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清王朝下召各地组建团练,湖南人曾国藩乘势而起缔造了湘军,并带出了淮军的李鸿章,楚军的左宗棠。
从此中国近代史开始演绎“天下不可无湖南”。湖南人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亮点。特别是军队系统更是有“无湖南不成军”的说法。
近代湖南人才辈出: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杨度、黄兴、宋教仁、蔡锷、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另外还有陈天华、章士钊、张治中、谢觉哉、李维汉、夏明翰、李富春(蔡畅夫)、陶铸、王震、胡耀邦、田汉、齐白石……………………
试用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意识形态、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人力资源、裙带关系、利益集团等方面分析为什么近代湖南能人辈出。回帖质量上乘者本人私人出钱给予奖励
PS:本人地道的四川人,不要产生误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9 22:51:09编辑过]
湘军在攻占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以后,抢掠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回湘,而且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练兵就是以财买勇,刺激手下团练打仗,因此一般兵勇都积累了不少钱财,解甲归田运后就成为当地殷实之家,有财力支持后人研习政治军事思想,并形成重视战功好勇斗狠的氛围,在乱世里自然显得人才辈出。
至于曾国藩的发迹,我还是归结为偶然因素,如果不是洪秀全进攻湖南时他在丁忧,恐怕也不会有人出来办团练。
试用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意识形态、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人力资源、裙带关系、利益集团等方面分析为什么近代湖南能人辈出。回帖质量上乘者本人私人出钱给予奖励
1、制度企业家的作用在制度变迁中功效不可磨灭:
近代中国湖南制度企业家首推曾国藩。同进士出生,翰林院讲学(天子老师),师从当时军机处首辅穆彰阿。⑴ 创办湘军,开创近代军队私人招募制度先例;⑵ 因无力发放军饷,开创近代军队抢掠非正式制度先例;⑶ 首倡洋务运动,开工厂、设译馆、派留学生,开创中国洋务运动制度变迁先例;⑷ 湘军推荐的出的各省总督,巡抚共计17人,开创湖南利益集团先例;⑸在学问修养上独领风骚,开创了后来造就无数精英的湖湘学派(湖南出人才的文化背景)。⑹在家庭教育方面,创立了他独特的治家之道。(一本《曾文正公家书》当时的知识分子几乎人手一本)(湖南出人才的家庭教育制度)
2、湖南出人才的经济背景(下次讲)
3、湖南出人才的文化背景(下次讲)
4、湖南出人才的利益集团因素(下次)
湘军在攻占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以后,抢掠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回湘,而且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练兵就是以财买勇,刺激手下团练打仗,因此一般兵勇都积累了不少钱财,解甲归田运后就成为当地殷实之家,有财力支持后人研习政治军事思想,并形成重视战功好勇斗狠的氛围,在乱世里自然显得人才辈出。
至于曾国藩的发迹,我还是归结为偶然因素,如果不是洪秀全进攻湖南时他在丁忧,恐怕也不会有人出来办团练。
点到了近代湖南出人才的经济背景这个因素,奖励50。
另,期待iyiqian-2的继续发贴,本人重奖
另,张三李四兄耍五一了?邀请函收到没有?
另,希望区域经济、经济史、制度经济的高手不吝发言,本题目综合性很大,相互参考发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30 21:31:51编辑过]
非正式制度方面的一点思考:请指正.
1.地方宗族意识.
虽然所出人才不是同一个姓氏,但还要请相信中国古代和当代人民内部关系的复杂性。乡里乡亲的,拐八弯才可挂上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相互关联背景下的非正式关系,来达到和精英人物的契合.俱一份确实存在但笔者已记不清出自何处的数据说,当今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只要最多通过7个人作用就可联系到。虽然说当时社会没有EMAIL和PHONE,但在湖南这个相对比较小的范围内,还是可以想到利用中国人天生的外交家优势,和权贵名流达成契合吧.
2.同乡自豪感与荣誉感堆起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据台湾管理学者余世维先生所言,(具体没去考量),在美国很多公司和州政府机构,同校关系的人是不超过两个的.否则必须有其他的人下去.这是美国自由主义和公平意识的结果.但在中国来说,亲情意识远比经济效率更重要.这一点从曾国藩被启用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若非大清大势已去,亲王不会把权利移给外族的。那换言之,一旦掌权的湖南人势必会采取网罗当地人一起组成自己的权利空间和势力圈子,这也可以说是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趋势:毕竟和自己不熟悉的外省人做搭档,没有跟自己人一起干令人放心啊.
rv02862兄点到了利益集团方面,奖励这句50金“那换言之,一旦掌权的湖南人势必会采取网罗当地人一起组成自己的权利空间和势力圈子,这也可以说是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趋势:毕竟和自己不熟悉的外省人做搭档,没有跟自己人一起干令人放心啊.”
leabai兄的说法,有点偏差,而且有点脱离了本论题,给鼓励奖20金
请iyiqian-2兄再接再厉
另,请rv02862兄到世界银行开户,好方便转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 19:30:24编辑过]
⑶教育的相对价格下降,使得众多的湖南人的子弟读书求学,单从基础教育的普及率来说就已经不是当时中国其他省份可以比拟的,也正是大面积的普及教育,使得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之内,湖南人才辈出
教育相对价格下降?相对于什么表现出下降?
是不是财富的增加,使教育的负担减轻,所以相对成本下降?

我来补上教育价格相对下降的分析:相对价格指的是两种商品或多种商品之间的对比关系 。影响单个价格的因素也是影响相对价格的因素,而且相关商品任何一方价格或价值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相对价格的变化(中国古代教育有很大比例是采用实物支付费用)。相对价格的变化,甚至可以是自身价格不变,而其他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变化
1、当时湖南经济的发展(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使得湖南全境民众普遍相对富裕,相对于民众手中所持财富来说,教育成本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相对下降,也即教育价格相对下降之一个原因
2、湘军原本征召之人本来就是农民,城市居民只占很少一部分。返乡后购置农业生产工具(如采用牛耕代替人耕),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农民开始变得富裕,教育的价值量因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对下降,这是教育价格相对下降的第二个原因
3、读书人变多后,教育资源供给增加(私塾增加),供给增加也使得教育价格下降。而且这个因素还是一个滚雪球式的因素。也是教育价格相对下降的直接因素
4、前面三条是教育价格相对下降的分散的民众因素,还有一项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武学堂和文学堂,这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军队或文官系统后继力量而由当时湖南政府免费开办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 20:58:37编辑过]
另,请rv02862兄到世界银行开户,好方便转帐
实在不好意思,请问warsky版助(斑竹助理)可否指点一下"世界银行"何在?及其操作的相关指示?
在下找了很久,没发现上面有相应的操作,故而劳烦斑助一下.
祝好.谢谢.~
3、利益集团在湘人青史留名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中国近代史对湘人有个客观中允的评价“半部中国近代史为湘人写就”,这里面以曾国藩为领头羊的湘军利益集团是关键因素
⑴曾国藩本人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带兵,在人力资本聚集方面不宜余力(最值得称道的是人力资本全是高质量,高劳动生产率)。曾的董事会(历史上叫幕府,幕府人员相当于今天的独立董事吧^_^)成员在历史上有名有性的多达84人,其中后来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者有李鸿章、李翰章、郭嵩焘、左宗棠、刘蓉、唐训方、彭玉麟、钱应溥、黎庶昌、何璟、倪文蔚、李宗羲、曾国荃……(这只是计算董事会成员,如果加上太平天国后这些人的子弟门生,据统计共有27人)(前面的那些人的升官基本都是曾一手保举和推荐的,因此这部分出董事会后,都对曾比较感恩戴德。因此,虽然里面有不少非湘独立董事,但是还是把他们算作湘系)
⑵曾国藩空手起家,在血火交织的激烈战争市场竞争中,就连曾本人也三次破产自杀未遂,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就好像大浪淘沙,只有真才实学甘苦与共的人力资本才生存了下来,投机取巧和蠢才庸懦之辈被彻底的淘汰出了市场。另一方面血与火的生涯也造就了如铁夯实的袍泽关系,使得这些人在成为政治市场上的寡头之后,合作多过竞争。因此湘系政治托拉斯在近代中国占据了半个世纪之久
⑶中国自古就有个说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换成经济学语言就是“没有共同利益整合的经理层,对企业集团本身就存在道德风险”。个人组成集团是因为集团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益。集团一旦成立就有了独立的生命,要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制定规则。湘人利益集团的非正是规则就是提携后进,把权力掌控在内部人手中。(例如,曾国藩的3女婿,名字我忘了,在年轻的时候本来是个二世祖,后来家庭败落,曾之女上门找到左宗棠,左力排众议安排他主管安庆制造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官至巡抚)
⑷另外,现实世界是个信息不完全的世界,在古代更是如此,因此从本乡本土或从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人,更具有信息优势和偏好优势。在选择消费人才的时候,只要人才质量不是相差太大,信息优势和偏好优势足以引发替代效应
⑸经过战争洗礼的湘人,走出了湖南范围开阔了眼界,而且在湘系首领门(基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示范效应下,不遗余力的投资子弟教育,以谋求下一代的预期收益。如此以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传帮带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利益集团的后备力量和生命力
⑹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市场竞争已经证明了湘系军人的战斗力的强劲,形成了品牌优势,因此全国军队系统对湘系品牌高度认同。品牌带来了市场的扩大,市场的扩大要求供给的增加,湘系供给的增加必然遏制其他系统供给的发展。其他系统供给的减少必然进一步强化了军队市场中湘系的扩张。循环下来,湘系将领在高级军官市场中必然独占熬头
PS:我姐来至远方而来,呵呵,明天我要为加强家族利益集团联系和沟通而出力,明天的帖子暂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3 12:15:54编辑过]
呵呵,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你的说法,那么中国应该是“中国半个古代史为湘人写就”而不是“半个近代史为湘人写就”。
我是比较不赞同自然环境决定论的,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客观因素之一,奖励30,到世界银行活期去取,
另:请rv02862兄开了户后,根据论坛短信通知,也到活期去取(晚上晚点转,这两天有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3 12:05:37编辑过]
我觉得各位还没有解释为什么是湖南,湘军和曾国藩在所谓"同光中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历史的偶然吗?
如果没有对这一点的解释,接下来的东西都只能是无本之源,甚至很难算作"解释"的.
有些东西可能就是偶然,比如:曾国藩、毛泽东,几个名人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对一个地区的看法。本地区的文化也因几个名人的出现而改变。比如齐鲁----即山东,因为孔子的出现,使儒家文化在这块土地上扎根很深,但说孔子为什么出在鲁国?就很难找到原因!
[em01][em01]
有些东西可能就是偶然,比如:曾国藩、毛泽东,几个名人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对一个地区的看法。本地区的文化也因几个名人的出现而改变。比如齐鲁----即山东,因为孔子的出现,使儒家文化在这块土地上扎根很深,但说孔子为什么出在鲁国?就很难找到原因!
[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5 10:42:00编辑过]
TO :张三李四兄
湘系和曾国藩的崛起确实是历史的偶然,我和iyiqian-2并不想探询所谓的偶然后面的必然,我们要探询的是偶然之后,湘人制度企业家是如何抓住机会把偶然之后的制度环境变成对湘人有利的必然,还有湘人是维系和把握对己有利的制度环境而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新历史
也就是说,你要求我们探讨更深层面的东西,呵呵,我们不卖你帐,把湘人已经崛起当成既定前提,就像新古典把制度因素当作既定前提一样,^_^
TO:masquake
你的思路和张三李四兄相类似,对张三李四兄的回答就是对你的回答
4、“开阔的眼界”和“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取向”是湘系人才辈出的不二法门
⑴丑化和美化近代湘系人才都是偏颇的,我从不赞同某些人把湘系一棍子打死,称湘系为“历史的逆流”“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也从不赞同把湘系捧到天高,谓之“他们不满于清朝政治的腐败,以及官吏的贪污、苛民,希望朝廷能革除弊端,重振纲纪,恢复往昔的社会秩序,中兴朝政”。制度企业家的产生和制度的产生和维系一样,都是“嵌入”当时、当地的制度环境的。每个时代的制度环境都有自己的特征,因此每个时代的制度企业家和制度企业家所创新的制度都有着时代的、知识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制度变迁从来都是演化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从来都没有理想中的完美的一步到位的制度变迁。制度企业家的意志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成功创新的制度企业家的意志都是“嵌入”其所处的制度环境的,我们不能用几百年后的知识去鸡蛋里挑骨头。接受历史事实,从历史背景分析历史事件才是研究之道
⑵“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取向”(待续,晚上)
⑶
⑷
⑸
⑹
有些东西可能就是偶然,比如:曾国藩、毛泽东,几个名人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对一个地区的看法。本地区的文化也因几个名人的出现而改变。比如齐鲁----即山东,因为孔子的出现,使儒家文化在这块土地上扎根很深,但说孔子为什么出在鲁国?就很难找到原因!
[em01][em01]
在生物史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如果厨师对鸡或鸡蛋吃法研究钻入了这个牛角尖,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告诉他“回到你研究的范围来”
我觉得各位还没有解释为什么是湖南,湘军和曾国藩在所谓"同光中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历史的偶然吗?
如果没有对这一点的解释,接下来的东西都只能是无本之源,甚至很难算作"解释"的.
呵呵,终于来找茬了啊,我觉得warsky兄,回答的很好,我确实是把湘系的崛起作为历史的偶然和既定前提。呵呵,就当分析断代制度变迁吧
另,warsky兄,怎么没看到对我的奖励啊,钱啊,命啊;魅力啊,诱惑小女娃娃的法宝啊,
[em02]......把湘人已经崛起当成既定前提,
不卖我帐没关系,呵呵,但问题在于,如果把“湘人已经崛起”作为既成的事实和前提来分析为什么“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坦率地说,实在是有些近乎无聊了。
虽然说“富不过三代”,但总还是要富他个三代四代的。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归根结底,一句话就行了,用不着再“经济原因”“制度背景”的杀鸡用牛刀。
玩笑开过,言归正传。什么样算是“解释”,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的看法,用来解释结论的变量,不能是内生的,也不能是随机的,否则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这大概是一般的方法所认同吧。
不卖我帐没关系,呵呵,但问题在于,如果把“湘人已经崛起”作为既成的事实和前提来分析为什么“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坦率地说,实在是有些近乎无聊了。
虽然说“富不过三代”,但总还是要富他个三代四代的。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归根结底,一句话就行了,用不着再“经济原因”“制度背景”的杀鸡用牛刀。
玩笑开过,言归正传。什么样算是“解释”,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的看法,用来解释结论的变量,不能是内生的,也不能是随机的,否则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这大概是一般的方法所认同吧。
意义?呵呵,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认真做起,这就是非天才人士的意义。在经济学帝国主义要入侵其他领土之前,首先要占领自己的领土。经济学帝国主义首先要在思想上、习惯上、任何细节上统治自己。让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时时、事实全成为经济学的领土。
经济学是事业,经济学是爱好,经济学是娱乐,经济学是生活,经济学是归宿。我最大的梦想也不过就是成为经济学怪物,向林毅夫教授学习,累死在书桌上。
呵呵,观点之争,不妨碍朋友关系
意义?呵呵,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认真做起,这就是非天才人士的意义。在经济学帝国主义要入侵其他领土之前,首先要占领自己的领土。经济学帝国主义首先要在思想上、习惯上、任何细节上统治自己。让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时时、事实全成为经济学的领土。
经济学是事业,经济学是爱好,经济学是娱乐,经济学是生活,经济学是归宿。我最大的梦想也不过就是成为经济学怪物,向林毅夫教授学习,累死在书桌上。
呵呵,观点之争,不妨碍朋友关系
首先我对warsky兄的向学之心表示钦佩,当然,观点之争不妨碍朋友关系。
我的看法是这样:如果“楚才”之盛由某些偶然原因造成,那么它本身也是偶然的。偶然的事件,我们“解释”它做什么?理论之重要,在于它揭示一般性,而不是说明偶然性。
以湘军来解释湖南人才,这是“事实解释事实”;罗列的一二三四,只可能发生在斯时斯地,也就是说,这种“解释”解释不了除此之外的第二个现象,这在方法论中被称为“特殊理论”,刚才warsky兄谈到了“证伪”,特殊理论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证伪。
我个人倾向于教育的因素,湖南当时有岳麓书院,船山书院,城南书院等,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上那些平定太平天国的名人有几个不是在这些书院读过书呢?至于毛、刘等后续人才的出现,请不要忘记时务学堂!戊戌变法中唯一表示支持的就是湖南省!办教育,开言禁,推动思想的传播,这才能出一大批的人才!当然当时的巡抚刘铭传(?)并不是湖南人。但他给湖南办了一件好事!
另外也要提到湖南人极度爱乡土的文化,湖南人守土向来是不惜一切,太平天国贯穿湖南全境,就是没打下长沙,还死了一个王!这可跟湘军无关,那时湘军还没起来呢。日本人打长沙,打了一个礼拜,打衡阳,用三倍以上于国民党的军队打,打了一个多月!其他哪个地方有这样的惨烈?!台儿庄是蒋政府顷全力打,南京不到三天就丢了,而衡阳是在蒋不给援军的时候死抗!还有常德,日本人从东北打到广西,为什么偏偏在这里用了这么多毒气弹?!
要想全面搞清楚顶楼的问题,说实话很困难. 简单地说
湖南文化的整体进步,我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移民的涌入,包括湖湘学派的创立,和移民的关系很大.
第二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古代没有电子媒介,文化的传播靠的是人们的相互交流.交通极为关键.
落实到具体人头身上,陈寅恪的祖父.湖南巡抚陈宝箴也有相当的做用.戊戌六君子中,刘光第、杨锐都是陈宝箴所保荐,而梁启超则是湖南时务学堂的总教习,与陈氏父子的关系密切.最重要的人物当然是毛泽东.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毛这样的人物,那是老天爷的意见,我等凡人不要妄自推断.
to:张三李四
对28楼的发言,对偶启发比较大,有机会奖励一顿火锅
呵呵,另外其实把对特殊事例的分析,当作娱乐和磨刀其实也是相当有趣的,因此,继续奖励根贴者
奖励nibble兄和机器猫各50金
请nibble到世界银行开户,机器猫去取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6 11:51:12编辑过]
我来谈两点:
一、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经济就开始赶上北方了,而宋朝以降南方的江浙更是成为了全国的经济重心,湖南自然也顺应了这一大趋势。
二、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说,湖南的人才辈出有一种路径依赖的因素在里面,按照诺思的观点,一旦一国当初的制度选择给定,则随后的制度会深深的受到其影响,对其形成严重的依赖。而湖南人当时对国家大事的热情以及由此所进行的各种军事、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努力和建设的制度就对后人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一种文化习惯(包含在诺思对制度的定义里面)。
所以湖南好的路径依赖是北方其他省份所没有的,如中华古代的文明中心山东此时则陷入了对鲁迅等启蒙思想家所深恶痛绝的封建文化的依赖中,当时整个山东的文化界思想界鲜有开全国风气之鲜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