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008-3-11 22:40:00

靠谱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5 23:11:00
搞不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 20:50:00
以下是引用聂辉华在2007-7-20 15:44:00的发言:

最后一次回答你的无聊问题。

根据你的逻辑,除了少数像科斯这样的天才,都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财,对吧?

显然,你根本不懂什么叫科学,连基本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都不懂。贝多芬是一个盲人,难道你会为了成为音乐家而刺瞎自己的双眼?!

贝多芬不是盲人吧?贝多芬是聋人吧。呵呵。不过看了诸位的争论,我倒想起来史学界陈寅恪和郭沫若,一个盲人和一个聋人的争论,所谓“壬水庚金龙虎斗,郭聋陈瞽马牛风”,学问路径不一样,诸位的争论也是各说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 20:58: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7-20 16:56:00的发言:

  有道理,顶

    我也没有主张不看文献,只是我更加强调要有创新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不一定通过阅读文献来得到,因为我认为真正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于系统科学与哲学思维。

    文献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许多人,包括聂博士在强调文献重要性的同时,并没有指出创新能力的关键其实是哲学思维与系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许多人在看了聂博士的贴子以后,很可能误解读文献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据我了解,中国有很多学者,特别是人大的老师,文献功夫绝对一流,值得羡慕与佩服,但是其创新能力反而并不一流,并不令人羡慕。

    我觉得他们的问题不是由于文献读得太多,文献读得多,这本身没有错,而且我相当支持,因为只要你有时间,随便你怎么读都可以。但是,我必须得强调或者说补充的是,哲学思维与系统科学思维的培养才是更为重要的。否则就只可能在文献堆里打圈子,而缺乏真正思考的深度,也很难发现(传统)经济学的理论难题。

    举一个例子吧,目前制度经济学对于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就非常混乱。实际上,帕累托最优存在着不同的系统层次,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很乐意与你讨论。

    也许我以前发言有点激动,因为我确实对于中国目前人才培养方式感到太遗憾了,为什么我们出不了大师,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系统科学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

     而且我们这是一个中文论坛,我们一直都在用中文,何必非要弄几句英文来呢。

     即使我写不出来,至少我还是认识吧。何况我又不是写不出来。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实际上是存在极大问题的,如哈耶克所批判的,不是出于对科学精神的遵从,而是对于科学形式的拙劣模仿使得经济学在理解社会方面起着越来越严重的阻碍作用。作为对新古典范式的延伸,新制度可能也存在着这种静态化、机械化的牛顿式世界观的烙印。但是在主流经济学界混饭,这种套路可能就需要走下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 21:15:00
以下是引用聂辉华在2007-7-19 11:14:00的发言:

It seems that you are a so-called popular scientiest in economics.

看来你就是所谓的“民科”了。我没有见过不读文献能够有所创新的。别忘了,你不是科斯,不是天才,科学的训练方式是技术进步的最主要途径。你应该看看林毅夫在《中国的奇迹》中的导论。

       如严复所谓“中国夸博学,西洋尊新知”,在自然科学领域,严密的形式逻辑体系可能会保证知识一代一代地积累下来,发源于古希腊的西学有其独特的长处。而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大量的文献只是在不断修改假设条件,空对空的议论,十分类似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其思想是十分贫乏的。我也认为在一个人的学术思想未形成之前,阅读大量的主流经济学文献就是在禁锢思想,很容易落于窠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 21:17: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7-22 18:25:00的发言:

     培养常规科学下的解题高手与培养真正有思想的人是不一样的。

赞同。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历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 21:23: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7-20 15:08:00的发言:

    实践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我们都知道,康德严格讲来是不符合上面所列的实践之条件的。

    做学问各有不同道路,文献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反对精英主义的科学,不要忘记了,许多天才发明是没有什么文献基础的。不要以为懂点E文,就好象高人一等。这种通过建立权威主义的话语系统来辩论的方式最多只是精英主义方式的表现之一,谈不上任何科学之处。

    

   在我印象里,康德实际上是非常强调实践的。其三大名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就是为了弄清楚人类心灵三种能力的先天原则,即认识真理的能力、实现欲望的能力和感觉快乐不快乐的能力,并且将实现欲望的能力列为第一位。在我看来,实践就和人类实现欲望的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5 12:39: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5 22:09:00

这样培养出来的是匠,不是师。

这样培养出来的是匠,不是师。

经济学,包括制度经济学,是一个模型方案的创建和发展,现实中人人都在实践着,只要留心,借助数学工具和计算机工具,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能一个个创建出来的,大师也就伴随地成长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2 12:02:00

求助

谁有Geoffey M.Hodgson写的关于制度经济学的电子版原文啊,急需,请大家帮帮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6 20:53:00

支持你!

最讨厌教条的讲话方式了。看是深奥其实缺乏思想,使真正的浅薄。 食人牙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30 16:36:00
赞同,立足国计民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6 17:13:00
以下是引用金风在2008-4-1 20:58:00的发言: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实际上是存在极大问题的,如哈耶克所批判的,不是出于对科学精神的遵从,而是对于科学形式的拙劣模仿使得经济学在理解社会方面起着越来越严重的阻碍作用。作为对新古典范式的延伸,新制度可能也存在着这种静态化、机械化的牛顿式世界观的烙印。但是在主流经济学界混饭,这种套路可能就需要走下去。

赞同。那些并不精致的模型背后,可能只有混饭了。

如严复所谓“中国夸博学,西洋尊新知”,在自然科学领域,严密的形式逻辑体系可能会保证知识一代一代地积累下来,发源于古希腊的西学有其独特的长处。而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大量的文献只是在不断修改假设条件,空对空的议论,十分类似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其思想是十分贫乏的。我也认为在一个人的学术思想未形成之前,阅读大量的主流经济学文献就是在禁锢思想,很容易落于窠臼。

一点异议。在新的理论尚未建立之前,对经院经济学还是应该进行文献阅读的——毕竟,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些内容,怎样认识他们的局限以及脱于窠臼呢。至少,从中吸取教训是必要的。

前面有位说,这样的经济学有点做作业的味道。事实上,这种认为是有道理的。看看我国一些研究,即便考察一下《经济研究》中的很多文献,会发现那些研究其实就是用既有的套路在解决问题——与中小学生做作业没有什么两样。或许,这该归于运用理论吧。

我们的经济学人其实也具有创造性的,能够把这种运用理论归属于创新的范围,就是明证。现在又扯到混饭的问题了:这样运用理论是为了什么呢?解决问题,或者指导实践?

经济学中,似乎目前为止,真正有用的东西更像来自于经验总结,而且对这些总结运用成功与否,更像是取决于运用者的艺术水平,而不是建模水平和计算能力。一些人们将建模计算的局限归咎于信息的不完全,这种牛顿式的还原世界观,可能真的是对科学主义迷恋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8 00:43:00

课程可以学好,,,但是论文,,,达不到要求,,LZ的要求是教授级人物要达到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9 16:44:00
讲的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10 08:25:00

聂老师好,我是一名大一新生,我很想学好经济学,对您说的这种新制度经济学也颇有兴趣...但是我现在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开的经济课程的讲师所讲的知识我几乎听不懂(在我已经非常投入听讲的前提下且本人智商正常)...现在我想问的是如果一个大一新生想学好这门课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嘿嘿 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27 19:52:00
以下是引用萧瑟秋在2008-5-6 17:13:00的发言: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实际上是存在极大问题的,如哈耶克所批判的,不是出于对科学精神的遵从,而是对于科学形式的拙劣模仿使得经济学在理解社会方面起着越来越严重的阻碍作用。作为对新古典范式的延伸,新制度可能也存在着这种静态化、机械化的牛顿式世界观的烙印。但是在主流经济学界混饭,这种套路可能就需要走下去。

赞同。那些并不精致的模型背后,可能只有混饭了。

如严复所谓“中国夸博学,西洋尊新知”,在自然科学领域,严密的形式逻辑体系可能会保证知识一代一代地积累下来,发源于古希腊的西学有其独特的长处。而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大量的文献只是在不断修改假设条件,空对空的议论,十分类似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其思想是十分贫乏的。我也认为在一个人的学术思想未形成之前,阅读大量的主流经济学文献就是在禁锢思想,很容易落于窠臼。

一点异议。在新的理论尚未建立之前,对经院经济学还是应该进行文献阅读的——毕竟,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些内容,怎样认识他们的局限以及脱于窠臼呢。至少,从中吸取教训是必要的。

前面有位说,这样的经济学有点做作业的味道。事实上,这种认为是有道理的。看看我国一些研究,即便考察一下《经济研究》中的很多文献,会发现那些研究其实就是用既有的套路在解决问题——与中小学生做作业没有什么两样。或许,这该归于运用理论吧。

我们的经济学人其实也具有创造性的,能够把这种运用理论归属于创新的范围,就是明证。现在又扯到混饭的问题了:这样运用理论是为了什么呢?解决问题,或者指导实践?

经济学中,似乎目前为止,真正有用的东西更像来自于经验总结,而且对这些总结运用成功与否,更像是取决于运用者的艺术水平,而不是建模水平和计算能力。一些人们将建模计算的局限归咎于信息的不完全,这种牛顿式的还原世界观,可能真的是对科学主义迷恋的结果。

其实我并不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只是反对这种经济学范式的霸权地位。经济学不可能有统一的方法论,多元化的格局最利于学术的发展,任何一种范式占据霸权地位都是有害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5 01:30:00
嗯,聂兄还是颇有些见解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0 13:29:00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是无价之宝,只是没有让其施展的机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28 18:38:00
通过对当代问题的探讨、研究与解决来学如何?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 11:02:00

学习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5 20:46: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5 22:46:00
通过看争论也明白一些   这种形式还是蛮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5 08:23:00
看来我水平太低了。现在连三高都还没上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7 10:55:00
人文学科的专家,都是以上途径修炼出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4:08: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7-25 15:12:00的发言:
    我一再强调,聂辉华博士开的学习方法论是有极大缺陷的,是培养常规科学下的解题高手的做法,根本不可能弄出什么真正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的高手来。

我同意你的观点。

在国际上的数学竞赛中,我们经常听到中国的学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我们却看到,很多学生由于数学知识的缺乏学不好经济学,而很多数学出身的学者却缺乏经济学的直觉;同时,我还听说,西方的学生数学水平普遍不高,但是我知道现代经济学中西方的大师们在经济文献中却将数学运用得如此娴熟。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是有问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5 21:17:00
理论+实践,应该是最好的成长之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21:32:00
谢谢指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7 20:11:00

真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0 17:43:00
以下是引用stareditor在2008-8-21 14:08:00的发言:

我同意你的观点。

在国际上的数学竞赛中,我们经常听到中国的学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我们却看到,很多学生由于数学知识的缺乏学不好经济学,而很多数学出身的学者却缺乏经济学的直觉;同时,我还听说,西方的学生数学水平普遍不高,但是我知道现代经济学中西方的大师们在经济文献中却将数学运用得如此娴熟。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是有问题的。

  聂老师的建议是基于国内现代经济学训练普遍不足的情况说的。美国本科生的数学水平是不高,但研究生迅速提高。他们考试远比国内绝大部分所谓一流高校的经济系考试难得多。MWG课后习题都是要做的。不下苦功,想靠所谓的“悟性”提高经济学思维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