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88934 203
2007-07-18

2007-07-17 | 学好新制度经济学需要哪些知识?

标签: 制度经济学  专家  经济学家  
  接网络问答专业问题之二

回复:我认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的途径是类似的,而没有成为专家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下面是我针对制度经济学领域提供的建议:

(1)夯实理论基础,学好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

(2)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学好高级博弈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微观计量、制度经济学等;

(3)熟练阅读本领域的全部重要专著和手册:包括诺思、哈特、格雷夫等人的专著,以及《产业组织手册》三卷、《新制度经济学手册》;

(4)掌握本领域15篇(以前我说30篇)最重要论文的全部模型推导过程;

(5)阅读300篇本领域的正式论文和工作论文;

(6)其他:争取每天读一篇论文,知道本领域每个国内外大牌经济学家的主页和主要论文,认识本领域国内所有有竞争力的同龄人;

(7)读博士期间,争取发表一篇《经济研究》或《世界经济》或《经济学季刊》,准备一篇英文工作论文,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参加至少一次中国经济学年会或者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8)涉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相关学科,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特别是财经类新闻。

来源:聂辉华搜狐博客http://doctornie.blog.sohu.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5 18:51:4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7-18 16:50:00

请问楼主,学好这些的顺序是什么?(最优顺序)您觉得那些过程比较困难?需要如何克服?您本人现在的水平是怎样的?国内一些知名学者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国外的情况又如何?谢谢!!!!!!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得远些,但是找不到巨人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18 17:38:00

帮楼主答一句:顺序是并行的。过程中的困难只有自己去做了才有体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吧,克服的事情,只要有决心肯花工夫和心思,就没难事。楼主的水平建议2楼的去google的scholar上去搜索。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话关注本版的帖子即可。先从经典文献开始。只要您真的对制度经济学感兴趣的话,不可能不知道巨人有哪些吧?

呵呵,个人有个不成熟的建议:学习特别是研究关键靠自己去试,门道总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水平的问题,不是这个领域的人谁都不好评价。俺坚信: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你是有心人,一定没有找不到的东西,做不了的事。真想做研究的话,自学和自己找资料的能力很重要的哦。

嘿嘿,俺不咋懂制度经济学,不过我相信楼主所言:“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的途径是类似的,而没有成为专家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

祝楼上的同学成功。也建议有志学术特别是制度经济学的朋友们,好好研究和参考一下楼主所言的八大武器。其实我感觉真对制度经济学有所了解的国内学子,特别是制度版的常客,多少看过楼主的文章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19 10:25:00

我建议聂老师把某种形式的实践当作第一项从而变成九条。

“实践”的可能形式,包括弗立德曼给政府打工式的干个三两年、张五常街边摆摊式的修炼、周其仁、吴敬琏或者温铁军这一类的蹲点调研,等等。蹲点调研是本有的一个好传统,在塑造新一代专家的过程中,它的重要性应该被放到较高位置。

如果不能保证较长期持续的前述实践,我建议一个“专家候选人”至少都能参与完成下述具体活动:1、不少于三次的签约谈判全过程。2、跟踪过不少于两个城市的企业注册全过程。3、在生产性工厂观察的累计时间不少于3个月。

即使断断续续做,这三项可能也要经过2年以上的时间跨度。

另外,个人比较喜欢制度经济学里论文用prose的传统,希望新一代的制度经济学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当功力。所以,建议把中英文的写作训练作为附带选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19 11:14:00

RE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7-18 21:39:00的发言:

楼主的学习方法实在太局限了,以专家为目标.这实在是中国学生的一大失误,是中国培养人才的一大失误啊

如果我们只是在某一领域专得深,那正好应了本人的话,从一开始就陷入细节的泥坑而不可自拔了!!!!!!

搞研究的,一定不要以成为专家为目标.即使最终变成一专家,但是楼主开列的药方明显是不好的专家,一个培养狭隘知识面的专家.专家最要紧的是眼界与高度,高度,高度!!!!!!

如果你只是在一个领域里面打圈圈,那么就成为一个在被弄在山中打转转达狭隘人士了.注意,必须先广后精,以广促精.

It seems that you are a so-called popular scientiest in economics.

看来你就是所谓的“民科”了。我没有见过不读文献能够有所创新的。别忘了,你不是科斯,不是天才,科学的训练方式是技术进步的最主要途径。你应该看看林毅夫在《中国的奇迹》中的导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19 11:14:00

re

以下是引用red-apple在2007-7-19 10:25:00的发言:

我建议聂老师把某种形式的实践当作第一项从而变成九条。

“实践”的可能形式,包括弗立德曼给政府打工式的干个三两年、张五常街边摆摊式的修炼、周其仁、吴敬琏或者温铁军这一类的蹲点调研,等等。蹲点调研是本有的一个好传统,在塑造新一代专家的过程中,它的重要性应该被放到较高位置。

如果不能保证较长期持续的前述实践,我建议一个“专家候选人”至少都能参与完成下述具体活动:1、不少于三次的签约谈判全过程。2、跟踪过不少于两个城市的企业注册全过程。3、在生产性工厂观察的累计时间不少于3个月。

即使断断续续做,这三项可能也要经过2年以上的时间跨度。

另外,个人比较喜欢制度经济学里论文用prose的传统,希望新一代的制度经济学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当功力。所以,建议把中英文的写作训练作为附带选项。

实践很重要,这点我同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