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3603 9
2007-07-04
食街上来了一群乞丐,店家如何应付?大概分为三种吧,之一,给予施舍;之二,不予理睬,让其自行离开;之三,将之驱散。
三种对策反映出店家不同的人生感悟和心态,但是有一点他们却是一致的,即三种方法都不是“市场行为”。那个施舍于乞丐的店家也不会告诉老板娘说刚才做了一单生意,尽管他知道不会受到老板娘指责甚至还会得到赞许。

  为何不说是“生意”?因为它的确不是“生意”。生意是交换,是两种物的所有权在两个私有者之间的互易。但是,乞丐一无所有,无法构成交换。那些驱赶乞丐的人又将乞丐赶到何处?——政府的粥蓬或者收容所。乞丐的乞食行为也是表达一种需求,而且是必要需求,但是却无法用市场手段加以解决,经济学谓之“无效需求”。之所以“无效”,不是店家的问题,而是乞丐自己的问题。那些置之不理或者驱赶乞丐的店家其实给出了解决这种无效需求的真正方法:政府的责任!
  乞讨和施舍之所以不是市场行为或经济行为,是因为它和乞丐的“无”有关,即同“稀缺”有关,而不是市场所要求的盈余即有效供给有关。这就是说,市场制度一定是建立在盈余之上而非建立在稀缺之上的。现在,“稀缺”来了——乞丐们一无所有,店家却无人用经济方法应对之——经济学的灵魂却没有了(连经济都没了,还有灵魂?)。而店家一看到貌似有钱的买主,都兴奋异常极力往自己的店里招呼——盈余来了,经济的灵魂都振作起来了。可见,西方经济学一方面强调需求的有效性,一方面又把“稀缺”当作经济学的灵魂看待,完全陷入了理论的自相矛盾。
  经济学把需求分为有效和无效,这里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即解决需求的途径被默认为“市场交换”。现实中店主的态度和经济学的这种划分是吻合的,是因为店主本来就是市场角色。然而,我们不能够把基于市场手段的“无效”看作是普遍意义上的“无效”。市场解决不了的东西,还可以通过其它手段有效地加以解决。这就告诉我们解决不同需求的方法不同。也就是说,不要谋求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法(如市场的方法)可以应付不同性质的需求。

  抱怨是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表达,但是,市场从来都不接受抱怨,因为产生抱怨的需求一定是无效需求,即对方“不愿意”或者“没能力”支付供给,即是一种没有支付能力支撑的无效需求。反之,如果既有“支付能力”又“愿意支付”,也就无所谓抱怨了。这就告诉我们,以抱怨形式表达的“需求”,都是“无效的需求”,是不会被市场所接受的。
实际上,在市场上的抱怨本质上都是双向的,是两方的抱怨而非一方的抱怨。当买方抱怨物价太高时,卖方一定在抱怨买方愿意出的价位太低了。股市上“资金不足”的滑稽论调就是股票卖方对买方的无端抱怨。价格作为交换比例,是成交双方自愿达成的,因此,市场上无论价格高低,都是双方所接受的事实,不存在抱怨。一方面说价格高低,一方面参与成交,这是自相矛盾之人,不是理性人的理性表现。自愿成交,只能被解释为“愿意”,既然自觉愿意就不要再谈抱怨。
政府对待抱怨也要看看产生抱怨的原因所在即源于何种需求的不满足,如果是来自没有支付能力的必要需求层面,政府就有义不容辞,而不能以市场化为借口将之推向市场,否则就会由一般个案演变为普遍的民怨。
  政府应该看到,凯恩斯的刺激消费的方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将超越必要需求的精力导向拜物教,让人们在拜物教的折腾当中消耗掉多余的精力,避免了无事生非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它又极大地培养了民众人性中的贪婪。民众本来会基于其供给能力而产生有效的需求,即所谓的萨依定律,消费不需要政府的鼓动。而政府鼓动的需求多是无效需求,久而久之民众会把非必要需求也谋求用非市场手段加以解决,例如越来越多的、超越必要需求的福利要求等等。如果政府放贷于民刺激需求,则直接构成经济泡沫,贷款支撑下的虚假需求掩盖了真实的需求和真是的支付能力。过去政府放贷于民鼓励消费,民众尚存感激之心,而现在,政府这种招数已经不再有好的口碑了,那些拿到贷款的人不仅不领情,还要以“房奴”、“卡奴”的说辞抱怨政府。
  很多人谈论“需求”,但是避谈需求的性质问题。这实际上对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造成了干扰。穷人的需求都是无效的,即缺乏有效供给的支持,否则也就无所谓“穷人”了。而应付这种没有支付能力的无效需求不是市场的责任和能力。比如流浪者救助、贫民子女教育、贫民医疗等等。
  当穷人说“需求”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是市场需求,即他们并未准备有效的供给以换取需求。比如边远山区的居民说他们很需要优秀的教师以教育其子女摆脱愚昧和贫穷,但是他们并没有准备为优秀师资支付相应的代价——因为穷而支付不起。此时政府就应该认识到,解决这类需求不能采用市场手段,如依靠加收学费的方法养教,而应该且只能采取财政拨款养教。
  再例如对自然灾害地区的救援问题,灾民需要救援,但是,受灾后的灾民性命都难保无家可归,怎么可能通过市场手段获得救助?对于市场来说,灾民的需求都是无效需求,但是,通过政府救灾体制来解决,它就不是无效的需求。政府可以组织有效的灾难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难的后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7-4 13:46:00
lz对稀缺的含义理解有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4 13:52:00

楼主说的有一定道理。

同时,市场(有效)需求=人口+购买能力+购买欲望。这是市场营销学里的一个基本公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5 10:42:00

乞讨与施舍不仅是市场行为或经济行为,而且是隐藏着十分深刻道理的经济行为。请问,乞丐为什么不去乞讨空气?因为空气是无价的。如果乞丐只要花很小的代价或者不花什么代价就能获得他所要的财物,他还会去乞讨吗?而老板为什么不愿意施舍?因为老板的财物是老板花钱买来或是花工夫生产的因而是有价的,如果老板的财物像空气一样无价或者说价值很低,施舍也就不成问题。

这位楼主十分看好政府的施舍,凡是有短缺的地方政府都是可以指望的,他以为政府像上帝或天仙一般可以无中生有毫不费力地弄出人们所需要的一切!是这样吗?遗憾的是,政府的东西到目前为止仍然和所有商品一样是有价的,而政府为什么会把这些有价的财物拿来施舍呢?因为这些有价的东西相对于政府来说是很低价或干脆就是无价的,这其中的缘由应该不言自明了吧!因此,归根结底,政府的财物只是虚拟的无价,而实际上是有价的。要让施舍行为变成是合理的行为,其唯的途径是不断地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人们所需要的财物的价值降到很低的程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5 14:18:00
以下是引用ysr在2007-7-5 10:42:00的发言:

请问,乞丐为什么不去乞讨空气?

乞讨,当然是乞讨不属于自己的而属于他人的东西.空气属于每个人,包括乞丐,他向谁乞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5 14:23:00
以下是引用ysr在2007-7-5 10:42:00的发言:

这位楼主十分看好政府的施舍,凡是有短缺的地方政府都是可以指望的,他以为政府像上帝或天仙一般可以无中生有毫不费力地弄出人们所需要的一切!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首先,你的用词不当.对政府而言,是"责任""义务",而不时"施舍".

其次,这个不当说法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