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634 0
2007-06-04
<P>青年或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一分子,自然免不了受到社会风尚的影响。他们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又岂能不考虑各种现实的利益?</P>
<P>  近年来,大学生择业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舆论的贬褒也仁智仁见,但比较多的批评是针对大学培养目标,或指责青年缺乏远大理想。不过从最近一则报道看,社会风尚对青年择业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某地招收待遇并不高的城管协管员,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报名,根据记者的调查,有人的目的竟然是为了能穿上这身制服,抖一下威风。其实,这并不奇怪。青年或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一分子,自然免不了受到社会风尚的影响。他们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又岂能不考虑各种现实的利益?我从1965年开始当中学教师,在那些特殊的年代,中学生一毕业就面临“毕分”(毕业分配),多数要上山下乡,少数能进工矿,留在城市,个别能当兵入伍。尽管个人选择的余地很小,但只要有一点可能,学生、家长甚至他们的各种关系总会尽力而为。</P>
<P>  记得刚开始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还有一些学生对上山下乡充满美好的梦想———在北大荒驾驶联合收割机,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放马奔腾,在西双版纳密林中体验热带风光———所以有的学生未经家长同意扒上火车,有的尚未毕业的学生占据“革委会”办公室,迫使学校破例批准他们上山下乡。</P>
<P>  “工宣队员”和教师也争着“护送”他们下乡,特别是争着去平时没有机会去的边疆地区。但一两年以后,随着前几批上山下乡的同学或兄姐将实际情况传来,这种盛况一去难再。按照“政策”不得不去的人,也开始按自己的愿望挑选:想不吃杂粮的选择江西、皖南,希望得到照顾的则投亲插队,怕没有保障的争取军垦或农场,实在不想离家的设法开体检证明报“病休”。当兵无疑成为首选,入伍后衣食无忧,将来退伍复员还能分配工作。但当兵得过体验和政审两道关口,不仅“黑五类”或审查对象的子女毫无可能,就是劳动人民出身的人也未必能过关,所以一旦应征,如登龙门。</P>
<P>  1970年后,部分毕业生可以直接分配进工矿企业,但择业标准也因时而异。一开始,都要争国营、大型工厂,地方国营和集体(那时还没有民营,连食品摊都属集体)、小型、商业服务相应就差些,菜场、环卫、殡葬等行业避之犹恐不及。国际海员因待遇高,能出国,能攒“外汇券”最吃香,铁路、海员也属上乘,而银行、机关(一般只能当工人,不能当干部)并不受欢迎。分到菜场、房管所的少不了来学校吵闹,清洁工和殡仪馆的录用通知不敢直接发,要写成“民政局”,但学生和家长发现后照样会吵上或打上门来。但几年后风气大变,随着物资供应日趋紧缺,住房分配更属珍稀,能“开后门”的,菜场、房管所、售货员行情大涨。如今有的房地产巨头即出身于当年的“房管所”,如属主动争取,先见之明令人刮目。此风也深入农村,据说某公社书记到中学检查工作,得知某知青出身的教师工作努力,立即热情鼓励:“好好干,明年提拔你到小卖部。”知青中开始“上周”和招收“工农兵学员”后,工矿和大学都求之不得,当教师则是不得已的选择。</P>
<P>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择业渐趋自由自主,不仅中学早无分配权,大学的毕业分配亦已取消,但择业的趋向与社会需求、社会风尚的关系则越来越密切,无不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上学、返城、进城、南下(深圳、海南等地)、东进(沿海发达地区)、出国、下海、北漂、考研、从政、创业,甚至嫁洋人、傍大款、炒股票,无不如此。所以,那位想当城管威风一下的青年的话虽刺耳,但也道出了世态真相。如果此类社会性风尚不扭转,这样的择业取向还会继续存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4 7:51:0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