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TD class=main_ArticleTitle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colSpan=2 height=50>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脉络</TD></TR>
<TR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TD class=main_ArticleSubheading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colSpan=2 height=20></TD></TR>
<TR align=middle>
<TD colSpan=2>作者:垂钓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09 更新时间:2007-6-10</TD></TR>
<TR>
<TD>
<P><BR> 引言:学界公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始于卢卡奇1923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从此一个专门的学术名词宣告诞生了,它标志着一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一次分化,也预示着在马克思主义旗号下又增加了一份新鲜的思想血液。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对之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一个系统清理是一现很有意义的工作,这对于加深对该理论流派的认识并进行合理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P>
<P>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和分裂。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围绕这样一个庞大丰富思想体系展开的论战就开始了,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就面临着蒲鲁东派和巴枯宁派的挑战,但第一国际(1864-1872年)的成立基本统一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被完整地保留和发展下来。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发展,第二国际(1889-1905年)得以成立并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入开展;但正是在这个时候,严格意义上的修正主义出现了,恩格斯去世后,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国际共运右派彻底独立出来,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也跃跃欲试地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阐述;而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在欧洲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沙俄国内以列宁为代表的左派却逐渐取得了工人运动的领导权。第二国际解体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阵地转移到了沙皇俄国,列宁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左翼的最重要继承者;截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分裂为三个基本派别:俄国的列宁主义、欧洲共产主义左翼、修正马克思主义。</P>
<P> 19世纪20年代后,列宁主义在苏联取得了统治地位,在其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得以巩固;欧洲的共产主义左翼进一步衰退,但成为以后欧洲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和欧洲各国共产党的组织前身;修正主义思潮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来源和以后成立的社会民主党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修正主义与欧洲共产主义左翼之间,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创立了中间理论,即狭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该理论和其他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也宣称是马克思主义的后裔,但与共产主义左翼相比它具有很强的修正色彩,同时与早期的修正主义思潮相比又更具有批判和革命色彩。这种特点和思想定位一直持续到现在,当前世界上存在的所谓“新左派”思想,其根基主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P>
<P>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定位。上面已经提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作为共产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的中间物出现的,那么从产生之日起,它的历史定位基本也就确定了:一方面它毫不留情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丑恶与异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之处;另一方面却排斥列宁提出的革命道路,否认工人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领导地位,而把社会改良的希望寄托在少数知识分子甚至理论批判本身上。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这就需要回到马克思关于阶级意识的分析上面: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该理论的创始者和发展者都是高级知识份子,其主要的群众基础是学生和普通知识阶层,这些人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以深刻的洞察力发现了社会结构深层次的本质问题,但他们找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广大社会力量,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和复杂化,他们日渐充满了迷茫,最后只得把自身的实践和理论相割裂,成为单纯的批评家,而不想着如何去实践自己的理论和思想。</P>
<P>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命运是与其历史定位密切联系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政治立场,但正是其折中的观点态度决定了它很难成为社会政治运动的主导思想,它们要么在某些问题上站在社会革命或反革命的一方来批判另一方,要么独立地发出自己的声音,阐明自己的立场而丝毫改变不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尽管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仍旧是影响社会舆论特别是知识分子思想倾向的重要社会力量,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发掘它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具体作用,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其历史地位。</P>
<P>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从上个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该理论思潮的发展历程就遵循着一个基本逻辑——做社会制度的衡量器,独立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代主题密切相联地诊断社会问题,对之进行新的理论阐发。截止到新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其中每个时期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都是该理论体系发展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以此为线索进行一个系统分析:</P>
<P> 1、20世纪20年代,对中西欧工人运动革命失败的原因探讨。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俄国革命的胜利与中西欧工人运动的失败形成对比,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代理论家们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使之与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主要是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欧洲共产党区别开来,他们正式以独立的姿态登上社会思想舞台,主张完整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出整体革命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这个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多以批判“经济自发论”和“自然演化论”为主要任务,因此具有很强的左倾色彩,但同时他们与列宁的一些观点也形成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解释上。应当说,初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没有一个独立的理论结构,仅仅是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反思方面产生了独立的看法,这就成为本思想流派今后发展的思想根基。</P>
<P> 2、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和解释和对法西斯主义心理根源的分析。沿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释的话题,从中分化出来的各个派别都竞相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是1932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给这种理论竞赛提供了天然的契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站在独立知识分子的立场上探索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主张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欧洲法西斯主义思想产生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转向对这种思想根基的考察,以深刻的洞察力批判性地揭示了这股思潮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危害,成为与苏联社会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并列的对法西斯主义进行遏止的力量。这个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具有了完整的思想和理论框架,代表着自由资本主义和列宁社会主义的中间社会力量,而对法西斯主义思想的批判充分显示出其社会进步性;但这股思潮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尚没有显现出来。</P>
<P> 3、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对西欧北美学生造反运动的指导。这个时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黄金阶段,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缺点充分暴露出来,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进一步动摇了列宁主义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快速发展之后也暴露出大量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物资财富大量增加的同时,人的精神价值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公平,社会性别歧视、宗教、民族等问题的存在和延续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面临着新的危机;这直接导致了西欧和北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学生运动。在这样一个充满意识形态争议和社会动荡的时代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站在不同的视角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弗洛姆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萨特和梅洛-庞蒂从存在主义出发,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出发,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代表从弗洛伊德主义出发,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大大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哲学的结合。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本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多以“人”为研究起点,崇尚人道和人性而忽视了社会结构自身的价值,他们企图以改造个人的心理结构来改造社会的观点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特别是这个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提出:“革命的动力已经主要不是来自工人阶级,而是来自青年学生、少数民族和流氓无业者等其他社会力量”,这些观点都受到了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质疑。总体来看,上个世纪50到60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获得了巨大发展,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独立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主流思想之外的重要社会思想力量。</P>
<P> 4、20世纪70年代之后,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效应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使得世界发展形势急剧变化,科学技术价值和意义的话题重新得到重视。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了对现代科技革命效应的诊断和反思,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人的异化,物质对人的奴役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主要产物之一;“消费社会”实际上成为了“畸形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被剥夺了劳动的目的性。鉴于这个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出现重大分化,加上其研究主题的本质意义还不那么明朗,其社会影响呈衰退之势;但由此理论流派蔓生出来的新左派思想兴起,并成为制约新自由主义思潮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介于共产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仍旧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特别是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根基为它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P>
<P>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它对人的心理因素和人性的格外关注,关于异化的一些观点都存在值得思考的地方;但它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革命的总体性和革命主体的能动性发挥,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变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批判启发了人类对自身地位的思考,特别是为一些迷茫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有利于促进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推动社会改革进步和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后冷战时期的世界仍旧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斗争,新自由主义和东方社会主义的对立仍旧维持了下来,而自命为“第三条道路”的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站在独立的立场上解释人类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某种社会思想垄断社会事务带来的问题,有利于社会各群体利益的表达,从而维持人类社会和谐与平衡。</P>
<P> 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思想沉淀物,尽管一直没有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思想力量,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色彩,但它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野考察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为人们提供了很多的思想洞见,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库中的宝贵财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重大挫折之后,应当更多的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逐步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为实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奠定牢固根基。</P></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