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586 1
2007-06-17

彭兴韵:央行在主动谋求货币政策变革

2007-05-25

近日,央行同时宣布,再次提高0.5个百分点的法定准备金比率,将存款利率提高0.27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提高0.18个百分点,同时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区间由原来每日的千分之三扩大到千分之五。央行三箭齐发,如此大的调控力度恐怕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央行同时紧缩流动性和抑制流动性的需求,表明当局对当前流动性增长之快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被坊间称作“组合拳”的这次货币政策措施,固然有针对当前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防止所谓“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强烈紧缩意味,也表明了央行对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大规模地流入股市的担忧(这次采取的非对称加息与2006年4月的非对称加息完全相反,存款利率的提高幅度大于贷款利率的幅度),但我认为,更有意味的是,央行这次货币政策调整不再单纯是集中在数量指标上的调控,而更多的是在主动地谋求货币政策的变革。

自2006年第四季度以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成了我国央行冲销外汇占款和央行加强流动性管理的一个基本工具。在今年的前五个月里,每个月都在以0.5个百分点的步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频率之高,在全球货币政策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然而,在持续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大量的资本流入的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安排,使得央行发明的任何一项冲销手段都难以为继。从最初削减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到通过正回购操作来冲销,再到发行央行票据的主动负债冲销方式,最后到2006年以来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冻结”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都是央行在一种冲销手段近乎走进穷途末路时而对冲销手段进行的“创新”。应当说,央行竭尽全力的冲销,为近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和稳定的物价水平,创造了非常好的货币环境。但是,央行毕竟有自己的苦衷,在原有的汇率机制下,央行创新的任何一项冲销手段,在面对持续的国际收支失衡时,很快就会显得鞭长莫及,给人疲于应付之感。调控的效果,尤其是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的效果也始终难以如愿。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受制于不太灵活的汇率机制及国际收支的失衡。这使得央行在针对内部平衡方面的货币政策受到了相当大的牵制。为什么央行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利率之后,商业银行依然还有那么强烈的信贷扩张冲动,并且有能力进行信贷扩张?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也是复杂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央行在通过一只手冲销商业银行过剩流动性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只手在向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流动性,这才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有了“源泉”。与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机制结合在一起的外部流动性输入,是造成我国货币调控效果比较尴尬的根本性原因。分析至此,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其说是央行对当前流动性的增长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倒不如说是,央行对现行的汇率机制与国内货币政策冲突的不可调和性的忍耐正在接近极限。

正如我们曾经多次指出的,要提高中国货币调控的效果和建立更加完善的货币调控体系,同时也是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切实地割断储备增长与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发行之间的脐带关系,让居民、企业持有一部分外汇资产,避免央行资产负债表随国际收支的变化而波动。为此,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就是必须的。或者,更直接地说,当前货币政策的出路,就是以汇率的更大灵活性来换取资产价格的相对稳定和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谋求更大的自主性。此次央行扩大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区间,正是顺应了货币调控机制变革的内在要求,是央行为完善货币调控手段而寻求的“腾挪”手段。

当然,央行这次扩大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区间,只是货币调控机制“腾挪”的一个初步尝试,由于汇率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市场化的必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体系汇率规避机制的日益完善,进一步扩大并最终取消人民币汇率的波幅限制,是中国完成市场化改革的必经之路。而且,就完善货币调控手段和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而言,单纯有扩大浮动区间是不够的,还得有外汇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建立国内外的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外汇市场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即是说,我国央行对流动性的管理思路可能正在发生一些积极可取的变化,即从被动地冲销输入型的过剩流动性,到将过多的流动性引导到外汇市场中去,通过更大的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来调节本外币的流动性。只有这样,在面对全球化和越来越大规模资本流动的环境下,让汇率机制在调节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央行对人民币的流动性管理、稳定币值和其它货币调控目标才会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和空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17 11:00:00

2007-05-25 |彭兴韵: 股市对宏观数据等待的神经质反应

处于历史高位的股票对任何消息面的不利猜测都异乎寻常地脆弱,4月19日,就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一季度的宏观数据之前的几个小时,股票市场显得惊魂不定,指数的大幅下挫让众多投资者措手不及,这一切均来自于市场对第一季度宏观数据的担忧,投资增长率和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否过高引发政府更为严厉的紧缩性政策?

然而,下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项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形势仍然十分良好。第一季度GDP增长了11.1%,经济增长率高于预期。但是,投资增长率高位回落,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较2006年同期下降了4个百分点,因此,第一季度高于预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净出口和消费的增长,第一季度贸易顺差466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31亿美元;一季度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4.9%。

人们最担心的通货膨胀也并没有出现。总体来看,第一季度的各类物价指数仍处于正常区间,第一季度CPI上涨2.7%,其中三月份的CPI上涨3.3%,这是近一年来最高的CPI上涨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9%,中国还没有表现在物价总水平上涨的通货膨胀。虽然中国当前存在过多的流动性,但在政府采取了多次的宏观紧缩措施之后,金融面的数据可能会趋于好转,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再进一步地大幅上升的可能有所减弱,因此,即便实体经济的物价对此前的宏观金融数据的滞后反应可能会继续小幅上升,但中国并没有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基于物价指数和银行信贷增长的货币政策操作,央行在近期再一次提高利率的可能是比较小的。

工业企业的利润大幅增长。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932亿元,同比增长43.8%,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了22个百分点。2007年前两个月超出人们预期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是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保持较低增长率的背景下取得的,这与2005年和2006年的情况有较大的区别,这表明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如果是这样,那么,举着价值投资旗帜的投资者又多了一个对中国股票市场重新估值的理由,倒是那些业绩增长低于预期的公司股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冷遇。

然而,中国人民银行是否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是值得探讨的。今年以来,除了公开市场操作外,中国人民银行每个月都有一次非常规的紧缩措施,其中三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一次提高利率。四月初,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局面,已经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虽然三月份的CPI达到了3.3%,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应该据此而再次提高利率。原因在于,央行在三月份已经提高了一次利率,那时公布的前两个月CPI只有大约2.7%的水平,这就是一次针对物价水平在未来可能会继续上升的一次前瞻性的调控。作为谨慎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央行是否继续提高利率,还应当继续观察4月份的价格走势与宏观金融数据的变动。

现在人们最关注的是,面对资产价格的上涨,央行是否应该有所作为?货币政策应当关注资产价格,这是格林斯潘以来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变化。当实体经济没有吸收过多的流动性的时候,那么,流动性的过剩就会在资产价格上表现出来。在过量的流动性推动下,上涨的股票市场格外地矜持,在高预期回报的诱惑面前,风险总是被抛到了脑后。中国人民银行在此前公布的宏观金融数据表明,今年1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88万亿元,同比少增597亿元。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1.1万亿元,同比少增836亿元,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让许多人不满足于银行存款现有的利息收入,居民储蓄存款持续流入股市成了中国居民近期资产结构调整的一大特点。到今天为止,政府也似乎没有找到一根好的绳子来约束当下股票市场的狂野性格。

中央银行面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其作用往往是非对称的。当金融市场出现一次突发性的大幅下跌时,中央银行通过表明其立场充分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可以消除市场的不安心理,从而很快地恢复市场信心。过去,格林斯潘就几次成功地对美国金融市场力挽狂澜。但是,当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时候,央行的货币政策要来控制它,却总是显得鞭长莫及。从理论上讲,如果仅仅从控制资产价格的角度出发,央行可以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来改变存款与股票投资的相对收益率,将流入到股票市场的过多流动性重新吸收到银行体系中,这也是一些人所主张的。

然而,这样的调控措施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面对股票市场的大幅上涨,即便将利率提高一倍,仍然难以从根本上直接改变股票与存款之间的预期相对收益率,但实体经济能够承受如此大幅度的利率上调却是货币政策应当顾虑的。如果大幅度提高利率的结果是打击了企业投资和牺牲了企业的利润,从而导致了资产价格的下跌,这固然达到了阻止资产泡沫的目的,但它也无异于“将洗澡水和婴儿一同倒掉了”。其次,在当前的国际金融环境下,中国大幅度提高利率不仅无助于缓解流动性的问题,反而会制造更多的流动性。今年三月份的国际收支数据显示,有越来越多的热钱流入到了中国,这或许就是一个证明吧。第三,前几年大家都在说,中国的资金都集中到了银行体系当中,整个社会的金融风险都集中到了银行体系当局,对这中国的金融稳定是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当将过多的资金分流到金融市场当中去。而现在,当一部分资金开始真的从银行体系转移到资产市场中的时候,又产生了对市场的戒备心理,这是否反映了我们对资金流动乃至金融体系的看法仍然是不成熟的?

因此,过多流动性推动的资产价格上涨,货币政策要想通过改变股票市场与存款之间的相对预期收益来调节流动性在可能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如前所述,全部在于收益与风险的相对比较,当前资产价格上涨的问题主要在于,人们对收益与风险的评估是不对称的。在遏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更好的办法似乎是让人们对风险有更客观、冷静的认识和评估。而这一次,在泡沫破灭之前,理性总会被狂热所取代。风险的充分暴露或许能够让投资者真正有风险的意识,但付出惨重的代价既是投资者与是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健全的资产市场,既要防止泡沫的形成和泡沫的破灭,更加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良好的宏观经济表现就是必要的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