不是娱乐读物,有些地方有趣,有些地方沉闷。但只要你能细读,从头到尾读一遍,你会对中国各行各业的情况知得很多,很深入。不是在报章或一般刊物可以学得的。作者亲历其境,实地调查,有分析与观察力,然后忠实地以他的见解报道出来。

  中国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授是个猎人,文笔流畅,潇洒豪爽,不滞于物,大有猎人的风采。

  执著于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者

  李北方

  多年以来他一直低调、踏实、严谨、超然地研究发生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经济问题,并在课堂内外阐释他的思考结果,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周其仁超越了“为利益集团代言”的层次,他的理论具备了逻辑上的自恰性,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路径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视角。

  强于克制,成为经济学家另一种施道于公共利益的表率。夫人梁红为高盛中国经济学家,而且周其仁有充足的影响力和实力亲近政商,他却始终如一地刻意与政界、商界、媒体保持距离,他说:“电视台的聚光灯下,千万不能站,站了,就会给调研带来太多麻烦。”相比于许多“土洋结合,财富滚滚”的名流家庭,显得青濯独立。2005年,他成为卢锋教授主持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季度观察的主角之一。

  2005全年,周其仁教授没有再发表类似《我为什么回应郎咸平》那样激情胜过理智的言论,也没有招致“周郎之辩”中那许多的关注和非议。但他并没有停止思考和言说,稍一浏览他在这一年里发表的文字,就会发现他所关心的是房价、高油价与小排量汽车、农地转让、矿难等现实中发生的问题,且大多是来自他本人实地考察的心得。

  这才是那个执著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经济学家周其仁。

  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的他,虽然工作地点是讲台,但吸引周其仁的永远是现实世界。现代经济学的系统训练使他在实地研究中如虎添翼。这位教授的工作状态在大部分时间里是这样的:离开讲台后,马上飞到某个地方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再赶回学校上课。

  周其仁教授从不讳言在思想上深受张五常的影响,他将张五常开创的“经济解释”发扬光大。在周其仁的文章里,从不出现数学公式,他所做的只是用理论来解释现象,从现象来研究理论。正因为此,他被精通数学模型的经济系学生私下讥笑为“研究些不入流的东西”,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学界和大众中获得的声誉。

  作为媒体的宠儿,他拒绝在电视上公开露面,因为这样会对他的调研工作产生障碍。而一旦他感到他所信奉的理念受到挑战,他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对公开发表言论的谨慎程度在当红的经济学家群体中是少见的。

  经济学研究无法摒除出发点和立场问题,立场决定了一个经济学家的倾向和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所作出的判断。毫无疑问,周其仁在多数情况下是站在企业和企业家的立场上发言的。他钦佩企业家精神,赞赏那些能够在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的企业家,为了亲身体验商业操作的过程,他曾经担任联办投资部的总经理,真刀真枪地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过一段时间,他也曾在某些企业中担任顾问等职务。

  近来主流经济学家遭遇大众的信任危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群体所采取的立场,为既得利益团体和富人立言导致了他们在大众心目失去了公正性和独立性。周其仁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虽然与商界关系密切,经常从企业和企业家的角度来谈论问题,但这种倾向来源他的自觉和学术观念,来自对中国国情深入了解后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妥协,与那种大众所不齿的赤裸裸的交易有着根本的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其仁并不是在为普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而言说。但我们认为,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一个健康的社会恰恰需要各种负责任的声音的充分碰撞,真理会越辩越明。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周其仁超越了“为利益集团代言”的层次,他的理论具备了逻辑上的自恰性,提供了一个看待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独立视角。即便那些屁股不跟他坐在一条板凳上的人,也必须承认他的态度是认真的,逻辑是严密的,也可以把他的理论当作一个参照系,从中看到思想的火花和另一种可能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15:38:00

我也来盖楼

我也来说说,其实不认识,是最近刚看到的一片世界1000位经济学家排名上看到的,其依据是Tom Coupe's 的一篇名位 "Worldwide Rankings of Economists and Economics Departments"的论文,依据为20世纪90年代其文章作为引文的数量

范剑青(Fan Jianqing)

主要研究方向: 金融工程 统计,现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15:40:00

原来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15:51:00

汪丁丁 经济学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学士(1982),中国科学院硕士(1984),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1990)。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

易 纲 经济学教授。美国哈姆林大学管理学学士(1982),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学硕士(1984)和博士(1986)。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

周其仁 经济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1982),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硕士(1993)和博士(2000)。

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中国经济。

平新乔 经济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学士(1973),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85),美国康乃尔大学经济学博士(1998)。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财政学。

林毅夫 经济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1986)。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15:53:00

这个帖好啊,了解华人经济学学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19:22:00
很多外国的华人经济学家我都不认识呢,我真是一只菜鸟啊.我只读过国内几位经济学者的著作,比如吴敬琏和厉以宁先生的作品,另外林毅夫先生的经历我也一直很钦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20:13:00

洪永淼
Yongmiao Hong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
厦门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经济学)

学  历
   1981-1985 厦门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学士学位。
   1986-1987 中国人民大学培训中心,获结业证书。
   1987-1988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题目:《西方经济学非均衡理论和科尔奈“短缺经济学”的比较》。指导教师:黄志贤教授。 
   1988-1993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经济学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检验》。指导教师:Clive Granger 爵士和Halbert White 教授 (Chair)。


                                    




工作简历

   1993.7-1998.6,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助理教授。
   1998.7-2001.6,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及统计科学系副教授(终身职务)。
  2001.7至今,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及统计科学系终身教授。
  2002.3至今,康奈尔大学金融工程中心教授。
   2003.5至今,康奈尔大学应用数学中心Field Member(博士生导师)。
   1999.1-2000.1,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访问副教授。
   2002.7-2005.6,清华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特聘教授。
   2003.3至今,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2003.3至今,上海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2003.12至今,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2004.6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2004.12至今,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
   2005.7至今,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005.7至今,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2005.9至今,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计量经济学理论
   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
   金融计量经济学
   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实证研
                                    


教学兴趣

   《商业统计》
   《高级计量经济学》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
  《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
  《金融计量经济学》
  《中国金融市场实证分析》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学术任职

   1998.2至今,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编委。
   2004.1至今,Journal of Econometrics编委。
   2005.1至今,Econometric Theory编委。
   2000.1至今,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联合主编。
   2001.5至今,《经济学〈季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6至今,《经济学报》联合主编。                                   


论文代表作

国际期刊

“Validating forecasts of the joint probability density of bond yields: Can affine models beat random walk? ”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 2006 , V 135 , N1-2 ( NOV-DEC ) ,P 255-284 

“Asymptotic theory for entropy-based measure of serial dependence,” with H.White, Econometrica 73 (2005), 837-901.
   “Generalized spectral testing for conditional mean models in time series with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of unknown form,” with Y. Le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2 (2005), 499-541.
   “Nonparametric specification testing for continuous-time models with applications to interest rate term structure,” with H. Li,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8 (2005), 37-84.
   “Wavelet-based consistent testing for serial correlation in panel models,” with C. Kao, Econometrica 72 (2004), 1519-1563.
   “Out-of-sample performance of discrete-time short-term interest models,” with H. Li and F. Zhao,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22 (2004), 457-473.
   “Inference on predictability of foreign exchange rates via generalized spectrum and nonlinear time series models,” with T. H. Le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5 (2003), 1048-1062.
   “Diagnostic checking for the adequacy of nonlinear time series models,” with T. H. Lee, Econometric Theory 19 (2003), 1065-1121.
   “A test for volatility spillover with application to foreign exchange rate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03 (2001), 183-224.
   “Generalized spectral tests for serial dependence,”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Statistical Methodology), 62 (2000), 557-574.
   “Hypothesis testing in time series via the empirical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a generalized spectral density approac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94 (1999), 1201-1220.
   “Testing for independence between two covariance stationary time series,” Biometrika 83 (1996), 615-625.
   “Consistent testing for serial correlation of unknown form,” Econometrica 64 (1996) 873-864.
   “Consistent specification testing via nonparametric series regressions,” with H. White, Econometrica 63 (1995), 1133-1159.
   “China’s evolving managerial labor market,” with T. Groves, J. McMillan and B. Naught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3 (1995), 873-892.
   “Autonomy and incentives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 with T. Groves, J. McMillan and B. Naught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CIX (1994), 183-209.
                                    




国内期刊

   “中国股市与世界其他股市之间的大风险溢出效应”,洪永淼, 成思危, 刘艳辉, 汪寿阳,《经济学(季刊)》,第三卷,第三期(2004),603-726.
   “中国股市是弱式有效的吗?——基于一种新方法的实证研究”,陈灯塔, 洪永淼,《经济学(季刊)》,第三卷,第一期(2003),97-124.
   “金融计量的新近发展”,《经济学(季刊)》,第一卷,第二期(2002),249-268.


                                    


研究资助和学术奖励

   2004.3-2005.2, 华盛顿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科研资助,研究项目: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非线形建模。合作者: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晓波博士。
   2001.7-2004.6,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经济学科研资助,研究项目:(1)小波分析,广义谱和非参数分析及其在经济学的应用。
   2001.7-2004.6, 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科研资助,研究项目:广义谱分析在金融计量学中的应用。合作者:香港浸会大学经济学系沈刍尧教授。
   2003.5-2004.5, 康乃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L.T.LAM旅行和研究资助。
   1994.12-1995.1, 美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交流委员会旅行和研究资助。
   1989-1993,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经济学系学生“优秀学术奖”。
                                    


学术活动

国际学术会议和培训班组织者

   2004.7至今,2006年“远东计量经济学会议”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国北京,2006.7.9-2006.1.12)
   2005.5至今,第二届“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中国厦门2006.4.4-2006.4.6)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
   2005.7.18-2005.7.22,厦门大学2005“计量经济学国际培训班”程序委员会主席。
   2004.8-2005.5,第一届“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国际研讨会(2005.5.17-2005.5.19,台北)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
                                    


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

   2000.9,第一届经济物理学和金融复杂性国际研讨会特邀报告人(中国合肥)。
   2001.8,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计量经济学卓越营”特邀报告人(中国台北)。
   2001.8,第二届经济物理学和金融复杂性国际研讨会特邀报告人(中国桂林)。
   2002.8,欧洲计量金融国际会议特邀报告人(德国柏林)。
   2003.3,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金融计量国际研讨会”特邀报告人。
   2003.12,中国科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特邀报告人(中国北京)。
   2004.5,新加坡“高频计量经济学和预测”国际研讨会特邀报告人。
   2004.5,华盛顿美国财政部货币控制办公室“信用风险与评分”国际研讨会特邀报告人。
  2004.7,汉城“远东计量经济学会”会议特邀报告人。
   2005.1,中国人民大学“计量经济学培训班”特邀报告人。
   2005.7,“风险管理与金融工程”国际研论会特邀报告人(中国上海浦东)。
                                   


参加并宣读论文的国际学术会议

   1995.8,第三届“泛华统计学会”国际会议(中国北京)。
   1995.8,第七届“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大会”(日本东京)。
  1996.6,北美计量经济学会夏季年会(美国依菏华市)。
  1997.7,远东计量经济学国际会议(中国香港)。
1997.8,欧洲计量经济学会年会(法国图鲁斯)。
   1997.11,第五届“东北亚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韩国汉城)。
   1998.5,第五届加州计量经济学夏令营(美国洛衫矶)。
   1999.6,北美计量经济学会夏季年会(美国麦迪逊市)。
   1999.7,远东计量经济学会国际会议(新加坡)。
   1999.8,第四届“泛华统计学会”国际会议(美国华盛顿市)。
   1999.9,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时间序列分析”国际研讨会(中国台北)。
  1999.11,耶鲁大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最新发展”国际会议(美国纽黑)。
   2000.4,纪念C. R. Rao教授八十诞辰国际统计会议(美国圣安东尼市)。
   2000.8,第八届“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大会”(美国西雅图)。
   2001.1,北美计量经济学会冬季年会(美国新奥尔良)。
   2001.7,远东计量经济学会国际会议(日本神户)。
   2001.8,第五届“泛华统计学会”国际会议(中国香港)。
   2001.8,欧洲计量经济学会年会(瑞士洛桑)。
   2001.12,第十二届“欧洲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国际会议(比利时鲁汶大学)。
   2002.1,北美计量经济学会冬季年会(美国亚特兰大)。
  2002.6,北美计量经济学夏季年会(美国洛衫矶)。
  2002.7,第一届中国金融国际会议(中国北京)。
  2002.7,非参数统计学最新发展统计学国际会议(希腊克里克岛)。
   2002.8,美国统计学会年会(美国纽约市)。
   2002.8,欧洲金融学会年会(德国柏林)。
  2002.8,欧洲计量金融国际会议(德国柏林)。
  2003.1,北美计量经济学冬季年会(美国华盛顿市)。
   2003.6,北美计量经济学会夏季年会(美国芝加哥)。
  2004.1,北美计量经济学会冬季年会(美国圣地亚哥)。
  2004.1,庆祝Clive Granger荣获2003年度经济学诺贝尔奖“计量经济模型与预测”国际研讨会(美国圣地亚哥)。
  2005.5,第一届“计量经济学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中国台北)。
                                   


邀请讲座的大学与研究机构

国外和境外
   波斯顿大学(美国),Boston University, U.S.A.
科尔加特大学(美国),Colgate University, U.S.A.
   杜克大学(美国),Duke University, U.S.A.
  香港科技大学(中国香港),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浸会大学(中国香港),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汉堡大学(德国),Humboldt University, Germany
   “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台北),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高丽大学(韩国),Korea University, Korea
   香港岭南大学(中国香港),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美国),MIT/Harvard, U.S.A.
   纽约大学(美国),New York University, U.S.A.
   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 U.S.A.
   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普林斯顿大学(美国),Princeton University, U.S.A.
   女皇大学(加拿大),Queen’s University, Canada
   莱斯大学(美国),Rice University, U.S.A.
   汉城国立大学(韩国),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加坡),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校区(美国),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 U.S.A.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区(美国),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U.S.A.
   纽约州立大学宾哈顿校区(美国),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 U.S.A.
   南美舍迪斯特大学(美国),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U.S.A.
   雪城大学(美国),Syracuse University, U.S.A.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U.S.A.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加州大学河边校区(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 U.S.A.
   伊里诺伊大学(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ampaign, U.S.A.
   谷尔夫大学(加拿大),University of Guelph, Canada
   密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美国),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Columbia, U.S.A.
   蒙特利亚大学(加拿大),University of Montreal, Canada
   北卡莱罗纳大学(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U.S.A.
   宾西法尼亚大学(美国),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罗彻斯特大学(美国),University of Rochester, U.S.A.
   南加州大学(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S.A.
   弗几尼亚大学(美国),University of Virginia, U.S.A.
   温莎大学(加拿大),University of Windsor, Canada
   门德比尔特大学(美国),Vanderbilt University, U.S.A.
   圣露易斯华盛顿大学(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at St. Louis, U.S.A.
   耶鲁大学(美国),Yale University, U.S.A.
   约克大学(加拿大),York University, Canada
   台湾中正大学(中国台湾),Zhong-Zheng University, Taiwan
                                   


中国大陆

   中央财经大学,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ina
   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ina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 China
  中国人民大学,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山东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 China
   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上海师范大学,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厦门大学,Xiamen (Amoy) University, China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审稿

   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

  统计数学研究所年报,Annals of 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Mathematics

  统计学年报,Annals of Statistics

  应用统计学,Applied Statistics

  生物统计学,Biometrika

  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中国经济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s

  经济学报,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经济学通信,Economic Letters

  计量经济学评论,Econometric Reviews

  计量经济学理论,Econometric Theory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

  计量经济学期刊,Econometrics Journal

  转型经济学,Economics of Transition

  国际经济评论,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应用计量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商业与经济统计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计量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Econometrics

  金融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e

  国际货币和金融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法律与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多元分析期刊,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非参数统计学期刊,Journal of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政治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数量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Quantitative Economics

  皇家统计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

  统计计算与模拟期刊,Journal of Statistical Computation and Simulation

  统计计划与分析期刊,Journal of Statistical Planning and Simulation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A.

  时间序列分析期刊,Journal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经济研究评论,Reviews of Economic Studies

  经济与统计评论,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金融研究评论,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统计与概率通信,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Letters

  统计研究,Statistica Sinica

  非线形动态与计量经济学研究,Studies in Nonlinear Dynamics and Econometric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22:14:00
谢谢大家的支持,好文章我已经适当奖励了,希望大家踊跃参加,文章越好,资料越充分,奖励的越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22:21:00
绝好的贴,激励啊!激励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23:09: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7-5-24 8:00:00的发言:

你的衡量标准不对!!!

真正的标准是:谁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

同行认可的多了,那上帝还有那么多人认可呢,可是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用不大

请注意自己的逻辑,1、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进步作用的人是否都可以称的上是经济学家?工人,农民,商人,教师,公务员等等都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进步作用,是否都可以被称为是经济学家?是否是经济学家由谁来评价?

只能由同行来评价

2、请举出上帝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例子,例如理论成就等,经济学家信仰上帝=经济学家承认上帝是经济学家?请注意我所说的同行认可是指的同行认可你的学术水平和成就,而不是你的其他方面,如果上帝在经济学方面的成就被同行所认可,毫无疑问,他是一名经济学家,但是我确实不知道上帝的哪些经济学理论被其他经济学家认可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23:46:00

夏业良教授也不错

范从来也不错吧

个人认为能将自己的经济理论阐述严谨,并且对现在经济领域有所突破的都可以称为经济学家

本身经济学家的定义就没有很明确的规定,没个人心中一把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5 23:48:1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06:49:00
看来崇洋媚外者的确很多,为什么没人谈谈我们本土的经济学家,比如卫星华老先生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07:11:00

黄明

[讨论]优秀的华人经济学家有哪些?并有适当奖励

黄明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1年从康奈尔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又在1996年获得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
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终身),曾任教于斯坦福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主要研究领域

包括行为金融学、公司金融学、信用风险、衍生品市场等。黄明博士多年来在中国、美国及日本有丰富的咨询以及高层经理培训教学经验。

学术成就

黄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多见于《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政治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经济学理论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和《金融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e)等国际一流学术杂志;因其出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黄明博士曾多次获奖,如2000年获FAME 研究奖(奖给FAME基金评选出的美国金融学当年两大年会上最佳投资学文章);1997年获芝加哥大学商学院Emory Williams优秀教学奖;2001年获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杰出教学奖。黄明教授现任《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编委(associate editor)。

主要学术成果

"Individual Preferences, Monetary Gambles, and Stock Market Participation: A Case for Narrow Framing," with Nicholas Barberis and Richard Thale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6, pp 1069-90, September 2006.

"The Loss Aversion / Narrow Framing Approach to Stock Market Pricing and Participation Puzzles," with Nicholas Barberis, February 2004, forthcoming in Handbook of Investments: Equity Premium, edited by Raj Mehra, North Holland, Amsterdam.

"Talking up Liquidity: Insider Trading and Investor Relations," with Harrison Hong,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anuary 2005.

"Does Fund Size Erode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Liquidity and Organization," with Joseph Chen, Harrison Hong, and Jeffrey D. Kubik,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December 2004.

"Liquidity Shocks and Equilibrium Liquidity Premia,",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March, 2003

"Prospect Theory and Asset Prices," with N. Barberis and T. Santo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February, 2001

"Mental Accounting, Loss Aversion, and Individual Stock Returns," with N. Barberis, Journal of Finance, August, 2001

Toeholds and Takeover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7, 1999

Swap Rates and Credit Quality, Journal of Finance, 51, 199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6 7:11:5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07:13:00

黄奇辅

黄奇辅,Oak Hill Platinum 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Principal,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亚洲区前任共同总裁、Principal。

此前,黄博士于1995年到1999年加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7-1999年间任亚洲区共同总裁。在此之前,他担任了高盛公司在纽约的固定收益衍生证券研发部主任。

黄博士为斯隆商学院的终身教授,并在1994年夏天离开MIT之后获得了J.C. Penney 的金融教授称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07:22:00

萧政

萧政教授长期从事计量经济学研究与教学,为世界面板数据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其《面板数据分析》一著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他早年就读于台湾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随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先后获得统计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在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任教。萧政教授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任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计量经济学》(Journal of Econometrics)主编工作,是世界经济计量学会院士(Fellow of Econometrics Society),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时,萧政教授还在包括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在内的亚洲、美洲、欧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担任客座教授等重要职务。


蕭 政 (Hsiao, Cheng)

組 別 人 文 及 社 會 科 學 組
當選院士屆數 21
學 歷 B.A.,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1965)
B.Phil., Oxford University(1968)
M.Sc., Stanford University(1970)
Ph.D., Stanford University(1972)
經 歷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2-1977)
Faculty Research Fellow, National Ba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1976-1977)
Professor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Toronto(1980-1985)
Distinguished Visitor, Suntory-Toyota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Economic and
Related Disciplin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1995)
Visiting Scholar, Institute for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Back of Japan
(1996-1997, 2000-2001)
Kuo-Shu Liang Professor of Econom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97-1998)
Nakahere Prize Award Committee, Japanese Economic Association(1999-)
Advisory Board, Cen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el-Aviv, Israel(2001-)
專 長 經濟學
曾獲得之
學術榮譽
Fellow,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Fellow,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Academician, Academia Sinica, R.O.C.(1996)
President, Chinese Economic Association in North America(1998)
Achivement Award, Chinese American Faculty Association(2004)
現 職 Professor of Economic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Editor,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辦 公 室 資 訊
地址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A 90089-0253
U.S.A.
電話 (213)740-2103
傳真 (213)740-8543
E-mail chsiao@usc.edu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07:25:00

劉遵義 (Lau, Lawrence J.)

組 別 人 文 及 社 會 科 學 組
當選院士屆數 14
學 歷 B.S., with Great Distinction (Physics and Economics),
Stanford University(1964)
M.A.(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66)
Ph.D.(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69)
經 歷 Ac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conomics, Stanford University(1966-1967)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conomics, Stanford University(1967-1973)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conomics, Stanford University(1973-1976)
Professor of Economics, Stanford University(1976-)
Kwoh-Ting Li Professo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nford University(1992-)
Professor of Economic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4-)
專 長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conomies of East Asian including China
曾獲得之
學術榮譽
Fellow, Econometric Society
Membe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1978)
Academician, Academia Sinica, R.O.C.(1982)
Honorary Member,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1997)
Academician, International Eurasian Academy of Sciences(1999)
Doctor of Social Sciences, honoris causa,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of
Technology(1999)
現 職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辦 公 室 資 訊
地址 Office of the Vice-Chancellor
Room 101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The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
Shati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電話 (852)2609-8600(852)2603-5055(852)2603-5600
傳真 (852)2603-5230(852)2603-7771
E-mail lawrencelau@cuhk.edu.hk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07:33:00

许成钢

[讨论]优秀的华人经济学家有哪些?并有适当奖励


研究领域: 法与金融、转轨经济学
个人简历:   自1991年至今伦敦经济学院任教,1998年获得终身教职,现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经济学教授,全欧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员,以及密歇根大学Davidson研究所研究员。许成钢1982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学学士,1991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科院数量和技术经济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客座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访问学者,以及担任《美国经济评论》(AER)、《政治经济学杂志》(JPE)、《经济学季刊》(QJE)等一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主要著作、论文:
1.《软预算约束:理论从中央计划到市场》(和Eric Maskin合著)发表于《转轨经济》2001年。
2.《组织中的协调:一个比较分析》(和钱颖一、热若尔·罗兰合著)。
3.《制度、创新和增长》(和黄海洲合著),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1999年5月。
4.《激励、信息和组织形式》(和Eric Maskin、钱颖一合著)发表于《经济研究评论》2000年4月。
5.《金融机构和东亚金融危机》(和黄海洲合著),发表于《欧洲经济评论》1999年4月。
6.《.M型层级结构和中国的经济改革》(和钱颖一合著),发表于《欧洲经济评论》1993年4月。
7.《不完备法律: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和Katharina Pistor合著),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工作论文
8.《从组织理论的角度看中国为什么不同于东欧》(和钱颖一、热若尔·罗兰合著),发表于《欧洲经济评论》1999年4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