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1435 3
2007-07-04

12 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劳动价值论包括哪些内容?
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论述了商品的两个属性以及它们的商品经济中的表现形式。
一. 什么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的关系如何。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是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指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取,剩下的只是统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或者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使用价值是价值实体,价值是衡量价值的量。使用价值是有差别的,它构成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无差别的东西,它构成交换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决定。这就涉及到价值的度量问题,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内容,当然价值只能用劳动来度量,而劳动就象质量、体积或者密度等一样本身是一个范畴,是对物质的一种描述,只能借助于一些物理量来度量,习惯上用时间来度量,其量纲为T。而不能说说一个劳动,这就好比说是一铁,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说是一个单位的劳动,它的意思是说一个单位时间的劳动量。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价值的劳动必须是一般人类劳动,而不能使个别人类劳动,这决定了价值的度量必须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然这样,价值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社会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二.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决定。
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有用劳动。有用劳动是使自己的产品是使用价值的劳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使用价值应该是对社会有用,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自己有用。这里我们考察的劳动均指有用劳动。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劳动有多种分类:1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3活劳动和死劳动4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这里只考虑活劳动范畴内的第一种分类,因为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时抽调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的形式。就使用价值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值的注意的是,生产力是具体的劳动的形式,所以他创造的只是财富,而不创造价值。这就是目前有人提出的科学技术创造价值不成立的原因,科学技术只是改变劳动的具体形式,而不改变抽象劳动。
三。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就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指出:商品作为无差别人类劳动具有价值对象性,而价值的对象性只有在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于是只有通过价值的形式或者交换价值才能探索以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
价值形式的起源:
A.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被等价形式表现,即它们是被表现与表现的关系,用等价形式的实用价值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这就使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当然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相对的,但是它们不能同时具有两重身份,即即是相对价值形式又是等价形式,即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矛盾的。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地位的商品价值量相等,后者的价值量就是前者即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相对价值形式的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决定于处在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地位的两极的价值的相对变化。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1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2
等价形式3
…………
这样相对价值形式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等价形式上,不同的商品体包含的多种多样的一定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现在知识一般人类劳动的同种多样特殊的实现形式或表现形式。
C. 一般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1
相对价值形式2 = 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3
…………
商品价值的表现呈现出新的特点:1简单 2统一
D. 货币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1
相对价值形式2
相对价值形式3 = X盎司金
…………
注意:1没有本质的变化 2商品关系内部矛盾发展的规律 3是商品的价格形式,价值的完成形式
三.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商品经济表现出来的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本质上是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着的。这样,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的拜物教之谜:商品的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宗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或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四. 商品的交换过程
五. 货币或商品流通A. 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C. 货币贮藏D. 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
总结:劳动价值论的结构体系
死劳动
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活劳动 交换价值
抽象劳动 价值

货币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 简单的、个别的或
的价值形式 偶然的价值形式

商品的拜物教
F.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货币贮藏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这是因为,研究资本主义的重点是财富的特殊的社会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简单、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范畴,集中的体现了此特点;而且研究商品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演进规律。从商品开始分析,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要求。“每个商品首先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商品首先是有用的,即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可以瞒住人们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偏好;物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在不同方面有用,即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使用价值必须在消费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虽然是商品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其并不构成价值。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是一种比例关系。即使说,虽然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大不相同,不可比,但“只要比例适当,一个使用价值和另一个使用价值完全同值。”
因为商品能够以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则商品中必然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表现其内容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生命力消耗的结果,是物化的劳动。于是将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有一个属性——它是人类劳动的产品。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的比较关系。
价值要可比则必须可计量,是用它所包含的劳动的量来计量,具体来说,是以人类劳动的持续时间为度量单位进行计量。 “物化在各种商品使用价值中的劳动时间,是使使用价值成为交换价值因而成为商品的实体,同时又衡量商品的一定价值量。”从价值上看,“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要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商品的价值,有两个前提:
(1). 要将生产劳动抽象出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的劳动,这种抽象劳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才能使是计量这种劳动的尺度。换句话说,表现在价值中的劳动必须是一般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同样的、简单的劳动,“这是每个平常人都能学会的而且是他必须以某种形式完成的简单劳动”,要把个人劳动看成是人类总劳动的平均构成部分。而复杂劳动可以看作是若干倍的简单劳动,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
(2). 一个商品的价值只能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的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的变动。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与之相反,劳动生产率越低,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小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固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其大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的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的变动。
l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具有二重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包含二重成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生产使用价值的是具体有用劳动,它是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其特点如下: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从而生产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有用劳动表现了社会分工;各种具体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与社会形式或社会制度无关;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两个要素之一。
将劳动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和交换要求有社会分工和独立产权制度。各种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但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只有劳动者享有独立产权,他的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才可能进行交换。
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它是抽象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其特点如下: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具有同一性;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可比,是因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可比;抽象劳动可比,又是因为抽象劳动就是人类体力治理的耗费。因此,商品的价值量是以抽象劳动的耗费时间为计量单位;那么,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种商品应该总是等量的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其具体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使用价值量会有增长,商品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同一劳动里进行生产,在同样的时间里提供的使用价值量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小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使用价值的不同要求进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要求存在社会分工和独立产权制度。
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经济关系:先明确产权,再进行交换。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根源,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也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l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不可捉摸。单个商品不成为商品。只有放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它的价值才能被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同劳动的交换。”
价值形式的发展:
一个商品最简单的价值表现由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提供。
A.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x W0 = y W1
(1). 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一个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是另一个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
“一些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x W0 = y W1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 [12] 在这个价值形式中,W0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W1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必须通过等价形式才能表现出自身的价值,而等价形式则不表现自身价值,仅仅为相对价值形式的表现提供材料。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极。它们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没有相对价值形式则无所谓等价形式,没有等价形式则不能表现相对价值形式。它们又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同一商品不能即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
“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
(2). 相对价值形式
1. 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质的规定性
在x W0 = y W1中,W0 和W1作为价值量是同一单位的表现,是同一性质的物。它们具有相同的质。
虽然W0 和W1相等,但是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W0的价值是被表现出来的,而W1作为价值的存在,是用来表现W0的价值的。只有在作为价值物进行交换的时候,W0 才能与W1相等。这种不同种商品的等价表现,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转化为一般的人类劳动,于是显示出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同一性。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是它要凝固在商品上才能成为价值。这就要求等价物不作为使用价值而是作为价值体出现;并作为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材料,用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
于是,相对价值形式找到了一个与自身使用价值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
2. 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
一个商品的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的、完全的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上。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1. 在商品W1的价值不变时,商品W0的相对价值即它表现在W1上的价值的增减,与商品W0的价值变化成正比。
2. 在商品W0的价值不变时,它的相对的、表现在W1上的价值的增减,与商品W1的价值变化成正比。
3. 生产W0 和W1的必要劳动量可以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同时发生变化,则W0的相对价值不变。
4. 生产W0 和W1的必要劳动时间可以按同一方向不同程度同时发生变化,或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对于W0的相对价值的影响可以依据上述三种情况推出。
(3). 等价形式
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其特点有三:一、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及价值的表现形式。二、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及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三、私人劳动成为它的会里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在商品社会中,要交换成功,则个人劳动必须得到认可,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4). 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 [14] 这种简单的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x W0 = y W1的出现还是偶尔的,个别与个别的相等,与一个商品的简单相对价值形式相适应的是另一个商品的个别的等价形式。
个别的价值形式会自动过渡完善,首先将个别的价值表现扩大:
B. 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u W1
v W2
z W0 = wW3
x W4
……
每一种商品的价值作为与W0等同的东西,都不仅仅区别于自身的使用价值,也与其他的一切使用价值相区别开来。
(1).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在其他一切商品上的表现,赋予其他一切商品以种种不同的特殊等价物的形式。” [15] W0可被大量的、无数的价值形式表示,说明W0的生产劳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W0表现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也说明了“商品的价值与他借以表现使用价值的特殊像是没有关系。
(2). 特殊等价形式
W1W2W3……等都成为了一个特殊等价形式,与其他许多特殊等价形式并列,并与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W0相对应。
(3).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商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表现,无数的特殊等价形式并列并彼此互相排斥,致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假使大家都把自己的商品与W0交换,统一用W0来交换其它商品,即将扩大的价值形式等式倒转过来:
C. 一般价值形式
u W1 =

v W2 =
wW3 = z W0
x W4 =
……
“一种特殊的商品获得一般等价形式。因为其他一切商品是它成为了他们统一的、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材料。” [16] 一般的价值形式作为一个商品世界共同活动的结果出现了:它以自身的特殊的使用价值代表了不可触摸的、无差别的价值,是社会公认的价值形式,成为了社会上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代表。于是,各种商品通过一般价值形式被真正当作价值来相互发生关系。
(1). 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价值的表现变得简单、统一,因为它表现在唯一的一个商品上。这种选择了唯一一个商品作为价值的代表的行为是社会自发形成的、得到公认的。
一般价值形式不仅在质上表现相同——价值一般,同时也在量上变现为可比较的价值量——以W0为单位计量。
一般等价物以其自身的自然形式表现了这个世界的共同的价值形态,并且固定一个商品上。这样,一般等价物“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劳动的一般的人类的性质形成劳动的独特的社会的性质。”因此,如果劳动不能交换到一般等价物,则说明私人劳动部被社会认可,此劳动将不被计入社会总劳动。劳动具有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矛盾的性质。
(2).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价值形式本身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
相对价值形式决定了等价形式,因此等价形式的发展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相对立而发展的。这种对立性逐渐稳定,最后商品内部矛盾外化固定在一般等价物的形式上。
(3). 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此时,一般等价物获得了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这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成了它的社会职能。如果某一特殊商品固定的履行这个职能,就过渡到了货币形式。
如果固定的用贵金属,如金,来作为一般等价物:
D. 货币形式
u W1 =

v W2 =
wW3 = z 金
x W4 =
……
由于金的物理特性,人们喜欢将它作为一般等价物使用。当金冲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就成为了货币商品,一般等价形式就转化成了货币形式。
货币作为一种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的商品交换价值,是一般商品的二因素对立运动产生的。简单价值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使用价值开始转化为商品;扩大的物物交换,发展了作为等价物的商品;之后便发展出一般的等价物,统一代表其他商品的价值;而从一般价值形式过渡到货币形式,不过是用某一商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并没有质的变化。
货币产生后,由货币表现另外的商品的价值,便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价格形式。

小结: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对所有者非使用价值,对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要获得各种的使用价值,必须交换。
交换促进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促进了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然后出现一般价值形式,最终固定成为货币形式。
商品的内在矛盾最终外化成商品与货币的外部矛盾。

l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采取了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即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形式。人们的社会关系被物掩盖,生产关系被物化,从而使商品具有了难以理解的性质,即商品拜物教性质。
商品的神秘性并不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人类劳动的同一性,取得了等价物的代表形式;而价值量是用劳动持续的时间来计量,两个价值可以进行比较;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必需交换成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劳动产品没有拜物教性质;孤独的个人生产者和他的产品之间的全部关系不存在拜物教性质;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以人身的依附关系为特征,生产者的劳动不表现为价值,不存在拜物教性质;在自给自足的农村家长制生产中,产品部表现在商品,没有拜物教性质;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也是清楚的,不存在拜物教性质。因此,只要是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交换,就必然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它只能随着商品生产的消失而消失。
商品拜物教本质上是指商品经济中的人的关系的物化,即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的关系的客观性质。
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矛盾。
1. 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的生产都是私人的。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但是这红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直接的社会关系,而必须在交换中体现出来,于是表现成了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2. 私人的劳动产品在交换过程中必须取得一种社会认可的一般的价值形式,从而得到社会等同性,证明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只有他的私人劳动被社会认可,他的劳动才能满足他本人对使用价值的多种需要。于是,私人劳动出现了二重的社会性质:等同性与有用性;这二重社会性质只是反映在商品交换中,被物化、被商品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 劳动产品的价值只是生产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因此确定价值量的大小依据的是生产劳动所持续的时间。这种确定采取了物的形式,使得价值量的变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造成了物支配人的假象,加重了人们社会关系的物化。
4. 最后,统一代表商品价值的货币出现,进一步确定了商品的价值性质。商品的货币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所有社会经济关系,完全物化成商品的物之间的关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4 8:28:2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7-4 08:55:00
学贵在总结,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4 21:57:00

向楼主提一个问题:

假设你是一名政治经济学教师,有一个学生问你“商品价值为什么可以说成是幽灵般的对象性?”你将怎样回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4 22:01:1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4 22:17:00

“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
============

呵呵,请问:

1:“劳动是价值的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价值和劳动是什么样的关系?可以举例说明。

2: “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中价值和劳动间又是什么关系?可以举例说明。

3:“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中价值和劳动又是什么关系?可以举例说明。

最后,希望上面三组关系是自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