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2358 50
2007-06-18

再论高鸿业教授对凯恩斯《通论》的误解
高鸿业教授去世了,经济学界痛失一位卓越的西方经济学的翻译家,人民大学也失去了一位著名的

经济学教授,当此之时,我也和大家一样感到痛惜。我希望我的下列观点,不会被人们误解成对高教授

的不敬:凯恩斯早已离世,高教授可以在《通论》前边发表他的否定性的评论,我对他的否定进行再否

定也合乎常情,至少不能算大逆不道吧。需要更加强调的是,我这儿使用的"误解",就是"错误理解"的意思

,决不能理解成"曲解"和"故意歪曲".
高教授在《通论》译者导读第(四)部分“对本书的基本论点的分析和评论”中,对《通论》的基

本观点评价如下:1,“凯恩斯主要通过流通领域来对资本主义的失业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进行分析”。

2,“凯恩斯对失业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都局限于资本主义所容许的范围之内”。3,“从表面上

看,本书的基本内容似乎是否定了萨伊定律”,实际上仅仅是加了个条件,“只要执行正确的宏观经济

政策,使投资等于充分就业下的储蓄,萨伊定律是可以成立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高教授搬出了马克思的著名的W-G-W和G-W-G/理论,并断言“既然经济

危机和失业问题来源于资本主义制度,那末,要想达到凯恩斯的意图,即在资本主义容许的范围内,通

过政策来根本消除危机和失业是不可能的事情”。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已经证伪了高教授的上述判断,但我不是历史学家,作为经

济分析学者,我想指出高教授的逻辑错误及对凯恩斯《通论》的误解的成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

此引述我的一篇论文中的如下内容。
“一个网友说:‘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造

成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人们的收入增长速度与产出同步,但是消费的增长却要慢

一些,因此会造成产出大于消费,产品过剩,引发经济危机。而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可能更深刻

一些,不是从人们的心理层面而是从产品的价值构成上去分析。随着技术的进步(客观),资本家追逐

剩余价值的驱动(主观),社会生产的产品价值中人的劳动力成本比重越来越底,也就是说工资在社会

总产出价值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因此消费会越来越赶不上产出,造成产品剩余,引发经济危机。凯恩斯

和马克思殊途同归,马克思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分析更加深刻和有说服力。我觉得其实马克思才是宏观经

济学的开山鼻祖!’
我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和谬误》中论证到:凯恩斯用的是多维认识方法,他的宏观经

济理论可以简述为:C+I=C+S;马克思用的是一维的认识方法,他的宏观经济理论是:C=C(工人),I=I(

资本家),S=S(资本家)。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成只有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后者的使命是不

断扩大投资而尽可能的少消费,而工人的消费又被资本家所发的工资限制且资本有机构成又提高造成工

人失业,从而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局面:投资越来越大,所形成的供给能力越来越大;而消费却不断萎

缩,造成经济危机。以上二者的理论,相比之下,凯恩斯的更全面,也更正确。
其实,马克思和凯恩斯都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论者和经济危机论者。他们的区别在

于,马克思在将资本主义抽象成只存在两个阶级后,着重强调由于资本主义的自身结构及必然趋势是,

工人阶级有效需求不足,资本家阶级投资过度并追求高有机构成的资本化,形成整个制度性矛盾激化,

马克思认为用不着给这个社会开药方,这个社会自身会自然而然的发展到共产主义。凯恩斯是从几个人

类心理因素(他也指出这些因素的制度性)出发,强调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可以同时不足,从而造成制

度性有效需求不足,但他认为可以通过政府的调控,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把马克思和凯恩斯

对立起来,是不对的。在此,我特别想就萨谬尔逊的“经济学”教科书,提一个忠告,该书作为现代市

场经济的经济学入门书,可以一读;如果你把它当成真理的集成,那你就要吃大苦头。我的意思是说,

对这本书,你不能太认真,它的许多观点和分析,都是不太正确的,尤其是对马克思和凯恩斯之间关系

的评论,可以说完全错误的。”
如果读者还没有明白我的意思,那我就再引用我的论文中的一段分析:“西斯蒙第认为,一消费决

定需求,需求决定供给,当有效需求不足时,供给增加,社会形成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

足呢?西斯蒙第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小生产者逐渐成为无产阶级,其消费会因此减少;而国外市

场也因竞争减少,所以有效需求不足是必然的。很显然,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马尔萨斯的如出一辙

,只是前者强调得是非生产阶级(如地主阶级人等),这和马克思的理念也是一个类型,只是马克思强

调的是工人阶级消费不足。”“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最简单的商品经济中的例子:一件商品交换到了一

百元钱,那么,我们就说这件商品的社会购买力(即市场价值)为一百元钱。至于这件商品,是劳动产

品,还是资本产品,还是自然恩赐的产品,完全没有关系。仅仅研究这个层次的学者(如凯恩斯),他

们揭示的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这种工作,决不比其他经济学者的工作更没有价值,也不会更庸俗。

现在西方许多经济学者,从事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工作。”
读明白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就知道了高教授对凯恩斯《通论》的误解原因之所在,也就

明白了他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如果高教授的观点成立,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的

两大部类的分析,就是和第一卷相矛盾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18 22:27:00
本人并未读过高教授的“导读”,但是,你的批判精神值得肯定。我有同感,我们在教学中包括研究中存在着对现存经济理论的似是而非的理解,或许,这些理论本身就是似是而非的,所以,持批判的态度,是深化研究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18 22:32:00
你还是没说明白到底为什么凯恩斯的就比马克思的更加高明、更加正确,这才是关键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19 23:42:00
以下是引用fujo11在2007-6-18 21:59:00的发言:

再论高鸿业教授对凯恩斯《通论》的误解
凯恩斯用的是多维认识方法,他的宏观经济理论可以简述为:C+I=C+S;马克思用的是一维的认识方法,他的宏观经济理论是:C=C(工人),I=I(资本家),S=S(资本家)。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成只有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后者的使命是不断扩大投资而尽可能的少消费,而工人的消费又被资本家所发的工资限制且资本有机构成又提高造成工人失业,从而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局面:投资越来越大,所形成的供给能力越来越大;而消费却不断萎缩,造成经济危机。以上二者的理论,相比之下,凯恩斯的更全面,也更正确。

上述你对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理解,不能说不对,只能说你对两个问题的理解过于肤浅:

1、如果仅以你所列举的“一维”和“多维”为标准来断定凯恩斯比马克思更正确--那么,你所谓的“更全面、更正确”的判断标准太肤浅。问题的关键不是研究哪些人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这些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什么,是主观的前提假定,还是客观的社会关系--从这个标准来看,才能真正理解谁是“更正确”。
你觉得呢?

2、你觉得自己对马克思观点的总结肤浅还是深刻?

另外,更重要的是,你这里提出的是一个与高鸿业分歧的地方,是观点的不同;而不是以一个大家必然接受的前提和逻辑,严密的论证高鸿业的观点有哪些错误--所以你的标题是有问题的,不是肤浅的问题,而是错误的。

希望你能看清楚再回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23:44:1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0 06:53:00
以下是引用pupil在2007-6-19 23:42:00的发言:

上述你对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理解,不能说不对,只能说你对两个问题的理解过于肤浅:

1、如果仅以你所列举的“一维”和“多维”为标准来断定凯恩斯比马克思更正确--那么,你所谓的“更全面、更正确”的判断标准太肤浅。问题的关键不是研究哪些人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这些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什么,是主观的前提假定,还是客观的社会关系--从这个标准来看,才能真正理解谁是“更正确”。
你觉得呢?

2、你觉得自己对马克思观点的总结肤浅还是深刻?

另外,更重要的是,你这里提出的是一个与高鸿业分歧的地方,是观点的不同;而不是以一个大家必然接受的前提和逻辑,严密的论证高鸿业的观点有哪些错误--所以你的标题是有问题的,不是肤浅的问题,而是错误的。

希望你能看清楚再回复。


1,方法的不同,不能作为对和错的根据.我并不是因此而判断马克思不如凯恩斯"更正确也更全面"的.我的根据是,

无论如何抽象,都不能歪曲事实,即抽象出来的观念,应该和客观存在相一致.比如说,如果把国营企业工人因下岗而导致的国营企业工人就业人数,作为整个社会的就业人数,加以分析,把造成就业人数减少的原因,作为整个社会的就业人数的原因,并因此得出整个社会就业人数减少的结论,那就是错误的.原因就是把局部当整体了.

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凯恩斯研究的是社会总量,是社会各阶层,马克思研究的是无产阶级一个阶层,一个属于宏观经济,一个属于中观经济(我把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对于地区,行业,阶层这个领域的经济存在,定义为中观经济),而且凯恩斯,一再说,他把资本主义制度当成是一个可以改变的前提,哪里里有啥主观性.

建议多看几遍<通论>和<资本论>,

2,我认为你根本就看不懂我的上述论点.

高教授作为翻译家是杰出的.和王亚南一样,但他认为,好的翻译家,就是好的经济学家,就是错误的.高教授,无论在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是在研究凯恩斯的<通论>方面,都没有值得一提的学术成果.

我理解,人云亦云是一种肤浅,不懂乱讲也是一种肤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0 07:07:00

我的帖子,实际上有点跑题.

我应该把我和高教授的分歧,告诉大家,现在解释如下:

1,凯恩斯研究的社会宏观经济,包括生产在内,绝不止于此流通领域,举例如高版本16章.

2,凯恩斯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制度,看成一个可以改变的发展的社会制度,他认为思想可以战胜既得利益.

3,就萨伊定律而言,凯恩斯是发展了它,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它,否则就不叫<通论>了.

4,失业和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不可避免的,制度是可以改良的,如何改良,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分析,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0 17:22:4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