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资本论》在翻译上的重大分歧
李荣田
中文版的《资本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中文版《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0页。)在英文版的《资本论》中,和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是:“Then one use-value is just as good as another, provided only it be present in sufficient quantity.”(英文版《资本论》)第1卷,莫斯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页。)这个英文句子译成中文是:“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被人们看作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在质上相同。”在这里,两种版本的《资本论》给交换价值下了在意思上完全不同的两个定义。中文版的《资本论》给交换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量上完全相等的使用价值”。英文版的《资本论》给交换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质上被人们同样看待的使用价值”。
那末,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资本论》的译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呢?笔者以为,英文版的《资本论》的译法是正确的。理由如次:
一、“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这句话在逻辑上说不通。谁都知道,只有比例是1:1的东西才是完全相等的,而“比例适当”不等于1:1。
二、这句话意思不够明确。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当比例适当的时候,不是使用价值本身相等,而是使用价值在价值上相等。
有的同志可能会问:如果承认英文版的《资本论》的译法是正确的,就等于自己也给交换价值下了“在质上被人们同样看待的使用价值”这样一个定义,难道这个定义是可靠的吗?对此,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可以从经济生活的实际中看到使用价值被人们同样看待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如果生产出在本经济单位的消费中用不上的产品就等于什么也没有生产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使用价值是不允许人们同样看待的。可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交换的存在,生产者生产出在自己的消费中用不上的产品也等于生产出在自己的消费中用得上的产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对使用价值是同样看待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11:44:31编辑过]
我认为两种译法的意思完全相同.你自己不理解罢了.
雷建炎 2007-6-18
“使用价值在质上被人们同样看待”和“使用价值自身在量上相等”“意思完全相同”?你就是这样理解概念的?
本人在教学中急需《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的英文教材、教案、或课件。望那位朋友给予帮助。
我的邮箱;lwzl33@163.com
1元人民币 = 1000克稻谷 = 1000克小麦 = 500克大米 = 500克面粉 = 1杯牛奶 = 1个面包 = 2只茶叶蛋 = 1瓶矿泉水 = 0.013克黄金,反过来0.013克黄金 = 1瓶矿泉水 = 2只茶叶蛋 = 1个面包 = 1杯牛奶 = 500克面粉 = 500克大米 = 1000克小麦 = 1000克稻谷 = 1元人民币。
你列的这些等式能够证明“只要比例适当,不同的使用价值在价值上相等。离开“在价值上”这个前提,你所列的等式一个也不能成立。可是,中文版的《资本论》中的那句话中恰恰没有“在价值上”这四个字。中文版的《资本论》中的那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比例适当,不同的使用价值都相等。
在这里,你犯的还是读书不细心的毛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7 18:57:15编辑过]
楼主的解释是有道理的,而且这种治学精神非常的难能可贵。本人同意楼主的观点。但是LJY先生说得似乎是牛马之事。而且,举什么时间就是金钱来说明,逻辑有时是不能反过来的,LJY先生又想通用化!这个问题与要说明的问题根本又是两回事!稍微浏览了一下他的博客,说什么驳别人的人的本质自私的理论,从这点来看,LJY先生很可能没有读过资本论,至少是马马虎虎,老马也说过,自私于人不是生来就有的!
mksdxs 发表于 2009-8-17 19:53
请仔细阅读《资本论》全文,而不能仅凭几句话就轻易下结论。要知道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章第一节论述交换价值的“某种内容”即价值时是如何排除了使用价值的。“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而且马克思在后面也多次指出不同质的事物不能相互比较。(例如比较1米和1公斤哪个长或哪个重,有意义吗?)《资本论》第一卷的中英文版我都读过,认为还是中文版在概念上表达更清晰,更符合作者的原意。
leijy 发表于 2009-9-4 13:32
答楼主与7楼。
中国诸葛亮说过读书要观其大略。我认为读书关键是把作者的基本意思搞清楚就行了。
例如,中文版的《资本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中文版《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0页。)在英文版的《资本论》中,和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是:“Then one use-value is just as good as another, provided only it be present in sufficient quantity.”(英文版《资本论》)第1卷,莫斯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页。)这个英文句子译成中文是:“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被人们看作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在质上相同。”
中文版的译法是其他学者的翻译,后一个译法是楼主的翻译。意思都差不多。
还是借用中国古典“卖鞋非鞋”为例。卖鞋者卖出二双鞋,得币10元。其中五元买回大米食用,另外五元买回图书阅读。大米与图书的使用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但对于这个卖鞋者来说,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相等”,用楼主的意思表达为“在质上相同”也行。具体意思就是一双鞋=五元钱大米=五元钱图书,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它们的价值相等。
经济求道者 发表于 2009-8-28 13:23liuyongfei先生:你既然谈到了英文版序言的什么“翻译过程”,那么,就表示你读过这个序言了,那么为什么你不说说,在序言里那些话与confuse 先生提出的问题有关的,或可以解答这个问题的是非的?你现在这个‘欲言又止’要人家自己去查书的态度,让人莫测高深,但对我们的互相交流切磋又有什么价值呢?!
经济求道者 2009-08-28

fujo11 发表于 2009-9-4 19:10首先想一想(反正我是不知道原文什么样),原文到底有没有"在价值上"这个词.如果有,译者会把它漏掉吗?反正我认为不会.如果没有,难道就有人会认为马克思原意是指在只要比例适当,在使用价值上相等?confuse 发表于 2007-7-7 15:39
以下是引用leijy在2007-7-7 13:18:00的发言:
1元人民币 = 1000克稻谷 = 1000克小麦 = 500克大米 = 500克面粉 = 1杯牛奶 = 1个面包 = 2只茶叶蛋 = 1瓶矿泉水 = 0.013克黄金,反过来0.013克黄金 = 1瓶矿泉水 = 2只茶叶蛋 = 1个面包 = 1杯牛奶 = 500克面粉 = 500克大米 = 1000克小麦 = 1000克稻谷 = 1元人民币。生活中这类等式比比皆是,何足为奇!
你列的这些等式能够证明“只要比例适当,不同的使用价值在价值上相等。离开“在价值上”这个前提,你所列的等式一个也不能成立。可是,中文版的《资本论》中的那句话中恰恰没有“在价值上”这四个字。中文版的《资本论》中的那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比例适当,不同的使用价值都相等。
在这里,你犯的还是读书不细心的毛病。
==========================================
CONFUSE说的很对
可以不排除是有人出于疏忽,那么是马克思,还是中译者?我倒宁可相信是马克思.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