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855 0
2007-07-15
<P  align=center><B ><o:p> </o:p></B></P>
<P  align=center><B ><o:p> </o:p></B></P>
<P  align=center><B ><o:p> </o:p></B></P>
<P  align=center><B >新国民财富论<o:p></o:p></B></P>
<P  align=center><B >—献给祖国的经济学革命思想<o:p></o:p></B></P>
<P ><B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B></P>
<P ><o:p> </o:p></P>
<P ><o:p> </o:p></P>
<P ><o:p> </o:p></P>
<P ><B >作    者</B>:孟建苏<o:p></o:p></P>
<P ><B >作者单位</B>: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地方税务局<o:p></o:p></P>
<P ><B >地    址</B>:福建省南平市人民路1 号<o:p></o:p></P>
<P ><B >邮  编</B>:353000         <o:p></o:p></P>
<P ><B >电子信箱</B>:<a href="mailto:fmgublf2006@163.com" target="_blank" >fmgublf2006@163.com</A><o:p></o:p></P>
<P ><B >手    机</B>:13509503831<o:p></o:p></P>
<P ><o:p> </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align=center><B ><o:p> </o:p></B></P>
<P  align=center>        <B >   <o:p></o:p></B></P>
<P ><B >内容简介:<o:p></o:p></B></P>
<P ><FONT face=宋体>第一、对财富的起源与内涵进行新解读,有利于政治经济学从价值层面的研究上升到财富层面的研究,进而,能实现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对接。</FONT></P>
<P >第二、将财富划分为国民消耗能力与贮存性财富两大部分,并进一步将贮存性财富区分为真实的贮存性财富与虚拟的贮存性财富,从而,能基本解开贫穷之谜,有利于人类最终消灭贫穷。<o:p></o:p></P>
<P >第三、将经济循环体系确定为信用循环体系,从而,帮助人类弄清价值、财富的运动规律,并首次提出信用生财机制。<o:p></o:p></P>
<P >第四、提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产生萧条与滞涨现象的必然性,推导出人类社会实行公有制的必然性。<o:p></o:p></P>
<P ><B >关 键 词</B>:货币、财富、信用、贫穷、人类解放<o:p></o:p></P>
<P ><B >研究倾向</B>:转轨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改革、发展与重建<o:p></o:p></P>
<P ><o:p> </o:p></P>
<P >没有其它学科如同经济学一样学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否定,然而,细究下去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经济学派对财富本质的认识都不尽准确,只有重新认识财富,经济学才能回归到最初的起点,经济学才有望走向统一,才可能真正承担起消除贫困的固有使命。<o:p></o:p></P>
<P ><B >一、货币的起源与财富的本质<o:p></o:p></B></P>
<P ><B >(一)、货币的起源<o:p></o:p></B></P>
<P >货币起源于劳动手段的进步与信用关系的产生。当劳动手段进步且出现了剩余产品后,人们就开始交换劳动产品,最初是产品实物与实物的交换,但是,当饥饿的人没有能满足对方需求的产品与之交换食品时,某一双方认可的物品就成为了双方交换行为的契约物,于是一方得到了食品,另一方得到了信用承诺,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而不能书立借据,这一信用关系只能由某种随意指定的契约物来确立,但是,当这种信用交换方式普遍化且契约物逐步统一为一种物品时,真正意义的货币就诞生了,因此,货币起源于剩余产品的信用交换,是一种具有公信力的契约物。<o:p></o:p></P>
<P ><B >(二)、财富的起源与本质<o:p></o:p></B></P>
<P ><B >1</B><B >、财富的起源<o:p></o:p></B></P>
<P >在最初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换得物资的一方取得了生存或其它消费机会,而换得货币的一方拥有了别人的承诺和对未来的预期,这说明货币本身代表着对剩余产品的信用方式贮存,它的可贮存性来至于通过信用方式消费当前剩余产品的一方未来的生产能力。于是财富就产生了,拥有货币的一方能占有别人未来的劳动产品,他们就富有了。因此,可以认为财富是对未来社会产品的货币化占有,同样的,可以推论,财富起源于货币信用关系的建立。<o:p></o:p></P>
<P >具体的说就是,在没有信用交换形式的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猎手在猎取到足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生存与交换(以物易物)需要的猎物后,就不必再猎杀更多的猎物,无意中多捕获的猎物也只能废弃,再如,农民生产的谷物用晒干等方式能保值二到三年,三年后过剩粮食产品价值也会消失,而在有了信用交换形式后,猎人可以尽可能多的获取猎物,农民可以尽可能多的种植粮食,其自身不用的部分可以通过信用交换形式换回货币或其它信用物,以将产品价值贮藏在他人手中,因此,财富就是过剩产品的价值贮存形式,而过剩产品的价值是通过信用方式贮存于他人手中。从这一意义讲,财富的表象主要就是货币,且具有信用性与贮存性两个核心特征。<o:p></o:p></P>
<P ><B >2</B><B >、财富的本质<o:p></o:p></B></P>
<P >对未来社会剩余产品的货币化占有是财富的现实表象,其实最初财富的实现过程是货币信用方式帮助人类扩大和延伸物资消耗的过程,货币价值的实现是以更多的物资或其它劳动产品被人类消耗为前提,可以说,财富实现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更多的劳动产品被人类消耗,另一方面,是更多的信用承诺以货币或其它形式被人类收藏,从而构成了可看见的可以被占有的财富产生。因此,也可以说,财富的存在就是人类消耗更多物资能力的存在,财富的增长就是人类物资消耗能力的增长,财富的贮存是人类物资消耗能力的贮存,至此,可以推论:财富的本质就是人类物资消耗能力的信用化增长。当有人积累了货币时候,必然意味着他的剩余产品被其他人所消耗,从总量上看,财富形成过程产生了扩大人类物资消耗的作用。<o:p></o:p></P>
<P >相应的,人们追求财富增长的最终目标,就是对人类产品消耗能力增长的追求,如果没有人类物资消耗能力的增长,那么,就算货币或其它可贮存性财物所有增长,也不会使社会财富总量有实质增长。<o:p></o:p></P>
<P ><B >(三)、国民财富新概念<o:p></o:p></B></P>
<P >从表面看,财富是对未来社会产品的占有机会,财富收藏形式可是多种多样,如纸币、黄金、珠宝、名画等。这一观点没有把握住财富的实质,即国民消耗能力,因为,只有国民消耗能力才能最终决定黄金、珠宝的交换价值,所谓物以稀为贵,就是将货币的价值量视为变量。国民消耗能力指一定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分配制度下人类物资消耗能力的上限,通常它还受生产力水平、资源供给、个人幸福感制约和分配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水平)越高,物资消耗能力就越强。从统计的角度看,生产力水平、生产总量的增长都必须伴随国民消耗总量的同步增长,否则,生产的目的性就会失去,经济体系就会出现混乱。所以,过去的财富观只代表了财富的可收藏性与可占有性,其价值总量只包括能被人类收藏或占有的一小部分价值。<o:p></o:p></P>
<P >其实,财富的实质是国民的消耗能力,而消耗能力这一部分是不能收藏的,因此,国民财富总量的范围必须扩大,必须包括人类的全部消耗能力,必须将财富划分为可贮存财富(或称狭义财富)和国民财富(或称广义财富),其中,可贮存的财富指已被各方收藏、占有的价值总和,而国民财富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消耗总量与可贮存财富总价值之和。<o:p></o:p></P>
<P >从统计的角度看,国民财富总量应该包括一年内的国民消耗总量、当年新形成的贮存性财富、以前历年积累下来的贮存性财富总量三部分。<o:p></o:p></P>
<P >至此,新的国民财富概念就诞生了,即国民财富是指由国民消耗能力构成的社会价值体系,其价值总量是国民消耗能力总量与可国民占有财富的价值总量之和,其中,国民消耗能力决定国民财富总量的多与少。<o:p></o:p></P>
<P ><B >(四)、国民财富的划分与人类贫穷的生产原因<o:p></o:p></B></P>
<P ><B >1</B><B >、财富的划分<o:p></o:p></B></P>
<P >国民财富总体上必须划分为国民消耗能力与贮存性财富两部分。国民消耗能力的统计在静态看,可以是一年内国民实际的消耗总量,从动态看,是上年国民消耗总量加本年经济总量增长中扣除合理利润率的部分。而贮存性财富还可以再划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在满足正常消耗后,仍剩余下的这一部分产品的价值,通过信用化贮存方式而形成的财富,这一部分财富与实际消耗的部分都是真实财富;其次,是压缩正常消耗后,对通过节约才产生的“剩余产品”价值所转化的财富,这一财富是假性财富。比如,某农户年产粮食6000斤,用于一家正常的食用消耗为3000斤,这时,最初余下的3000粮食在扣除产生总成本后,通过出售获得的货币收入就是真实的财富,如果该农户再压缩自家的粮食消耗,一年仅消用2000斤粮食,这样,他就能多取得1000斤粮食用于销售。我们假设市场粮食售价为每斤1元钱,假设6000斤粮食的生产成本为1500元,则农民在出售前3000斤余粮食而取得的1500元收益和自家消耗的3000斤粮食部分为真实财富,之后,通过压缩正常消耗而取得的1000元收益为虚假财富。<o:p></o:p></P>
<P >虚假财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来至生产节约的虚假财富与来至生活节约的虚假财富,而来至生活节约的虚假财富又可划分为自愿生活节约与非自愿生活节约,所谓非自愿生活节约就是指生产组织者在国民收入初步分配环节,通过压低工资手段让劳动者被动的进行生活节约的节约方式,这一节约方式就是剥削。通常生产环节节约形成的财富,会转化成资本后再用于扩大再生产,于是能转化成真实财富,自愿节约部分会通过转换消费方式而消除财富的虚假性。只有源于生产环节的被动节约才完全是“负财富”,是不能转化为真实财富的部分。所谓“负财富”是指财富积累不是服务于扩大人类的消耗能力,反而全压缩人类的消耗能力,于是的产生活动与生产目的正好呈反向,所以是负财富。负财富的产生就是剥削的结果,而剥削就是贫穷的主要根源。<o:p></o:p></P>
<P >至此,可以说财富的成份很复杂,有真实财富,有虚假财富,虚假财富中还有完全不能转化为真实财富的“负财富”。但是,从货币使用的角度看,无论什么路径形成的货币财富都一样具有支付功能,从货币角度看不出真假财富的区别,但正是真假财富的存在和交互作用,才使经济活动波荡起伏。所以,人类要制服“经济”这匹野马,就一定要认清财富的实质与成份。<o:p></o:p></P>
<P ><B >2</B><B >、人类贫穷的产生原因<o:p></o:p></B></P>
<P >在以往的经济学中,人们仅仅讨论价值,而没有讨论财富,更没有认识到通过压缩消耗而创造的财富是虚假财富(包括负财富),同时,学者们将人类创造价值,并利用信用手段贮存价值的活动称为经济活动,所谓“经济”就是节约的意思,经济学就是节约的学问,于是,在分不清真实财富与虚假财富的情况下,经济学引导人类一味的追求节约生财,当制度认可人类剥削时,财富的福利性是递减的,于是最终导致了人类贫穷的产生。例如,如果一个劳动力一月正常消耗口粮为30斤,肉食品10斤,以6斤粮转化1斤肉计算,则一月正常总共消费粮食90斤,以100人计算,一月消费粮食总量为9000斤,一年消费总量为108000斤,如果以一亩田出产500斤粮食计算,则100人耕作216亩田就能维持基本生活,耕作的田地更多就会有富余产品转化为财富,以用于延伸消费,但是,假如在100人中产生了个地主,并将216亩田全部占为己有,于是,他规定劳动者每月只要供给30斤口粮就可以了,肉食免除,这时100人的年粮食消耗量从108000斤下降为36720斤,在加上地主自身的消耗后,地主一年能实现71280的余粮积累,并可以通过市场转化为个人货币,但是,当全社会都私有化,粮食产品及其它所有产品的消耗总量都呈递减趋势时,余粮或其它“富余”产品的出售空间就越来越小,这时,地主为将他的财富积累梦想继续下去,就会进一步压缩劳动者的供给标准或雇用劳动者的数量,于是贫穷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o:p></o:p></P>
<P >可见,虚假性财富的生成会产生收缩国民消耗能力的作用,会使社会总有效需求呈递减趋势,当全社会所有的人都统一下降10%的消费量时,人们手中的货币在经过暂时的增加后,必会大幅贬值,所以,每压缩一元的正常消费,就可能意味着真实财富减少一元,而社会总需求减少的后果还是要由劳动者来负担,于是,负财富产生了一种负向的福利作用,才使社会走向贫穷。其实,负财富也就是二战之前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根源。那么,资本主义生产为什么会过度压缩消费呢?这是过度竞争的结果。所以,必须重新鉴定财富,只有将消耗能力视为财富的主要部分,人类才会有意识的减少对虚假财富的追求,从而,最终消灭贫穷。<o:p></o:p></P>
<P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货币代表了一种信用关系,财富是对剩余产品价值的信用化贮存(贮值于他人),而财富分真假,剥削使贫穷产生。其实,马克思与凯恩思对这一经济活动的基本现象与内在逻辑关系是最先进行反省的,首先,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剥削,才会解放人类生产力,且他受时代的影响,仅从单一产品中去发现价值中的剩余部分,其实,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财富是价值集合形成的,剩余价值的集合就是剩余产品价值;其次,凯恩思感觉到负财富和公共信用关系的存在,并认识到负财富大量存在的后果是失业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而公共信用手段(即货币政策)的利用能减轻负财富的至贫作用,因此,凯恩思把“经济体系”当做一个黑箱,选用特定的刺激手段,去谋求预期的结果,并在抑制萧条方面取得了全面成功。其实,在没有认清财富具有真假性,且经济波动的根源就是信用关系的不平衡之前,西方经济学的成就都只是刺激经济体系这一黑箱的手段。<o:p></o:p></P>
<P ><B >二、国民财富增长原理与运用<o:p></o:p></B></P>
<P ><B >一、观宏意义上的国民财富增长的原理<o:p></o:p></B></P>
<P >国民财富增长源自生产环节的节约又超越节约,因为,在私有化生产的环境下,竞争使技术不断进步,技术进步使生产活动更为节约,而旧产业部类实现的节约,对社会原有的消耗能力具有压缩作用,原来十元成本的商品只用五元成本就能生产出来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量是下降的,这时,贮存性财富会有所增长,而国民财富总量会因社会消耗能力的下降反而减少。但是,当生产节约后形成的贮存性财富能变成对新产品的需求或生产消耗能力时,国民财富总值就不一定会下降,如果简单化的分析就是,当人们将旧产业节约下来的五元钱都用于生产或消费新产品时,新产品生产中增加的消耗量能填补旧产业节省下来的消耗量,而当旧产业的节约不是以降低工资为前提时,新产业增加的就业量或工资总额最终促进了社会消耗能力的总量增长。<o:p></o:p></P>
<P >因此,国民财富增长的过程,就是人类新需求不断得以满足,新产品不断为人们消耗的过程,也就是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节约使人类的需求不断得以延伸,使新的产业不断出现,可见,国民财富增长的实质,就是在新工业品不断被创造和被消耗中,实现人类消耗能力的不断增长。相应的,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原理就是:首先通过充分竞争实现和不断扩大生产环节的节约,以创造和积累更多的贮存性财富,之后,用积累贮存性财富创造出来的支付能力(资本),进行以满足人类消费需求延伸为目的的扩大再生产,从而,完成贮存性财富向国民财富的转化并最终实现国民财富的总量增长。比如,假设某火力发电站,原每仟度电的煤耗为2吨,通过技术改造后,每仟度电的煤耗降为1吨,这里,对煤需求的下降会导致国民财富总量的下降,但当余下的1吨煤用于给城市应燃气时,新产业增加的就业或消费就加大了国民消耗总量。<o:p></o:p></P>
<P >应该指出的是,贮存性财富的增长是以降低国民消耗总量为前提的,而国民财富的增长是以增加国民消耗总量为前提的,两种形式的财富有质的区别,但贮存性财富的增长创造了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支付能力(即积累了资本),它本身虽不具有福利性,但可通过延伸人类需求的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化为具有了福利性的国民财富。<o:p></o:p></P>
<P ><B>(二)、微观意义上的财富增长原理<o:p></o:p></B></P>
<P >人类需求的自我延伸性是财富增长的原动力,当没有电脑的人想要拥有电脑,他就要力争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正常情况下,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享有更高一级的消费水平,从电脑生产者方面看,只有人人都想拥有电脑才会有更大的财富积累空间,因此,个体需求增长的前提是生产、经营有效性的递增,或者说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是一种先利人后利己的关系,可以说,只要人类想延伸自己的需求,就会增加社会的福利总量。<o:p></o:p></P>
<P >自然生存形态的动物只要满足食物需求就可以了,而人类吃饱了还想吃好,穿暖了还想穿好,居住面积也求越大越好,人类从远古时代追求吃饱到今天用上了洗发水,需求的延伸永无止境,但是这种需求的延伸性是在货币与财富出现后才有全面的成长空间。因为,最初成功的猎手总是丢弃皮毛这类的剩余产品,当皮毛能变成货币财富后,猎手就拥有了选择消费品的资格,于是需求得以延伸。以物易物是低层次的商品交换,仍然以满足基本生存要求为目的,只有劳动者拥有了财富之后,才会选择满足高于生存层面的消费需求。<o:p></o:p></P>
<P >劳动者要提升自己的消费水平,就必须先提升自己劳动的有效性,劳动的有效性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其次,是产品的适销性,总体上说,只有劳动者个体能力的提升,才有更多过剩产品的产生,只有更多的过剩产品交换成货币,个人才有更大的消费空间,因此,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个人消费增长的前提,只有每一个体增长都全力追求生产能力与消费水平的共同提升,才会有财富总量不断增长。<o:p></o:p></P>
<P ><B>(三)、国民财富增长原理的运用<o:p></o:p></B></P>
<P >根据国民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可以推论,在私有化生产实现了充分竞争,并促使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国民财富增长的关键是:促使技术进步带来的贮存性财富的增加量,能转化成全社会对新工业品的需求和消费能力。因此,国民财富的增长并不只是仅仅依靠私有生产下的充分竞争和技术进步,更主要是依靠好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与社会消费信用辅助制度,这也是现代西方国家普遍干预经济的现实基础。<o:p></o:p></P>
<P >在认清国民财富增长原理后,可以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点,在于确保国民消耗能力与贮存性财富的同步增长;经济管理的关键点,在于国民消耗能力增长与贮存性财富增长的同时追求。因此,目前在私有化生产确保了贮存性财富的增长高速后,国家的经济管理责任就是确保国民消耗能力的快速增长,只有这样,一国的国民财富总量才会保持持续增长。<o:p></o:p></P>
<P >根据贮存性财富产生于生产、生活中的节约,但最终价值来源于社会总消耗量的规律,当一国就业不充分,制约了社会消耗能力增长时,国家可以超越一般经济管理思路,实现社会消耗能力的非常规增长,例如在确定我国建筑产业有国际竞争力,且房地产业能为国家产生15%的税收收益之后,国家可以先向银行贷款,按15%的比例补助给农民工购买小套型福利住房,当开发商与农民工的购房交易结束且国家如期收到了税收后,再将本金和利息同时归还给银行,这样就能实现社会消耗能力的拉动式增长。由于这一过程实现了贮存性财富与社会消耗能力的同步增长,因此,不会引发比价关系的破坏,当然,这一措施在建材产业开工不足时运用最为合适。<o:p></o:p></P>
<P >总之,新国民财富观的建立,必将促使一系列新的经济管理与思维方法产生,也将促使经济行为的评判体系与标准更新。<o:p></o:p></P>
<P ><B >三、信用与人类财富增长的关系<o:p></o:p></B></P>
<P ><B >(一)、</B><B >信用生财机制存在的客观性<o:p></o:p></B></P>
<P >目前理论界认可的经济机制,主要有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市场机制解决了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而竞争机制促进了技术进步与节约,但经济活动的信用生财机制并没有被理论界正式提出和讨论。<o:p></o:p></P>
<P >信用生财机制指经济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信用手段扩大产品消耗量,反之,人们可以通过信用手段贮存剩余产品的价值,从而,最终实现社会消耗总量与供给总量不断增长的内在规律性。在现实生活中,按揭贷款购房方式,就是信用机制促进人类消耗与供给增长,并最终实现财富总量增长的实例。在这一过程中,期初,建材商与建筑商有过剩的生产能力,而购房者的消费能力有限,在通过信用的方式来协调主一矛盾,其结果是人类住房需求得以延伸,人类财富总量也相应增长。<o:p></o:p></P>
<P >信用手段早已被人们普遍运用,而信用是财富的源泉并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因此,信用生财机制有被人们实际运用过,但没有人总结过且客观存在。<o:p></o:p></P>
<P >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情况看,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就是违背了信用生财机制,因为,在货币出现、随意契约物交换方式消失的今天,拥有抵押物是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前提,而农村最大的抵押物是什么?就是农田,但在农村土地产权不明,并禁止农田交易的今天,中国农村就自然失去了一个巨大的担保抵押资源,于是农村信用活动基本失去活力,那么,农村消费市场能启动吗?中国的内需能不足吗?<B ><o:p></o:p></B></P>
<P ><B >(二)信用构筑了人类经济活动体系<o:p></o:p></B></P>
<P >如前文所述,财富来源于对过剩劳动产品价值的信用化贮存,而货币就是一种具有公信力的信用契约物,是过剩劳动产品价值贮存的核心载体。<o:p></o:p></P>
<P >在以往,人们认为货币是为满足交换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支付手段,是一种商品交换的介质,或认为其本身没有价值,或认为其也是商品的一种,这两观点都有不完整之处,笔者认为,货币是为满足贮存过剩产品价值而产生的,货币有价值,其价值来源于社会的公信力,只要公共信用关系存在,贮存劳动产品与贮存货币一样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货币是契约物其本身不是商品,但币种之间也有交换关系存在。<o:p></o:p></P>
<P >相应可以认为:货币存在就意味着一种信用体系的存在,也只有信用体系的存在,才会有财富的存在,因此,货币产生使经济活动出现了分化,分为以满足自身物质消耗需要为目的的生产活动(自给自足式生产),以及满足他人消费需要为目的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商品化生产),前一种生产活动不能完全解放生产力,讲究够耗用就可以了,而后一种生产方式能尽可能的解放生产力,其生产活动的目的表面看是追求货币财富,其实质是为追求物质消耗的扩大化,同时,随着贸易与科技的发展,后一种生产活动基本取代了前一种生产活动,人们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从表面看就是对货币财富的追求,因此,货币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的每一过程,并发挥着联结经济活动的作用。鉴于此,我们又可以进一步推论说:经济体系就是一种信用活动体系,经济循环就是价值创造与消耗的信用方式循环,价值在劳动中产生,在消费中耗去,但代表信用关系的货币则永远存在下去。反之,也可以推论:信用使人类经济活动成为体系。<o:p></o:p></P>
<P ><B >(三)、信用构筑了人类福利平台<o:p></o:p></B></P>
<P >生产与消费的信用循环方式,可产生解放生产力和扩大社会福利的作用。在没有货币与财富的年代,能耕种五亩地的农民,如果耕种两亩就够一家人食用后,他就不再去耕种剩下的三亩,当富余出来的劳动产品能进行物物交换后,他会再多耕作一些田地以换取生活必须品,当信用交换方式使产品价值能信用化的贮存后,他就会去耕种全部的五亩地,以积累财富并最终实现延伸自我需要的目的。因此,可以说,以货币、财富为代表的财富信用体系,实质上就是一个福利平台,当一个人想延伸自己的需求时,就必须先提高自己的劳动投入或劳动生产率,只有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并被别人购买和消费,他才能积累更多的财富,这时,想延伸需求的努力是利人的,而当他积累足够的财富,开始实施自己的消费计划时,他的消费行为又有利于别人积累财富,于是,社会消耗总量就出现了双倍的增长,因此,可以说信用经济体系就是一个福利平台。<o:p></o:p></P>
<P ><B >(四)、信用活动在历史上深刻影响人类的财富增长速度<o:p></o:p></B></P>
<P ><B >1</B><B >、随意契约物交换阶段<o:p></o:p></B></P>
<P >契约式交换方式的产生,是财富产生的前提,财富存在说明社会剩余产品的利用率实现了最大化,而且,通过信用取得当前剩余产品的一方必须加大自己的生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兑现他们的诺言,因而,信用交换促进了生产发展,而生产发展促进了财富增长,再之后,才有社会的分化,才有人通过暴力或控制资源方式参与财富的分配,于是出现了阶级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货币正式出现之前的这一时段里,人类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财富总量有一定规模的增长。<o:p></o:p></P>
<P ><B >2</B><B >、商品的货币交换阶段<o:p></o:p></B></P>
<P >当货币出现后,信用方式趋向统一,人们基本不再接受随意指定的契约物,使信用交换规模越变越小,于是,财富的信用生成机制受到了长时间的制约,这时,人类财富总量长时间的不增长,直到西方国家发展了国际贸易后,才实现财富总量的又一次大增长,因为,国际贸易将两国的剩余产品通过交换而实现充分利用,于是两国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实现财富的增长(以公平交易为前提)。国际贸易生财的现象仍在证明财富起源于信用交换,实现于剩余产品的被消耗。<o:p></o:p></P>
<P ><B >3</B><B >、金融资本出现阶段<o:p></o:p></B></P>
<P >金融资本的产生出现了新的信用方式,即担保贷款方式。这一方式又一次加大了社会剩余产品的信用式消耗的规模,因此,财富又一次出现了大增长。但是,通过担保方式实现的剩余产品消耗,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于是再多的剩余产品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在初期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消化不断增加的剩余产品的机制,进而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财富总量又收缩回原来的规模。<o:p></o:p></P>
<P ><B >4</B><B >、国家信用阶段<o:p></o:p></B></P>
<P >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可以理解为一种国家信用制度,即由国家承诺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国家通过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逐步扩大人民消耗剩余产品的能力,同时,国家也限制生产规模的过度扩张,于是,实现了总消耗能力与财富总量的相对平衡增长,才有了真正的经济起飞。<o:p></o:p></P>
<P ><B >四、信用生财机制与经济平衡的关系<o:p></o:p></B></P>
<P >现代银行制度下信用活动是失衡的,这一失衡现象也深刻影响经济平衡。<o:p></o:p></P>
<P >信用失衡现象指在现代银行制度下,由于拥有的贷款抵押物数量不同,使经营者比普通消费者更易获得银行贷款,从而造成投资贷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消费贷款增长速度的现象。<o:p></o:p></P>
<P >因此,在不考虑资源制约因素的前提下,通常信用失衡会造成供给增长速度快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o:p></o:p></P>
<P >通常资源因素、技术因素(节约因素)、信贷因素共同在影响着市场的供需平衡,出现了生产能力增长的有效性受到前面的资源供给增长速度与后面的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的双重制约,这一现象在说明三大经济机制,即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信用机制在共同影响着经济平衡的同时,也说明了,技术进步在促使贮存性财富(这时指资本部分)高速增长,并拉动投资和生产能力的高速增长后,供给增长受到资源因素的制约,消费需求增长受到银行信贷制度的制约,因此,并不是贮存性财富(狭义财富)积累越多,投资增长越快,国民经济就发展越快,国民财富(广义财富)就一定增加越多。<o:p></o:p></P>
<P >在西方国家实际经济管理实践中,他们一方面通过高税收、高福利政策方式,将经营者手中的投资资金变为大众的消费资金,还通过财政的赤字预算,拉动消费资金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在没有弄清信用机制,以及信用失衡现象的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施行了通过国家控制准备金率、利率、帖现率,来调控投资资金总量增长速度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体系,因此,西方宏观经济学在管理方法方面的成就十分令人赞叹。<o:p></o:p></P>
<P >可见,在不考虑资源因素的情况下,优先解决信用失衡问题有利于放宽对投资增长的限制,从而,有利于提高贮存性财富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贮存性财富向国民财富的转化率。<o:p></o:p></P>
<P >总之,经济学在认识财富的本质与信用生财机制方面;在认识信用体系及由货币、财富、市场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福利平台方面;在认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方面,仍还留下了许多空白,只有尽快发现并研究出它们内在的规律性,只有将经济活动的目标回归到人类消耗能力的增长方面,经济学才有望更加成熟,才有望真正担负起消除贫穷的历史使命。虽然,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在方法论上兼顾了节约与社会消耗能力的同步增长,并构建了有利于贮存性财富向国民财富转化的体制,实现了人类财富总量真正意义上的大增长。但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仅在方法论方面实现了成功,而在认识论方面仍停留在对贮存性财富的片面追求上,因此,依靠西方经济学解释不了西方国家出现的滞涨现象,也解决不了中国的内需不足问题,更消除不了世界的贫穷,所以,经济学仍然期待创新,而创新就要从对财富的重新认识开始。<o:p></o:p></P>
<P ><B >本文无引用他人句子<o:p></o:p></B></P>
<P ><B >参考资料</B>:<o:p></o:p></P>
<P >1、              亚当•斯密、《国富论》<o:p></o:p></P>
<P >2、              蒋伏心、《“亚当•斯密时代”:反对者理论的现实思考》、《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o:p></o:p></P>
<P >3、              梁小民、姚开建主编《西方经济学必读手册》<o:p></o:p></P>
<P >4、              邓春玲编著、《经济学说史》                 <o:p></o:p></P>
<P >二00六年十二月 <o:p></o: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