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经论文-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认识 | 
| [ 2007-5-14 9:39:00 | By: uuwen ] | 
|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的最大进步或突破,就是改变了以往社会主义经济是 计划经济的认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但是迄今为止, 我国经济学还没有从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之所以说是盲目崇拜,是因为 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理论,实践中搞得不伦不类,现在却 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孔陆采孙文平叶新生: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认识 把它当作社会主义在坚持,谁改变它谁就是背离社会主义。这就使以下问题无法解释:目前我国 越是坚持所谓社会主义的地方,生产力越是得不到解放,经济越是不发展,人民越是不富裕-而 私有制经济越多、剥削也越多的地方,经济却越繁荣、人民却越富裕。如果我们的经济学解释不 了这一现象,又不能告诉人们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坚持社会主义,又怎能指望用它来指导 我们的实践呢? 有人可能不相信,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怎么会连这么基本的问题都没有 弄清楚呢?我们说,是的。 首先来看公有制。凡是读过(《资本论》的人都知道,马克思要求无产阶级在剥夺剥夺者之后, 应当“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 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他明确指出,这一过程,就是“已经以社会的 生产经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的过程。马克思曾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 实践:“它是想要剥夺剥夺者,它是想把现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剥削劳动的手段的生产资料、土地 和资本完全变成自由的和联合的劳动的工具。从而使个人所有制成为现实。” 由此可见,公有制 在马克思那里的本义是个人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二者是统一的。因为在马克思所设想、被恩格 斯称为按社会主义原则组建的“自由人联合体”即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 展的条件。所以,个人所有制也就成为社会所有制的实现条件。也就是说,只有每一个个人的所 有权得到实现,社会所有制才能实现。按照这种个人和社会统一的所有制,一国范围内的生产资 料、土地和资本,都应当归社会所有,同时保证社会的每一成员都能实现其个人所有权,即运用 这些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并没有这样去做。第一,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弄清楚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 是什么,过去一直把它理解为消费品归个人所有,至今我们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没有个人所有制 的说法,更没有它的地位。没有读过马恩原著的人,不知个人所有制为何物。第二,我们没有对 一切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实行全社会所有。而是搞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土地归乡下人所有。城 里人不能占有和使用-企业的生产资料和资本,名义上全民所有,实际上城里人专有,乡下人不 能占有和使用。如果说。刚开始因受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得已而为之,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 化,城里人到农村去搞农业产业化,乡下人成群结队地到城里打工来了。原有的农村集体所有制 和城市企业的公有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已经具备了实行城乡一体化和社会所 有制的条件,而且有的地方的实践已走到了前面,我们的经济学却还停留在原有的公有制理论 上,不能指明我国农村土地和城市企业公有制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再看按劳分配。经典的按劳分配理论,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因为 每个个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平等的,所以,他们“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 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于是,“生产者的 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 可以说,改革开放前我们的按劳分配就变了形。 第一,从全社会范围看,按劳分配没有完全实现。因为没有实行生产资料全社会所有制,城 里人、乡下人或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不平等的,从而对消费资料的权 利也是不平等的,有人分得多有人分得少。毛泽东当年解释说;“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农民高得 多,而农民的生活费用比城市工人又省得多,’所以不能说工人特别得到国家的优待。现在看来,这种解释是缺乏说服力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并非全是其劳动能力带来的,更主要的是其占 有的生产资料的先进性带来的。在农村也有相似情况.即使占有的土地一样多,也是谁的自然条 件好,谁的收入就高,而并非谁付出的劳动多,谁的劳动能力强,就一定收入高。总之.生产者 的权利并不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这说明过去的分配,并不是完全的按劳分配.实际上早就 有按要素分配的因素了。 第二,从局部或微观领域看,按劳分配并没有真正实现。在过去农村和城市的劳动者联合体 内,我们分别实行过工分制和八级工资制。名义上工分和工资都是以劳动量为依据的,同工同酬、 多劳多得。但实际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和工人的劳动都很难根据各人的实际付出准确量 化,结果变成了“大概式记工”和“模糊级别.年龄和资历起着主要作用。在相同情况下.基 本上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的平均主义代替了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后有 了很大变化,农民的联产计酬较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但已不再是严格意义的集体分配.而是家 庭的自劳自得。城市企业中的工资奖金与效益挂钩.推广计件工资制,也体现了多劳多得。但在 劳动力普遍商品化的条件下.职工的工资奖金更多地体现为劳动力的价格.按劳分配已只剩下空 壳.我们的经济学却还在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经济理论的这种滞后,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在农村,土地承包制3O年不变,现在又取 消了农业税.农民更加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但继续维持这种小农生产方式,城乡一体化发展就 很难实行,二元经济结构就很难消除,“三农”问题也就很难彻底解决。在城市,原有的公有制 模式很难与市场经济接轨,所以党中央提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 式.希望股份制能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然而,股份制是承认产权私有和按要素分配的, 尽管为我们的现行政策所鼓励,但它毕竟不是纯粹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相当多的中小公有制 企业.在股份制改革的名义下.将产权半卖半送地出售给私人,广大职工重新变成了无产者甚至 失业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与进了城的农民工一起.成为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城乡 差距的扩大和贫富分化现象的加剧,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迫切要求我们的经济学能够与时俱进,抛弃空洞的教条,更不能继续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 解,必须拿出符合实际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切实可行、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我们至今还不能说,经济学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可喜的是,有不少学者正朝 着这个方向努力。他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不拘泥于经典作家们原有的设 想或主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传统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重新认识。其中,刘福垣先生在其(《新 发展观宣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我们非常赞同。他坚决反对把现行公有制的存量资产和土地私有 化,主张在宏观范围内实行社会所有,在资本化后贷给或租给一切有经营能力的个人、团体或政 府经营,然后向社会缴纳利息或租金,也可以整体出售变现,劳动力商品化,就业靠市场.保障 靠政府,劳动者与资本经营者一样按要素分配,政府主要通过征税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他认为, 尽管在微观领域实行的是雇佣劳动和按要素分配,存在剥削。但在社会再分配过程中,剩余价值 的主要部分归全社会占有,为全社会服务.其经济形态仍然是社会主义。 我们认为,这样的认识既没有从根本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是对她的创新和发展。从 全社会范围看.财产的社会所有制,保证着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市场实现同生产资料的结合,并有 足够的能力向全民提供社会保障,保证每一个人的平等、自由发展。加上我们现阶段尊重和保护 每个人的一切合法财产、尊重和保护每个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的政策,我们就一 定能为将来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创造现实基础.逐步建成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然而,这样的认识要被全社会所接受,首先需要得到经济学界的认同。如果没有现行经济学 的创新和发展,恐怕是很难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创新和发展,增强其对现实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才能巩固和加强其指导地位 刘国光同志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评价和判断,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总体感觉过于意识形态 化。由于对同一问题观察视角的不同,产生不同乃至对立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本来是十分正 常的,进行意识形态化的界定和判断,并不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的加强。历史 上的意识形态之争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屁股坐不对轻则身败名裂,重则粉身碎骨。正如 有些同志所说,今天的意识形态之争虽可能不似当年之硝烟弥漫,不大会关乎身家性命,但是这 样的讨论方式,会抑制不同观点、不同主张的平等交流与合理竞争,而且往往会把许多符合市场 经济实际、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政策。当成资本主义和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 讨伐,致使国家的政策选择与制定不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我们认为,对西方经济学必须全面、 辩证、正确地加以认识。 首先,西方经济学是一个体系庞大、门类众多、流派繁杂的知识体系,也是-N处于开放之 中不断发展着的学科,它反映了商品经济及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机理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 律。当然在这其中不可避免带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只是把它作 为一种既定前提,在其理论体系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如果从时间脉络的角度来看,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发展过程。而在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又经历了从重商主义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再到新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经 济学的长达400-500年的历史,其间通过“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斯拉法革命”、“供给革 命“新增长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和范式创新,借鉴与汲取来自于其他学科诸如数学、法学、 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思想营养,产生了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货 币主义、供给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产权及新制度学派、伦敦学派、新剑桥学派、 瑞典学派、弗莱堡学派、信息经济学派、行为经济学派、实验经济学派等众多流派,形成了一个 不断开放与发展的逐步完善的科学体系。 黑格尔讲过,真理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西方经济学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努力追 求并使之成为经验或历史的科学以及逻辑实证的科学。 作为一门经验或历史的科学,西方经济学力求使自身的理论与从现实世界所作的经验观察中 所得到的东西相符台。重商主义理论反映并指导了15世纪开始的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现 实,特别是18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引起的拓展疆域谋求世界资源的 要求。它奉行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最终引发了欧洲的三次金融危机。于是,亚当·斯密的《国 富论)》应运而生,主张以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市场的供需,反对国有企业,呼吁市场化。 在其自由市场的理念之下,西方世界市场经济经历了长达150多年的繁荣发展。但是,也出现了 社会分配严重不公的现象,资本家克扣工人工资,雇佣童工,制造污染等行径层出不穷,导致欧 洲各地经济危机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l929到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标志着传统的自 由市场经济理论遇到了新的挑战。在马克思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现实问题和固有矛盾,揭示其必然 灭亡规律之后,西方经济学家们也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竭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凯恩斯主义登 上了历史舞台,主张用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特别是财政赤字政策来干预经济,增加社会的有效需 求,维护社会的充分就业,从而被称为“挽救”了资本主义。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随着经济 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孔陆泉孙文平叶新生: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认识 滞胀的出现,“凯恩斯革命的革命”产生了,其中最有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包括弗里德曼的货币 主义、卢卡斯的理性预期主义等,最终使资本主义摆脱了滞胀的影响。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 里根在以阿特·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的理论指导下,对美国经济进行修正,通过减税和减少不 必要的福利支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并使得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较量中,逐步摆脱弱势, 找回了美国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通过以上一段并不全面的历史概括,不难看出西方经济学的理 论不失为一种经验的或历史的科学体系。虽然其中含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成份,但是就其理论 本身而言,较好地回应和关注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提炼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 律。 作为一门逻辑实证的科学,是指其理论形成是根据假定的前提台乎逻辑地推理出来的。其中 数学是逻辑分析和论证的主要工具,西方经济学因此也成为一种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有效理 论工具。马克思曾经讲过,一门学科只有在熟练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是一门科学。凯恩斯在其 名著((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和方法》中,首次对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进行了划分,弗里德曼在其遭 受批判最多的论文((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中,又明确提出,经济学应努力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经过马歇尔特别是萨缪尔森的发展,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经济学,无论是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 究,数学的运用变得越来越成熟。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乘数理论、IS—LM模型,局步均衡、 一般均衡、纳什均衡、贝叶斯均衡、混合均衡等等。这种以数理分析为主的逻辑实证研究,并不 排斥历史的和规范的研究,马克斯·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就指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致 力于得到逻辑上和事实上正确的结果,但是这并不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与价值判断毫无关联。但同 时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目前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一种过份强调数理范式方法论的倾向,忽视了 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分析,使得其理论越来越脱离真实世界,成为了一些人批判的“黑板经济 学”。西方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经验或历史的科学。社会、历史的复杂性单凭数学模型、逻辑实证 分析是支撑不住的。过于强调逻辑实证的方法论,可能会使得西方经济学偏离经验或历史科学的 传统,从而使其离科学的大门越来越远。这也是目前西方经济学面临的真正挑战。 其次,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前提和理论,也不能全盘否定。刘国光同志认 为,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思想和理念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包括经济人假定,完全竞争假定,完全信息假定,私有制永恒,私有制最有效率,以及反对国家 干预和调控,主张政府最小化等等。我们认为,这样的认识缺乏历史的和具体的分析。 第一,西方经济学并不等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新自由主义流派占据其主流地位也不确 切。前文提到,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庞大的学科,包含各种流派,有自由主义学派和新自由主义 学派,也有国家干涉主义学派和新国家干涉主义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只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 重要的分支。评价一种学派是否为当时主流,其标准可能是众多因素的综合,比如对同时代学者 的影响力,对社会实践的主导程度,在当时引起争议和关注的程度,对未来学术走向影响的程度 等等。由此,不难发现一种流派能否成为主流,并非人们的主观选择,它具有一定的现实客观性。 而且主流与非主流只是一种相对的称呼,并非绝对固定的格局。从经济学说史上看,由于时代背 景的变化、学术思潮的波动以及学者兴趣的转移,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经常存在变动的可能性,一 个时期为主流,可能在另一个时期为非主流,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古典自由主义曾经是西方经济 学的主流,但伴随着凯恩斯革命,国家干涉主义成为主流-科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一度是非主流, 一度时期又成为主流学派。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也经历了一个从主流到非主流又到主 流的过程。因此,主流与非主流是相对的,主流的存在并不排斥非主流。现在新自由主义流派成 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并不意味着其他非主流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反,正是它们之间的争鸣,推 动了西方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 社会科学2oo6年第3期孔陆采孙文平叶新生: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认识 第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并不完全否认政府的作用,也非笼统地主张政府越小越好。新自由 主义经济学具体包含各种流派,如货币主义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产权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 给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等,其中伦敦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是激进的彻底的自由主义学派, 它们否认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作用,主张政府彻底退出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它们在新自由主义 经济学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从亚当·斯密开始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就规定了政府的三项职能:保护 社会、设立司法机关、建立并维护社会公共事业与公共设施。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 此基础上加上了第四项:保护那些被认为不能对自己负责的社会成员。产权学派要求政府在合理 规定产权方面发挥职能,供给学派的减税主张更是政府的作为。弗莱堡学派的社会市场经济没有 政府的参与,根本不可能存在。其实,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只是认为市场经济中的政府是一个有限 和有效的政府,而不在于其规模的大与小,主张市场和政府要各自明确自身的边界,各自在自身 的边界中发挥作用。 第三,西方经济学中各种前提和假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各种假 定被逐步放松,越来越接近于现实的本来面目。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正是遵循了这样的路径。假 定对真实世界作了非现实主义的抽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也是这样做的。其实,在 西方经济学内部,对假定也存在着争论。现在绝大部份经济学家都认为“假定”与“现实之间 的一致性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标准。伴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展开,这些假定被逐步放松,从而形成 新的接近现实的假定,经过这样连续放松假定的过程,使得西方经济学理论逐步逼近真实世界的 本来面目。如经济人或理性人假定。应该说其本身已具有一定的客观真实性。马克思就明确肯定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他们的需要就是他们的本性,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他们的 利益。当然我们又应该看到。真实世界中的人不单单只有“经济人”或“理性人”的一面。于是 经济学家们开始放松“经济人”或“理性人假定.如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假定。 凡勃伦提出“社会一文化人假定,诺斯提出“制度人”假定,行为经济学派提出“半理性人” 假定等等,使假定越来越接近现实,并相应提出了各种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的内 容。再如完全信息假定被放松,提出了“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假定,产生了博弈论和 信息经济学。完全竞争假定被放松,提出“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假定,产生了不完全竞争 和垄断竞争经济学,“同质人”假定被放松为“异质人”假定,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经 济学,交易成本为零的假定被放松,创立了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制度不变”和“时间不 变”的假定被放松,创立了新制度经济学。可以说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不断放弃旧 的非现实主义的假定。从而使其理论向真实世界无穷接近的过程。那种认为西方经济学假定不符 合现实,从而其理论不能反映真实世界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第四,不能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同西方的政策主张或政治家意识形态的宣传混为一谈。 理论是政策的基础,但理论和政策并不是一回事。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讲过,当经济学家努 力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他们想要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不同流派的经济学 家对真实世界如何运行的看法并不一致,决策者通过对这些不同的政策主张进行综合分析取合。 可以制定出他们认为最优的政策来。如所谓私有制永恒的理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说法, 其实在西方世界也已经发生动摇。一些国家随着执政党的轮换,一会儿搞国有化.一会儿搞私有 化,有些国家让劳动者和经营者分享利润,还有的让雇主拿出一部分利润给职工配股。等等。从 现有的西方经济学包括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来看,至今还没有得出私有制效率高于公有制效率 的结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主张全盘私有化,而另外一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斯蒂格 利兹却否定全盘私有化。理论和政策的争论本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是与非、好与坏。最终的 评判标准应该是实践。我们不宜过份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来讨论。当然,西方政治家们希望我们 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孔陆采孙文平叶新生: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认识 全盘西化,要求我们全盘私有化,这是我们必须警惕和抵制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开放、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从来不排斥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 学习和借鉴。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 中国实际问题为对象,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各种流派的优秀成果和 一切有用的东西,以丰富和发展自己,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第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剔除其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 的内容。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 行最有效的配置,以求得人类无限欲望之最大满足为目的的一种社会科学。他们主要以研究人与 物的关系为对象,而不太重视经济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析。从本质上说,它是维护资本主 义制度的经济学,它极力否认资本主义剥削,力图掩盖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否认资本 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向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学习,站在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上,认清 亚当·斯密、李嘉图、西斯蒙第和霍布森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学说的本质属性,坚 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并不因为他们学说中有合理之处,就不加分析批 判地全盘接受。在现阶段,我们更要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经济思想 和理论.来驾驭和指导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将西方经济学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 内容与体现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东西区别清楚。 第二,研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经验,必须与 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予以消化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在对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共识。 客观地分析,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 的,相互之间有许多经济范畴、经济规律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借鉴和吸收的。以辩证的态度研 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无帮助。虽然马克思把一些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称为庸俗经济学家,把一些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叫做空想社会主义者,但他对他 们的理论是既批判又吸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批判,对公平正义的弘扬, 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材料之一。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和危机理论,显然是吸 收了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特 别要重视那些同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化生产有关、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经济生活实际以及发展规律 的范畴、概念和原理。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市场经济的运行总是与特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不同基本经 济制度下的市场运行机制有共同之处,但又有着很大的差异。加之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又有不 同,有些市场机制在资本主义国家非常有效,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见得管用。我国正处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 制,但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决不能将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做法,不加选择地照搬照抄,生 搬硬套。只能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界面有针对性地 加以选择和运用。总之,对待外国经济学的根本原则应该是:以我为主,以符合国情为主。 第三,学习和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必须同加强马克思主叉经济学自身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创 新结合起来。凡是对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西方经济学说史就是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而马克思主 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孔陆柬孙文平叶新生,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拍导地位的认识 义经济学理论体系,过去侧重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被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 取代的规律,后来侧重于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计划经济的运行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完善,以及经济运行的研究,实际上才刚刚开始。正如前面所说,有些 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缺少细致的和量化的分析。因此, 我们应当在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市场经 济理论的某些合理因素和成分,用以分析我国的现实经济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经济理论体系。 在推进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身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过程中,既要防止以西方经济学 的理论替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倾向。同时避免走我国经济学过去偏重于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 规律,而不太重视经济运行的缺陷。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使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真正能够 指导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不仅都是必要的,而且必须统一起来。因此,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吸收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对资源进行合理选择与利用的科学研究,把生产什 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大基本问题与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环节相互关系原 理有机结合。这样的理论构架既包含了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又含有人类经济活动的特殊社 会规定,从而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又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使两者实现有机 统一,赋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的时代内容。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