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感谢lindingwei花费如此多功夫回复此帖,这在读者中可是不多见的。以上三个回帖就一并做答了。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古典)没有也不能给出交换带来交换双方总体财富增加的论证。所以经济学不谈论这种“盈余”,现在最有说服力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学说。
没有要求经济学给出交换带来财富增加的论证。这种论证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独立地给出。关于财富分配的问题,不需要经济学,只要政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否成立,取决于其自身对劳动和价值的定义。
其次,稀缺是经济学学说成立的假设(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
这涉及到经济学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我之前有帖论证:经济学就是关于交换的学说,因为没有“交换”的地方就没有“经济”可言,当然无从谈起“经济学”。而交换就是互通有无,任何交换都有两个“有”(供给)和两个“无”(需求),凭什么只谈“无”不谈“有”?“有”是经济学成立的条件。交换的前提是私有制成立,所以,私有制度是经济学成立的基础。
转换到社会这个角度,我们认为是在一个社会(市场)里,服务的结构性或总量过剩,也就是人太多了,导致服务过剩
“服务”是交换中的两种商品之一,人太多、服务过剩就是“盈余”嘛,何从谈起稀缺?
所以我们修改乞丐定义为供给的货币等价物的值总是低于任何一种产品的单价,导致交换无法进行。
乞丐满足自身需求的方式和交换完全不同,交换是双向的商品流,乞讨则是单向的。用交换的逻辑定义“乞丐”不可取。
修改了这问题之后,我们继续回到服务过剩的问题(人太多了)。
你一直在谈论过剩,怎么论证“稀缺”?难道想通过对过剩的论证说明稀缺的存在?
积极的财政效应是替代消费和强制鼓励消费方法,也就是通过税收——〉财政支出(乘法效应)来增加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强制民众消费两部分,可能会带来你诉说的问题,但是在处理总体运行平衡方面,现在无可替代。积极货币政策也是如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知识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平衡问题,赋予其更多的要求不合乎现实。
所谓的财政政策,只能说是一种政治立场和观念的表现,不是经济学本身。民众作为理性人,既不需要刺激消费,更不需要强制消费,刺激或者强制,都违背经济行为者是理性人的前提。所谓的“积极的货币政策”,其实也违背了货币当局的外生性理论。而货币当局的外生性是不得不坚持的,因为如果它是内生的就变成了身兼裁判和运动员于一身的角色,就无法保持经济的公平性。
张建平先生,您好。相信您的年纪比较大,对西方人的“思想”理解不太清晰,这是大陆教育背景的40岁以上人的通病。我是什么经济学者,只是来浑水摸鱼的,但是我发过无数帖子骂中国本土教育背景的经济学家不懂经济学,骂人的原因是10年前读梁小民的书很痛苦,敢骂人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学家缺乏对经济学概念的直观理解和专业直觉。
看来你是一个年轻的、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人了。不过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是“浑水摸鱼”的,还是不骂他人为好。敢骂人的原因应该是足够的自信心。
经济学确实忽略的佳话发生前,所有权私有并固定的信息,
“佳话”是“交换”吧?承认就对了。但是马克思没有忽略这一点,马克思说商品不会自己跑到市场上,就是要强调其私有性。
但是微观经济学不是一门狭义“科学”,现在的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以常识,经验,其他学科理论结论为依据,数学手段为工具,目的是研究怎么在投入最少的情况下获得最大产出的学问(懒人学)。
这涉及到价值范畴。所谓最大产出、最小投入的概念都是错误的客观价值论之下的用语,投入的大小和产出的大小是行为人自己判断的,不存在客观标准。你可能经常看不懂他人为何要那样做,只是因为你的价值观和他的不同而已。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对数学的应用可以说是一塌糊涂,不值一提。
下面来说需求,很惊诧您能在萨谬而森的微观经济学一书中能找出逻辑问题,呵呵10年前就是80多块。看了你的帖子后,我敢肯定地告诉你,萨谬而森只是表述形式的问题,绝不是逻辑有误。
经济学中的需求和供给,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时间点,也可以看作一段时间;关键是需求已经确定,价格确定,供应量确定。那么一段时间也可以看作一个时间点。现在我们画一个供给需求模型,那么一个点,你看作状态更合适。这个图是由无数个状态组成,而状态到状态的跃迁是由与价格相关的供给何与价格向关的需求来共同确定,或则说以价格为变量的的函数确定。
我看萨谬而森连起码的变量逻辑都搞不清楚。有关流量存量的变量逻辑的综述性文章即将出笼,敬请斧正。
第一个问题“价格事先确定”,正如“萨谬而森”所说“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价格和这个模型都是长期观察的一个事物所抽象的概念或模型。而一次价格的实际中形成是由供需双方协商导致;而在抽象模型中表现为与需求和供应的量相关。
一个交换当中有两个供给和两个需求,请问价格在抽象模型中是哪一个需求和哪一个需求相关?
第二个问题,价格的形成和这个模型的问题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两者都是从实际中观察得来,共存与实际生活中,我说,不时萨特说,“存在及时合理”---存在本身是自证的。没必要质证存在为什么存在。
我在《终结》里有详尽而简约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数学模型,之前的帖子也有转载,不再在此细说了。总之,“价格自变量”的说法有悖于理性人假定。
第四个问题有效需求的问题。一次交换过程,价格、需求量和供应量都是确定的,不存在有效需求的问题。用句白话来说就是有效需求的概念存在于你去市场的路上或则在家里,到了市场就没有有效需求这个概念。所以有效需求多用于营销。
不敢苟同。你这依然是价格先行、只须遵守不需要讨还的前提下的论点。你自己揣着100元,自以为够买10斤牛肉或者一件棉衣,那只是你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到了市场上,还要卖方认可才行。他如果是15元一斤或者150元一件衣,少了不卖,那么你的需求就是无效的了。所以,去市场的路上你的需求的有效性是不确定的。
动静都分不出来,呵呵!
请看有关变量逻辑的帖子再论吧。
第二个问题 供需曲线(模型)假设了一种产品的偏好是相同的(我记得书里是有解释的,不知道是萨谬尔森还是罗伯特)注意,供需模型是不能用于多个产品,而供需求曲线模型不讨论偏好问题。
换句话说,供求曲线所涉及到的交换者都是傻子!没有自己的价值偏好。价值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任何交换当中都存在四个价值判断:甲方对两种交换物的价值判断和乙方对两种交换物的价值判断。
像需求的有效性一样,存在于书中,或则说存在于整个理论体系中,但不存在于此模型中,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研究直觉是只要不影响研究目的,那么其他搞不了的先丢开。
能不能丢开,要看它是不是独立变量,不是想丢就可以丢的。
有很多人说经济学不需要数学(当然是笑话,曲线不是数学么?)也没什么问题,就是这个意思。
经济学离不开数学,但不是滥用数学和谬用数学。
第八点这实际上还是抽象模型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实际偏好随机性,不可度量,那样研究就我从谈起;假设偏好是可度量的,那么只要他不是定解,只是一元变量的函数,那么也让供给需求曲线大大复杂,大于等于二元,那么二元空间是无法表示供给需求曲线模型的。
你的所有论述都建立在对供求曲线的默认肯定之上,而我要求回答:供求曲线当中供与求,究竟是四个供求当中的哪一个?
因此实际办法是在这个模型中把偏好设为定量。也就是只研究对于一种产品偏好相同的一群人(实际是假设无穷)的交换行为。而这并不是否认人的偏好是不同的,而且是变化的事实。
不存在这种人群,与理性人假定不符。
只是从研究问题化复杂为简单着一种思路,来解决问题。任何学科都是这么做的。
这是有没有把价值判断和事实分析混为一谈的问题,不是简化不简化的问题。
事实上效用就是用来分析偏好的工具,通过另外一个处理过程得出偏好,也就是价值。一个模型里没有偏好,但是微观经济学说本身是容纳了偏好,因此作者这种说法是以偏概全(这个论断是行为的借代表示)。
容纳偏好(价值判断)的学说不具有科学意义。你一定知道效用论是把价格和效用放在一起讨论的,还用无差异曲线证明需求曲线必然向下,但是,“价格”是涉及交换双方的,如果论及效用,必然要涉及到两个交换者的四个效用(两种物对两个交换者分别的效用),而不是只和其中一个特定物对一个特定人的效用有关。
请问作者怎么会看《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这种书?
本人就是作者。在领略了西方经济学的荒谬之后写了这本书。
微观经济学经过300多年的精萃(16世纪就有这方面的著作),已经“登峰造极”(就是达到了一个很高层次,但不是造极);60年来哪怕是一定程度的丰富其内容都足以获得诺贝尔奖(很多诺奖获得者都是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否定一个模型足以轰动整个学界,更何况出书乎?
微观经济学不值一提。发展方向错误,“丰富”只是走向更大的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