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2007-5-26 10:44:00

我晕死. 这什么排名.张五常都没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10:58:00
这个帖子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12:06:00

我的理解是

真正的华人经济学家没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19:33:00

我喜欢刚过世的高鸿业老先生,

读他的书有不少长进,挺好的人啊……

另外我比较信任吴敬涟和厉以宁,对我有挺大影响

别的接触还不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19:41:00
由《世界商业评论》评选的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于10月18日正式揭晓,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名列榜首,英年早逝的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名列第二,而被称为小股民代言人的郎咸平教授排列第三。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茅于轼、樊纲、邹恒甫等七位教授也共同名列榜中。值得关注的是,前三位经济学家均毕业于美国名校,受过系统的西方经济学训练。
  
    在中国,被称为“经济学家”(Economist)有5000人,然而,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经济学者不超过100人,而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应该不超过10人。目前而言, 中国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他们的观点目前处于边缘状态, 世界主流媒体很少关注中国经济学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主要原因不是中国人不聪明或中国经济规模小, 而在于中国经济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落后, 经济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本科生带博士生的现象比较普遍! 就经济学教育而言, 中国甚至还远远不如经济非常落后的印度,英语优势使得印度大学生可以尽快尽早地阅读西方经济学原著。要改变经济学家“数量多,质量次”这一客观现实,中国经济学界至少还要努力15-20年!
  
    中国经济学家的言论观点事无巨细地影响着经济学的发展、国家大政、行业发展和市民生活。其中还不乏一些经济学家明星,他们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并充满人格魅力。而我们最关心的是哪个经济学家的学术观点站在世界的前沿?谁是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家? 谁是最受争议的经济学家?谁是商务生活中最有权威的风向标?
  
    为此,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 蒙代尔主编的《世界商业评论》对500位经济学人、财经记者、高级经理进行了专门调查, 经过ICXO.COM世界经理人网站网友投票,从15位候选经济学家中选出“ 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评选指标包括3个方面: 学术影响力、经济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主要考察在候选人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经济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对经济增长、经济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社会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知名度以及话语可信度。详细分析报告将刊登在《世界商业评论》今年第11期上。世界经济学人网站ECONOMIST.ICXO. COM还将为每个经济学家建立个人网站,以方便经济工作者学习和查阅。
  
    《世界商业评论》以翻译和报道世界级商学院教授、世界级企业CEO以及世界级经济学大师的文章为主,揭示企业在管理中成功或失败的策略,同时从全球最具权威性财经和管理出版物中萃取领先管理思想和财经话题。《世界商业评论》忠实读者为高级经理和经济学人。
  
  
  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得分
  排名 姓名 社会影响力
  (10%) 学术影响力
  (50%) 经济影响力
  (40%)
  1 张五常
  2 杨小凯
  3 郎咸平
  4 林毅夫
  5 吴敬琏
  6 厉以宁
  7 张维迎
  8 茅于轼
  9 樊纲
  10 邹恒甫
  
  
  2004年中国十大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家
  
  张五常
  杨小凯[已故]
  郎咸平
  林毅夫
  吴敬琏
  厉以宁
  张维迎
  茅于轼
  樊纲
  邹恒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20:15:00
了解到很多新知识,谢谢楼主开这个贴
不久前听了海闻教授的讲座,分析中国经济未来20年,确实透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20:20:00

姓  名:林毅夫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52年10月15日
职  称:教授
职  务:主任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个人简历:
  

  林毅夫,男,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曾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

  工作简历:1987-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国内外兼职: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2001-
  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2000-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1999-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93。
  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96。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1-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2001-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审议会常务理事会成员,2000-
  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2000;
  中国科学技术部第二届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9-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200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农业部第三届软科学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农经学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 1992-
  世界银行顾问,1987-90,1993-。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1995-。
  国际农业科研组织技术顾问组成员,1996-。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网络领导小组成员,1993-。
  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1993-。
  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1994-96。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委理事, 1994-。
  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国外), 1995-
  国际经济学会第11届世界大会(突尼斯)筹备组成员,1995。
  国际经济学会东亚经济发展东京圆桌会议筹备组成员,1996。
  东、新、澳17国中央银行培训班课程主任,1996。
  香港研究拨款委员会专家,1995-。
  农业经济(英文,国际农业经济学会会刊)副主编,1995-。
  以下海外英文学术杂志编委:
  亚洲个案研究(新加坡),
  汉城经济学杂志(韩国),
  太平洋经济评论(美国),
  中国经济评论(美国),
  亚洲太平洋经济文献(澳大利亚),
  香港企业管理杂志(香港)。
  以下中文学术杂志编委:
  经济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荣誉:

  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 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1999年6月第43卷第2期。
  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 1998-1999。
  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
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
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给奖)。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著
作二等奖。
  《中国的奇迹》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一 等奖。
  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获1993年孙冶方奖(国内经济学最高奖)。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成就的专家津贴。
  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和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

主要作品: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英文版,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 1996;韩文版,汉城白山书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 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 社,1998。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 文大学出版社,1998;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俄 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印 2000年。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 联出版社,1999。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此贴子已经被meixue1983于2007-5-29 21:17:0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20:30:00

美国据说有上万人可以进入经济学家,我们现在只能找一些老将出来,新的领域根本无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20:45:00

黄有光,杨小凯同事,他俩都在他们那个领域排世界前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7 10:00:00

无解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7-5-23 8:43:00的发言:

不到国外就是鸡,到了国外就是鹤。好,好,好,有咱们中国人的骨气!!!

这个有色眼镜真象是外国人看中国是“东亚病夫”的感觉。

西方敌对国家、少数人骰子里的奴性和中国的少数“假洋鬼子伪经济学家”,是压抑

中国自主创新和发展的三座大山。

我举荐何新。



在这里不是崇洋媚外,只是麻烦看清自己。

不要说美国人做的数理模型都是在做数字游戏,华尔街为了做这些“数字游戏”,每个研究人员底薪10万美金左右,分红另算!(高盛去年平均分红60万美 金!),你叫我们的左派经济学家去试一下,看有没有人给你们这么多钱买你们的长篇大论!!(华尔街的中国人大多都是物理+金融双博士学位,我这辈子是没希 望...)

芝加哥大学作为美国经济系的第一名,其淘汰率之高难以想象!

所以在开口骂人的前提下,麻烦你先搞懂芝加哥大学是个什么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9 19:19:00

111

以下是引用lanlan2005在2007-5-26 6:49:00的发言:
看来崇洋媚外者的确很多,为什么没人谈谈我们本土的经济学家,比如卫星华老先生等。

国内那些马经出身的学者,虽然他们的学术值得钦佩,但是他们研究的毕竟不是真正的现代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1 17:54:00

我感觉杨小凯,黄有光,林毅夫,吴敬连,张五常.还有我们人大的高鸿业,等人都很不错啊!

另外我还读过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的陈淮的书,觉得他写的动东也满不错的,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3 11:07:00

上面提到的都不错,不过,发现漏掉一个人,宋则行。


       宋则行(1917.10——2003.6.5)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原名宋侠,
上海崇明人,1939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经济系。1941年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当研究生,毕业后留所任助理研究员。1945年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获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担任中国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和暨南大学经济系教授。1949年上海解放后,应聘去东北任东北人民政府统计局研究员。1952年起历任东北计划统计学院、东北财经学院、辽宁大学副教授、教授,并曾兼任辽宁大学副校长。现任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任外国经济史学会理事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计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还历任第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他的主要著作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问题》(1957)、《宋则行经济论文选辑》(1983)、《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概论》(1984)。和他人共同主编的有:《外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1965)、《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1973)、《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方本)》(1979、1982、1985)。

宋则行的学术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外国经济史和世界经济等领域。他着力于吸收、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中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性、商品经济规律性的部分和外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60年代初,他针对当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生产的倾向,撰文论述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运用,包括:两大部类的数量关系以及消费资料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的制约作用等问题。70年代末以来,他重视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综合平衡的核心内容是保持社会最终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在价值总量上的平衡及其在构成上的相互适应。他认为,宏观经济的计划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国民经济综合指标体系,其中社会最终产值指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要按社会生产过程相互衔接的程序,把生产结构划分为三大部门,即基础产品或起始产品生产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他还对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模式和制定适度的经济增长率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3 11:17:1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3 11:11:00
补充一点,宋则行是琼.罗宾逊夫人的嫡传弟子,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的终身会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3 11:13:00

前面好像也没有人提到北大的陈岱孙先生,

   陈岱孙(1900.10.20-1997.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陈岱孙1915年考入福州鹤龄中学。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0年毕业后获得庚子赔款公费留美资格。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赴英、法、意等国作短期考察和研究。
  陈岱孙1927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教授。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次年起又兼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抗日战争期间历任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商学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财政经济学院第一副院长。1953年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等职。他还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顾问、《经济科学》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等。
  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成就。 他的主要著作有散见于各报刊中的学本论文和1981年出版的《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若干主要学说发展论略》一书。在该书中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古典经济学派的历史联系,以及马克思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说的科学成果,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他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生活的现状和规律,确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取向提出了自己重要的意见。他主张对于经济现象的研究要注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批评忽视数量分析的倾向。在经济学说史的研究中,他指出魁奈经济表不仅涉及简单再生产,而且对扩大再生产也作了说明。他对于“亚当·斯密矛盾”也有缜密深入的研究。。陈岱孙撰写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1981)等论文,全面地论述了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他着重研究了西方经济学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作用问题,认为既要认识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和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根本不同,因而,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但又要看到,在若干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方面,也确有值得参考、借鉴之处。此外,上世纪50年代,陈先生自编《经济学说史讲义》,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科学评价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建立起自己的学说史体系。60年代初参加《经济学说史》教科书编写,70年代末编写《经济学说史专题提纲》,后又主持编写《政治经济学史》教科书》(上、下册,1981)。
  虽然陈岱孙先生的名气很大,著作却极少。究其原因,与陈寅恪、金岳霖等那一辈学者一样,陈岱孙在学术上特别自律,讲义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讲,边讲边改,即使讲了好多年都还不甚满意,就是不同意拿出来出版。陈老最著名的作品当属《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从思想上打通马克思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而它原本也只是一份在学生手里流传的讲义而已。1991年,他在北大学生的毕业典礼上致词,送给毕业生两句话———“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用这两句话来概括他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了。 
  陈岱孙长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陈岱孙学术上极端严格,上课没有一句废话,做事也是雷厉风行,不打半点折扣。当时北大最出名的两个教授,一个是哲学系的冯友兰,不管什么事情都能从东西方哲学出发讲得头头是道。另一个就是陈岱孙,不管遇到什么难题也总能不声不响地圆满解决。行胜于言,这在陈岱孙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陈先生从事经济学教育七十年,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教育理论,他认为应将专才和通才教育结合起来,主张实行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恰当结合,坚持培养经济科学人才要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训练。
陈岱孙教书治学皆以正直为先,始终强调对西方经济学不能“述而不批”,认为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崇拜是危险的,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研究中,最忌简单化的做法。先生把自己一生的关注焦点凝聚在教书治学上,排除各种诱惑,学术思想很新,能及时了解各种动态,对经济形势和未来都有很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提供给社会和决策部门参考。 陈岱孙教授学识之渊博,教学艺术之高超,素享盛誉,是一位杰出的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德高望重的经济学界宗师。
   陈岱老曾称:“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陈岱老的这句话足以让世人景仰百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3 11:15:5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2 03:17:00

我觉得经济的含义是“经世济民”,因此不能完全拿发了多少学生刊物来评价,又不是在评选教授。

我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左大培老师,如果大家看看他的文章,就知道他是一位忧国忧民、非常有独立见解的人。而且,不沽名钓誉,踏踏实实思考与研究,并身体力行地传播主见和对中国经济现实的思索。据我所知,他是第一位旗帜鲜明地反对对外资进行过分优惠的人,比政府意识到并采取措施早了至少10年。

他n年如一日地认真在社科院教授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社科院其余n多研究员,都不愿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他会去参加一些学生举办的沙龙,试问在经济学帝国的今天,有几个有名气的经济学家肯把时间花费在这种不挣钱的事上面!他保留着学者的执著和孩子般的纯真,在中国使馆被炸之后,只身去美国使馆抗议!他甚至痛斥一些中国的学者是卖国贼,其中有些是他的同事。

知道他的人没有应该的那么多,这是因为他被主流所排斥。他不媚外,也不媚俗,甚至经常旗帜鲜明地反对一些东西,这样的一个战士赢得了“敌人”的尊重,很早就有外刊专门报道采访过他。

读左老师的文章,总是让我受益匪浅,没有一句空话套话,有理有据。而想起左老师的为人,更是让我感动不已。

顺便说一句,左老师也很推崇黄有光和杨小凯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2 03:23:00

社科院的余永定教授也是很厉害的经济学家,对于宏观经济学理解得非常透彻。

身居要职的他,繁忙无比,但是他仍然保持着学术研究的热情。据说每年他都会把自己封锁几个月,专心思考与写作。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余教授的文章数量不是很多,但是每篇都需要你读很久才能理解。正如他和张宇燕、政秉文教授合作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一样,全是干货,每句话都言简意赅,都很关键,经济学不学到一定层次,感觉不出来这本书的精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2 03:35:00
以下是引用feriderick在2007-5-27 10:00:00的发言:

数理研究确实是很有必要,但是门槛太高,中国目前的高校的课程体系,从本科开始就没法为培养这样的人才打下基础。

但是,过分强调数理也没必要,因为中国目前没有类似《经济学家》这样的好刊物,将很学术的东西,用通俗的语言传播给大家。现在做数理和实证,也没有几个大陆学者能有什么创新,就是圈内人的一种游戏,用来吓唬大众的。

在弗里德曼去世后,好像芝大经济学系已经不是第一了。大家如果多看看老弗的著作就知道,他是以雄辩著称的。他能够将深刻的思想用浅显的文字表述出来,看他的著作,你会经常感觉不到是学术著作,但是其中的思想又让你心潮澎湃~他的数学绝对不比任何人差,当年他可是学统计学的!这就是本事!所以不要追求形式,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独到的思想和正确的立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3 13:58:00

没有张五常,肯定不科学

张五常最厉害,

计量领域,邹至庄最厉害;

金融罗闻全最厉害;

公司财务,郎咸平最厉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3 14:00:00

赞刘校长

刘尊义确实很厉害,应该是华人中顶级经济学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0 23:40:08
我觉得这个版面实在太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1 18:04:59
吴立范
吴立范
   

     岭南基金讲座教授 ;博士    

  
   


 
   

[学  位]
   

       1982年,安徽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6年,南开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4年,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金融学专业毕业,获金融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
   

      金融投资、公司财务
   

   
   

[主讲课程](Courses Taught)
   

      公司财务 Business Finance
   

      投资学 Investments
   

      证券分析 Securities Analysis   
      期货和期权 Futures and Options   
      高级公司财务Seminar: Corporate Finance   
      资产组合管理 Seminar: Portfolio Management   
        
[近年主要论文] Publications in Refereed Journals (since 1994)   

      1. “Pricing Market Index Target-Term Securities” (with K.C. Chen and C. Taylor), Journ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Vol 14 No. 1, January-June, 2002, pp11-18
   

      2. "Stock Price Behavior Around Order-Imbalance Induced Temporary Nontrading: The Case of Hong Kong" (with K.C. Chen and Hun Park), forthcoming,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
   

      3. "The Price Effect of Derivative Warrants Trading in Hong Kong" (with K. C. Chen) forthco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4. "Pricing Commodity-Indexed Preferred Securities" (with K.C. Chen and Sangphill Ki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s, Vol. 1, No. 1, August 2000, pp. 55-64.   

      5. “Inside Trading in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with Michael Wong and Yan-Leung Cheung), Asia-Pacific Financial Market, 7(3): September 2000,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275-288.
  
      6. “Market Liquidity and Trader Welfare in Multiple Dealer Markets” (with Peter Locke and Asani Sarkar),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Vol. 34, 1999, 57-88.
  
      7.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he Pricing of Cross-Listed Stocks: Evidence from Chinese A- and B-Shares” (with Sugato Chakravarty and Asani Sarka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Money, Vol. 8, 1998, 325-355.  
      8. “Price Transmission and Market Opennes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sian Stock Markets” (with Asani Sarkar), 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 Vol. 1, No. 2, 1998, 215-232.   
      9. “Additional Evidence of The Spinoff Effect: The Case of Hong Kong”, Advances in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Vol. 4, 1998, 127-141.
   

      10. “Market Reactions to the Hong Kong Trading Suspensions: Mandatory Versus Voluntary”,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Vol. 25, 1998, 418-437.
   

      11. “On Existence of An “Optimal Stock Price”: Evidence from Stock Splits and Reverse Stock Splits in Hong Kong” (with Bob C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2, 1997, 45-67.
   

        
         
[Other Publications]   
    1.Wu, Lifan and Fei Heng, “The Timing and Market Reactions of the New Issue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hinese), World Economy, November, 1995, 42-47.   
    2.Park, Hun, Asani Sarkar and Lifan Wu,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ual Trading,” Staff Report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No. 2 (June, 1995).   
    3.Wu, Lifan, "The Value of Deposit Insurance with Charter Value,"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y Papers, December, 1994,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China.   
    4.Wu, Lifan, "US Financial Reform in the 1980s," (Chinese), Journal of Naikai Economics, July, 1987.   
    5.Li, Lauli and Lifan Wu, "The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 Shenzhen Banking Industry,"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Nankai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pril, 1986.   

    6.Lifan Wu,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Surplus Economy: Comments on Gustave Ranies Lectutures," (Chinese), Journal of Naikai Economics, December, 1985.
   

    7.Lifan Wu,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S Dollar Exchange Rates," (Chines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etters, September, 198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1 18:10:07
吴立范现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舒元院长退休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1 19:24:05
长见识了  牛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2 01:16:58
kesenye 发表于 2007-5-22 22:23
杨小凯若没有去世,可以排在前十吧,张五常对经济的了解也是很好的,还有许慎安,还有几个想不起来了,
个人最喜欢杨小凯了,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4 13:47:42
very good ,thank you ,eh!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8 10:36:04
 杨小凯(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原名杨曦光,乳名小凯,澳大利亚籍华裔。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人权斗士,当之无愧的“中国的良心”。
  出生于中国吉林省敦化,在湖南长沙长大。与妻子吴小娟育有三个孩子。
  杨小凯曾经受到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的赏识,被破格聘至武汉大学任教,在武大教书期间,出版了《数理经济学基础》和《经济控制理论》两本著作。邹至庄访问武大期间,惊异于杨小凯的才华,推举他到普林斯顿读书。198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生前为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澳洲莫纳什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他的论文见于 “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期刊”、“发展经济学期刊”、“经济学期刊”、“城市经济学期刊”等匿名审稿杂志。
  他和黄有光合著的《专业化和经济组织》一书被权威杂志书评称为“盖世杰作”。 他已出版的中英文专著包括:《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使他获得了世界级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
  更可贵的是,他终其一生对国家、民族充满了挚爱与关怀。在其晚年,他曾经表示过对于中国文化现状的担忧。通过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他指出,欧美的制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于新教的文化传统。因而,其在晚年实现了由制度论者向文化论者的过渡。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他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由于其在经济学上的巨大成就,杨小凯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杨小凯曾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
[编辑本段]杨小凯简历
  1962年-1968年在长沙市第一中学就读。
  1968年,20岁的高中生杨小凯发表了著名文章《中国向何处去?》,该文引起了当时中共高层康生的不满,杨小凯因此被判入狱10年。
  1968年至1978年,杨小凯在监狱服刑期间向与其共同关押的大学教授、工程师等人学习了大学课程,包括英文、微积分等。
  1979年出狱后,杨小凯于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一年。
  1980年杨小凯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982年毕业,获计量经济学的硕士学位。
  1982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
  1983年受经济学家邹至庄赏识推荐,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1988年被授予博士学位。
  1990年杨小凯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1992年,出版《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
  1993年杨小凯当选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
  1994年,出任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客座研究员;
  1995年,出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
  1996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1998年杨小凯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1998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一书。
  2000年1月,杨小凯成为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的首席教授。
  2004年7月7日早上7时49分,杨小凯因患肺癌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家中去世,享年56岁。
[编辑本段]成就
  在普林斯顿大学完成学业后,杨小凯接受了耶鲁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奖学金。1988年,他移居澳大利亚,接受了在莫纳什大学的讲师工作。随后他出版了一系列英文的论文和著作,很快获得了广泛的国际瞩目。1989年他成为高级讲师,1993年成为正教授(Reader),他于2000年被授予经济系首席教授。1993年,杨小凯成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杨小凯曾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
  杨小凯曾与世界顶尖的经济学家合作,包括黄有光(Yew-Kwang Ng)和杰佛瑞·萨克斯,后者曾评价杨:“杨是世界上最有洞察力、最严谨的经济学理论者,他也是经济学界最具创造力的人之一。”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詹姆斯·M·布坎南说过:“我认为现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研究就在莫纳什大学,是杨小凯所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8 19:33:59
因为知道了杨小凯 所以才对经济学感兴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8 23:26:18
好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7 20:12:33
认识下,尊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