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猪肉价格一直飙升,终于到了连国家部委都出来表态的程度,商业部的解释是: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一是去年上半年受疫病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养殖户为减轻损失,缩减养殖规模,而6月份后,虽然猪肉价格逐步回升,但养殖户的补栏进度比较缓慢,导致目前生猪存栏水平较低,市场供应少。二是今年以来,玉米等主要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增加。
农业部在表示和商业部大致意见之外,还指出猪肉价格上涨原因是:
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4月,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同比增长15.1%,北京市猪肉消费同比增长10%。
应该说商业部和农业部的分析总的来说是对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停留在表面的经济学分析,和猪肉涨价的实际扣得不紧。
猪肉涨价,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自然是取决于三个方面:猪肉生产、猪肉流通和猪肉消费。决定价格的决定因素应该是供求关系。
那么我们国家这次猪肉价格上涨原因是否真的是供求关系失调,是求大于供呢?特别是像农业部说的“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呢?另外,我们进一步追问,这次猪肉涨价,到底谁得到了实惠呢?促进了谁的经济增长呢?
我觉得这样追问一下,商务部和农业部的解释就远远不够了。因为他们的解释看到了生猪生产的减少,而没有揭示生产减少的本质原因。
生猪生产减少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套一句古诗来说明:“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古人写的养蚕人反而自己穿不上绸缎。那么今天的养猪人,是否真的属于“消费需求增加”的那个行列呢?答案是否。猪农养猪主要的目的是赚钱。但能否赚钱并不取决于他本身。一是生产成本,如果生猪收购价格赶不上饲料价格上涨,那么他养得越多,亏得越大;而是他无法控制生猪出售价格,猪肉出售价格取决于屠夫。屠夫在自然调节外,多半采取人工调节,也就是囤积居奇,垄断市场价格,低进高出。不管肉卖多少钱,生猪收购价格依然下跌。猪农应对这样的唯一办法自然是少养或不养,来减少经济损失。换句话说,猪农养得多是亏得多,养得少反而亏得少。而猪农自身一般是不参与猪肉消费的:这对他们来说再便宜也是奢侈品。
农村经济发展基本上是自然经济,也就是自然调节。猪肉也好,蔬菜也好,短期内农民可以分享涨价带来的实惠,更多的时候是吞下生产大于需求的苦果。所以农民唯一的方法是学乖了,不搞农业了,去打工,当农民工。这就苦了市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我们已经看到多次全国范围的黄色警告:大米涨价、蔬菜涨价、基本消费品涨价……
生产少了,自然是没有利益,生产多了,反而可能亏本。还不排除各种生产中出现的疾病、气候等因素,这些都要由农民自己来承担。政府如果不能成为信息政府、责任政府,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那么这种供求失衡的状况将会更加频繁地发生甚至走向更严重的极端:到时候,有钱人再有钱也买不上国内的肉了,只能仰赖进口的洋货了。
等到哪天蚕农觉醒了,反正自己也穿不上罗绮,他就不养蚕了,那么还会不会“满城尽披罗绮者”的繁荣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