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连载)
(一)
最近没上网,看了些杂书,印象最深的,还是比起欧洲人来,黄种人的思维似乎确实不咋的。
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古希腊那些巨人的本事。阿基米德 (当然,他其实是迦太基人,不过仍然算是希腊溜子的)超越时代,竟然到了独自悟出微积分基本原理的地步。最近发现的手稿表明,其实创立微积分不是牛顿─莱布尼茨而是老阿。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球面三角。据专家说,要是他的数学手稿不被湮没,今天的世界决不会是这个样子,一定会比现在发达几个世纪。在毫无工业技术要求的情况下,居然会靠驰骋的想象力作出如此惊人发现,这种天才好像中国从来没有过。
另一位同志(记不得名字了,英文太难记)也了不起。该同志第一次想到这地球可能是个球体。原因很简单:他在海边看归船,总是先看见桅杆,然后船体才慢慢升上来。远去的船只则反过来。于是他想:如果大地真是坦荡如砥,那么就不该出现这种现像,远去的船只应该是逐渐变小,不会如此一截截地消失。这种现像只能以大地是球体来解释。
他接着想到用月蚀来验证这一假设,果然发现月蚀时月面上的阴影是球形的。于此他不但证明了自己的假设,而且首次合理解释了月蚀发生的原因。
该同志接着又计算地球的半径,算的方法是,球体肯定是360度,要确定地球半径,只需算出赤道一度纬度差的距离是多少。但希腊并不在赤道上,所以他必须在太阳视动回归到北回归线时,根据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的地点的日影测量数据来计算。他算出来的结果,和现代测定的当然有误差,但那误差并不是非常大。
中世纪是欧洲的黑暗世纪,科学发展基本停顿了。但哪怕如此,古希腊留下来的知识并未失传。15世纪末叶,哥伦布推出了自己的计算结果。他算出来的地球周长比实际的短了两千多英里。再加上他高估了欧亚大陆的东西跨度,于是他得出结论来:到东方最近的航线不是试图绕过非洲好望角(当时葡萄牙人正在这么尝试),而是向西航行。根据他的计算,只要航行1500英里左右就能抵达印度或中国。
有趣的是,他还尽力对假设作了验证。那办法便是天天在海边转,注意海浪打上来的漂浮物体。他发现这些东西中有欧洲没有的植物,而且还有平头正脸、东方人模样的浮尸。于是他认为,大西洋之西就是中国或印度。
老哥于是向王家兜售他的理论,遭到葡萄牙国王的拒绝──人家那时正要绕过好望角,哪有兴趣听他的山海经。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倒很有兴趣,让他详细写个报告,请由科学家们组成的什么 council(委员会) 研究可行性。学者们认真研究半天,得出结论来说,老哥犯了两条错误,一是低估了地球周长,二是高估了欧亚大陆的宽度。
请注意,那可是15世纪,中世纪还没过完,欧洲人就知道现代一直在使用的科学论证方式,用专家来审阅某个惊人的理论的可行性,而且专家们还真弄对了。老哥的计算确实是在这两方面出了错。不过这老小子运气真好,朝廷当时的财政大臣是个犹太人,非常想广开财源,于是说动了王室,给他三艘船去冒险。结果他向西驶出1500英里后,果然发现了“印度”。
这些故事打动我的,是同代中国人的愚昧。咱们从来就不能接受大地是球形的怪论──我当年下乡时都还无法说服老乡这点,更不会想入非非,去琢磨那些对谁都没什么用处的怪事。你只要看看《孟子》和《庄子》,就能看到两位“大思想家”最关心的还是“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
在这一领域中,咱们唯一可以吹的,便是僧一行首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可那完全是歪打正着。他们原来的目的,是确定天有多高,而要完成这任务,靠的却是用不得了、了不得的勾股定理!据说,在同一经度不同纬度同时测量日中的竿影,便能据此算出天的高度来!他们实际算出了子午线长度,自己却不知道,世上再没比这可笑的事了。就算知道又怎么的?他们算出的长度误差大得不得了,跟古希腊人算出来的地球周长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