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948 5
2007-06-21

不合格大学生该如何“退场”?

 6月,很多学生即将告别大学校园,沉浸在踏入社会的憧憬中。不过,对首都经贸大学的187名学生而言,这个夏天将不再轻松。

  日前,首都经贸大学发布了2007年应届毕业生“清考”成绩,500多人参加的考试,有187人未能通过,占今年毕业生总数的15%,创下了学校的历史纪录。按照学校的规定,这些学生只能做留级处理,不管其是否已经与用人单位签下合同,或者已经考上研究生。

  消息传出之后,引来了很多留级学生的抱怨,也引来了各方热议。多年来,每次谈起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人们几乎都会谈到“严把出口关”。不过,“淘汰”真正到来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不合格的大学生究竟该如何“退场”?该如何避免尴尬重演?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学 生

  学校应该对我们多负点责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 (施芳、黄娴)首都经贸大学的毕业生李易已经和北京某外资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可在微积分课程的“清考”中,她只得了52分,没有拿到学位,她在为该不该向应聘单位坦白而发愁。“我还真没听说过像我们这样的文科专业还要学微积分的。”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李易多少有些不满。

  和李易一样,在这次“清考”中,不少学生也没有通过,“学校平时疏于管理,在考试前也没有作出任何预警,500多人参加考试,竟然有近200人没有通过,真是措手不及!”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其他一些高校的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管理水平也颇有微词。他们向记者诉苦说,读中学时总是有父母、班主任耳提面命,进入大学之后一下子没有人管了,整个生活很迷茫。“平时老师上完课就走,辅导员也只是有事情通知才来课堂一次,即使有一些想法也不知道和谁沟通。”甚至有很多毕业生表示,即使在毕业之前,他们也没有搞清楚究竟要修多少学分,“懵懵懂懂也就混过去了。”

  还有一些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对延期一年补考的方式表示了异议。“我就一门课程没过,还要交5000块钱延期一年。”原本今年9月就可以读研究生的李田得知要延期后非常郁闷,“听说已经找到工作的一些毕业生甚至考虑办假学位证了。”

  据了解,首都经贸大学前两年被延期的学生,学校并没有进行统一管理,能够回学校重修的人很少,大多数只能用一年的时间等待一次考试。学校今年表示,他们将考虑对于这部分学生的管理问题。

  

  校 方

  学生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 (施芳、尹晓宇)据了解,“清考”是大学校园里的一种流行说法,指一些高校为那些补考后仍有“挂科”(学科成绩不及格)的毕业生提供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只要有一门学科未能通过“清考”,该学生就拿不到学位,必须延长学籍,延期一年再行补考。

  据了解,从2005年首都经贸大学实施“清考”以来,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因没有通过“清考”而延长学籍。据首都经贸大学学生处的孙处长介绍,今年因为“清考”没有通过而拿不到学位的学生有187名,占毕业生总数的15%,其中不乏已经找到工作和考上研究生的人。

  “很多大学生把大学当成保险箱,进入学校后,纷纷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旷课逃课现象严重,目前不少学生在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全程包办之后,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对自我前途的责任感。”南京大学的李老师从事了多年学生管理工作,他认为,大学生应该要有一定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意识。

  首都经贸大学的宣传部部长赵喜玲老师则表示,在“清考”时,学校虽然不会“放水”,但实际上还是会稍微降低考题的难度。“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学生通不过,有一些学生大一大二竟然累计了20多门课没有过关。我看大学生恐怕要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对于学校的这种做法,一些学生也表示能够理解,“有些同学,学校给了3次补考机会都没有过。上学通过考试本来就是每个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我们学风真的要改一改了。”

  

  教育界人士

  大学生“退出”机制应通畅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 (施芳、黄娴)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首都经贸大学此次“留级”事件之所以会引发争论,关键在于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还缺乏通畅的“退出”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熊丙奇认为,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严进宽出”,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对学生的“淘汰率”是比较低的。目前一些高校虽然有了“严出”的意识,但要真正实施起来,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熊丙奇介绍说,这些因素包括:一是高校难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培养和管理。目前国内很多大学生基本处于“放羊”状态,下课后很难见到老师,不少学生在迷茫中“红灯”高挂,走到退学边缘。如果一名学生进校后,没人帮其进行学业和人生规划,而且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的被“淘汰”,往往会让学生心有不甘。

  二是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还有一定偏差。目前衡量高校的办学质量,往往采用就业率、考研率、专升本率等“数字指标”,而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基本沿袭基础教育的考试模式,突出知识记忆,强调书面考核。这样的评价体系,导致相当多的学生要么从一进校就“功利心十足”,以考一个个证书为生活的全部;要么平时大玩特玩,到考试前挑灯夜战,导致不合格者众多。

  三是国内大学间还缺乏顺畅的转学机制。在我国现行的入学制度下,一名大学生,可能不喜欢所上的学校和专业,而大学也可能录取了不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因此,退学、淘汰都是十分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学生如果想再进入别的学校,就必须重新参加高考,甚至有可能因此被迫中断学习生涯,这方面我国与欧美国家有很大不同。

  也有专家指出,我国高校在学籍管理上也需加强弹性。目前普遍实行学年学分制,弹性空间小,一旦出现延期或退学事件,无论是学校还是个人,有效应对的能力都较差。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慧珍说,“比如美国实行弹性学分制,如果基本学制内达不到毕业要求,学生在第五、第六年继续读,大家都会觉得比较正常。”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贵祥教授表示,“学校紧抓学风,出发点很好,但也应该讲究方法,不能‘一刀切’。如果学生不通过的科目较少,是不是一定要用一年的时间重修?对于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学校是不是可以和用人单位沟通,保证学生边上课边实习?” (2007年06月21日01:41 来源:人民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21 08:07:00

对出现这样的结果,学校不可能不知道,但学校并没有必要采取措施(如提醒与告诫)。

如此后果,主要应该是学校的责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1 10:01:00
应该和美国的大学一样,实行淘汰制,不合格的就淘汰掉,而且应该淘汰率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1 11:04:00

这种清场制度如果真的要执行下去,还有许多事要做。第一个就是本科课程的设定是否合理;第二是学校是否能在本科四年中真正负起责任。如果这两点真的基本上做到了(学校不可能完全做到,也无法衡量是否真正做到,只能说如果学校基本上做到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学生的事,这种清场制度,真的应该坚持下去。可是,现在的问题还在于,这种制度能否真的坚持下去,一些好学校没问题,可是,一些一般本科,如果这么做,将会导致学生毕业的就业率下降,会导致招不到学生,所以,学校很可能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放弃这一举措。如果学生知道学校不会真的这么做,那么,这种预期会使学生没有必要认真学习,这项政策也会半途而废。

所以,如何把这项制度坚持下去,才是问题的关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不合格的学校是否也应该被清场院,现在的本科评估已经不成样子了,是否也应该改变本科评估的现状,将一些不合格的大学也清掉,这样,才能使学校有危机感,才能使学校更加认真负责,才能使学校对学校的清场做得更有理,更有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1 11:12:00
“严把出口关”是应该的,不过在这之前,学校也应当对本科教育重视起来,多与学生沟通,在课程设置上多听取学生甚至一些公司的意见.各类教学政策也应当是四年一贯制,而不是到了快毕业才出来什么新的措施弄的大家手忙脚乱.只有学校尽到了学校的责任,才有资格对学生说:"你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学生毕竟还是弱势群体,在很多措施上都没有选择权,没有应有的权力,为什么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1 15:14:00
以下是引用ElvinChung在2007-6-21 11:12:00的发言:
“严把出口关”是应该的,不过在这之前,学校也应当对本科教育重视起来,多与学生沟通,在课程设置上多听取学生甚至一些公司的意见.各类教学政策也应当是四年一贯制,而不是到了快毕业才出来什么新的措施弄的大家手忙脚乱.只有学校尽到了学校的责任,才有资格对学生说:"你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学生毕竟还是弱势群体,在很多措施上都没有选择权,没有应有的权力,为什么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

同意!

我赞成建立有严格教学管理和严格学校规章管理下的“学生退出”机制。反对无人看管情况下的“临门一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