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244 0
2007-06-17
论培养孩子

论培养孩子

中国人的家庭最大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父母为此可以忍受所有的疾苦来为孩子花钱买教育。只有极少数出类拔萃的孩子能享受到助学金,绝大多数的孩子没有这个造化,怎么办,只能花钱买教育。有钱能使鬼推嚰,教育这个神圣的殿堂逐渐地在失去他耀眼的光华和尊严。因为从小学到大学金钱主导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

老师也不想这样,可是社会风气如此、社会道德如此,有些学生家长在贿赂,有些家长在请家教。这种社会风气,体制没有纠错能力,胆小的饿死,胆大的撑死。亲眼看见一位学生家长在孩子高考前一个月一小时100元的高价一对一的补课。学生学的如何暂且不说,旦就老师这种挣钱的方式够残酷的了。这种硬性的灌输不就是为了多几分吗,多了这几分成绩,却僵化了起码的想像力,一位优秀的学生没有想象力就如同一个人没有创造力、没有灵魂一样。我们的大学就不能宽进严出,为什么让家长花钱买罪遭。学生一定要在一个宽松选择性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科举式的考试就不能取消吗,为什么不能学分制,为什么学生不能在大学里有充分的选择。我们的大学为什么不能按需招生,提高国民素质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合格率,大学、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是搞科研层次范畴,现在的研究生多如牛毛,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有几个在国内搞研究,几乎都跑到国外了。这种教育体制有生命力吗,高校在不断的扩招,高校的硬件在不断的改善,教学楼巍然屹立,教学工具不断更新,学生的数量大幅上升,可是教学的质量在不断的下滑,学生的道德在逐渐丧失,学生的真才实学越来越少,顶尖的学生都出国了。即便留在国内的大部分也在外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与国与教育十分的不利,我们为什么在给别国培养人才。我们为什么在这个问题无能为力,关键是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顶尖的人才。有多少科研机构的人才能扎扎实实地搞研究,医院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在那里工作的研究生、本科生看不出有几个在安心的搞医疗科研,都在跟着导师在寻租。中国人的浮躁到一味的获取文牌,无论那个行业注重的是文牌而不是实际能力。所以一个人一生把博士后拿下后已过而立之年,人的最富创造力和想像力阶段已经过去。

培养孩子是大学问,孩子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后天能改变的。比如现在的家长感觉孩子文化课不好就改学绘画或文艺,这是更大的误区,文艺和绘画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天赋。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一定不能好高骛远,他的兴趣点在那最好是就选择在这个点上。不能拔苗助长,同时孩子的家长切忌不要把一些不良风气传染给老师,让老师安心的从事他的教学工作。教育的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家长造成的,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顾整体的利益,关键还是少数有钱家长培养了老师过渡补课意思。如果我们的学生和家长能自觉地不这样做,老师失去了这样的金钱诱惑,教学风气会好。坚决杜绝课外学习,课外的内容就是锻炼身体,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国家应在社会公德方面下功夫,培养公民自觉地倡导优良意思,那些爱要小聪明,爱占小便宜,喜欢走捷径的公民应在社会的公德的风气下没有立足的市场。

培养孩子爱劳动,爱运动,爱竞赛的良好习惯。最近几年走在大街上过渡肥胖的孩子又日益见多,这说明有些孩子在饮食方面高脂肪的食品摄入的太多,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不愿运动。更可悲的是有些家长还以此为荣,健康意思几乎就是零。

科学的进步不会给人类文明带来多大的进步,相反有时会带来很多的副作用,比如电脑应用普及给孩子带来的是懒惰,不愿意思维,因为先进的程序让人只懂得选择“是和不是”即可。所以如何对待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是当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现在的公民逐渐的有了一种回归意思,回归什么,当然是原生态,想想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的恶果,突然间到了一个不发达城市你就会发现置身于这样的生存环境反而活得很舒畅,很自然。

新西兰是个农牧业国家,并没有因为是农牧业而限制了这个国家的发达,反而农牧业促进了环境的优化,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爱。孩子是人类的未来,孩子的成长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安宁幸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