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期内,电子货币的影响不仅不会削弱、相反可能会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一般来说,央行基础货币的变动是通过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利率乃至总需求和实际产出,电子货币的发展首先导致货币乘数的扩大。
 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得公众少用现金,对商业银行来说,也就是现金漏损率的下降。同时,商业银行也将其超额准备降到最低限度,因为电脑化可以使他们精确地计算每日所需的准备头寸。如果央行再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则此三变量都大为缩小,货币乘数将相应扩大。此时,基础货币供给小有变动,则整个货币供给就会大为增加,所以货币政策效果不是被削弱、而是因为“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大为增强了。
   在长期里,一旦人们根本就不需要央行的基础货币进行日常交易、办理结算等,货币供给量变动因此难以调控利率。那么上述货币政策的效果势必大为削弱。
 长期中,尽管电子货币对央行基础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都很显著,但是,它还无法改变这样的利率控制机制,这就是说,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时间中,只要适时调整操作方法,央行的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发挥稳定币值和经济的作用。当然,这个论断的前提是,电子货币发展不能危及金融机构对央行结算服务和最后贷款人作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