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金风在2008-4-1 20:58:00的发言: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实际上是存在极大问题的,如哈耶克所批判的,不是出于对科学精神的遵从,而是对于科学形式的拙劣模仿使得经济学在理解社会方面起着越来越严重的阻碍作用。作为对新古典范式的延伸,新制度可能也存在着这种静态化、机械化的牛顿式世界观的烙印。但是在主流经济学界混饭,这种套路可能就需要走下去。
赞同。那些并不精致的模型背后,可能只有混饭了。
如严复所谓“中国夸博学,西洋尊新知”,在自然科学领域,严密的形式逻辑体系可能会保证知识一代一代地积累下来,发源于古希腊的西学有其独特的长处。而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大量的文献只是在不断修改假设条件,空对空的议论,十分类似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其思想是十分贫乏的。我也认为在一个人的学术思想未形成之前,阅读大量的主流经济学文献就是在禁锢思想,很容易落于窠臼。
一点异议。在新的理论尚未建立之前,对经院经济学还是应该进行文献阅读的——毕竟,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些内容,怎样认识他们的局限以及脱于窠臼呢。至少,从中吸取教训是必要的。
前面有位说,这样的经济学有点做作业的味道。事实上,这种认为是有道理的。看看我国一些研究,即便考察一下《经济研究》中的很多文献,会发现那些研究其实就是用既有的套路在解决问题——与中小学生做作业没有什么两样。或许,这该归于运用理论吧。
我们的经济学人其实也具有创造性的,能够把这种运用理论归属于创新的范围,就是明证。现在又扯到混饭的问题了:这样运用理论是为了什么呢?解决问题,或者指导实践?
经济学中,似乎目前为止,真正有用的东西更像来自于经验总结,而且对这些总结运用成功与否,更像是取决于运用者的艺术水平,而不是建模水平和计算能力。一些人们将建模计算的局限归咎于信息的不完全,这种牛顿式的还原世界观,可能真的是对科学主义迷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