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应怎样纪念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即至,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各地举办的纪念活动更是如火如荼。没有了悬念也没有了质疑,十年的稳定和繁荣验证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至此,世界各大传媒机构纷纷载文,对香港十年来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美国《时代》周刊也对曾经作出的“香港回归会死亡”预言道歉。各种祝福与认同和喜庆气氛交织在一起,让人欢欣鼓舞,倍感自豪。
回归十年,香港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不用赘述,广泛的国际赞誉昭示了香港经济文化的繁荣,其亚洲国际大都会的地位越发稳固。人们纪念香港回归,是由此看到了香港更光明的未来,为之庆贺,为之祈福,也在情理之中。尤其对所有的华人而言,7月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香港的稳定和发展已经向世界表明,中国正在走向富强,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香港十年的成就无疑令人瞩目,正像它承载的一部中国近代史,更值得人们去品读。回首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画卷中,香港呈现了多重角色,这里曾是殖民者手里的筹码,也曾是革命党人的天堂,是大陆通向世界的窗口,也是展现民族自强的舞台。这个当年被英国商人当作长期贩卖鸦片的据点,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如今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大都市。大概基于此,直到今天仍然有些西方人认为,香港的繁荣得益于殖民文化的统治。并指出,中国人如此不遗余力地大搞纪念活动,实际上少了些忧患意识。
记得在1997年6月,江苏各界人士捐资铸造了一口体高1.842米的铜钟,悬放在了南京的静海寺,这是1842年议定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的地方,铭文为“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如果对这8个汉字进行解读,无非是要人们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提醒中国人勿忘国耻。其实,这句话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不过当人们沉溺于欢乐的氛围后,似乎很少有人去问,这“前事”究竟是什么事。更重要的是,在如何汲取历史教训的问题上,各自的认识都不尽相同。
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毫无疑问是一个国家的奇耻大辱。清朝的道光皇帝“览奏忿恨之至”,他耻于堂堂天朝竟然被几千名“蛮夷”打败;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耻于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却没有坚船利炮,所以他们要师夷之长;康有为、梁启超耻于朝廷不总结“前事”,有强大的海军却被“倭奴”击溃,说洋务派“知兵事而不知民政,知朝廷而不知国民,知洋务而不知国务”;孙中山耻于国家被列强瓜分,他明白封建专制即使图强,与民众也毫不相干,于是举起了民主革命的大旗……
没有理由说道光皇帝等人的“耻辱感”不够真切,只是他们认识不到为什么自己会受这样的胁迫,痛恨之余只能把责任推到“用人不明”上。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朝野上下仍然歌舞升平,在天朝上邦的美梦拂煦下,依然固守着他们的“王道”,视世界文明发展潮流于不顾,并不把因遁守旧、妄自尊大当作愚顽。
显然,清朝政府割让香港是中国历史上耻辱的一页。如果将此作为一面镜子,足以警醒人们要多一点忧患意识。《周易》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克相生的规律,所谓的安危存亡,就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单一开来就失去了客观性。从这个角度看,西方列强依仗强势把不平等的条约强加于中国,无异于明火执仗的强盗。但是,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中国人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另一种文明模式,完全可以称作当时中国人的老师。
好在今天的大部分中国人铭记住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和平统一,振兴中华”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喜欢以“天朝”心态自居,动辄拒绝外来的先进文明,甚至视西方文化如猛虎,却妄言“儒教将成为人类发展的思想动力”。这种愚昧无知和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的粉饰太平一样,都是误国误民的祸根。
“知耻近乎勇”,这句话说到底就是要把“前事”转化成一种心理动力。由此说开去,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不仅是载歌载舞,更要警钟长鸣。现在需要做的是,把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当作一块现代文明的指示路牌,向世人开启一扇中国现代文明之窗。历史证明,只有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才能保证民族的尊严不受侵害,也才能不会重蹈满清政府的覆辙。惟其如此,才是纪念香港回归的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