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学家们的各种宣言或是学说,我是不大赞同的。文哲们说情爱是至纯至洁的思念,是值得永远守候的精神家园,我如此尝试时,躯体却又总是被沸腾的血液膨胀的十分难受。而心理或医药学家们则直接把我引向赤裸裸的私处,搞得整天忧心忡忡,希望它不要出什么问题。
其实,在情爱方面我们的确出了问题,但在分析解释方面发生的问题恐怕更多。以情爱替代身体或是情爱出了问题便在身体上找原因都是不对的,是方法论的混乱。这就好比是骑着驴找马而不是骑着马找驴,前者是做无用功,后者则是思维方法的创新。换句子话说,以情说性,以性说情,只会越说越糊涂,甚至越说越可怕。所以我更愿意从远离情爱的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情爱问题。毕竟,许多时候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从问题的中小而是从问题的边缘突破的,这是一个常识。古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这个道理。
当代两性关系的经济学实质是情感的交换,交换的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求。从人身上可以分离出来进行交换并转移到交换对象方面去的资源,大致就是三种:体力、智力、情感。体力是在劳动力市场,智力是在人才市场进行交换,情感的交换则缺乏明确的时空规定性——白天、黑夜、公园、大街、茶食、酒吧、咖啡屋——在人间,情感交换无时无处不在,并且数量巨大。情感交换的这种高自由性,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违背经济学对于交换对象差异性原则的苛刻要求。交换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双方对对方所拥有的资源的稀缺,典型例子是以大米换粗糠。这种差异性表现在情感交换中,便是交换只能发生于差异性对象之间,用大米换大米或用粗糠换粗糠式的同质情感交换我们称为同性关系,实质是一种无效率交换。
两性关系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寻找交换对象及对情感进行消费的环节。一般来说情感交换是这样发生的:两个正急切等等交换的差异性情感在某偶然场合相遇,一方看到另一方面条温柔,是个美眉;另一方看到对方雄健英俊,是个师哥,便都断定对方情感储量丰富,无须讨价还价,只需一个眼神,交换便发生了。这一过程从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看是存在问题的。由于不能得到交换对象的充分信息,必然面临情感交换可能导致失败的高风险及情感损失的高成本付出,这同盲目投资和货物被骗是一样的。当然也可视为是我们目前情感市场发育的成熟度还不够。
当我们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情感交换的最终归属即情感消费时,结论同样是令人吃惊的。该规律在两性关系中的通俗解释是这样的:我消费妻子交换给我的头一份情感时,是满意幸福的,但若要长久维持这份满意度,妻子交换给我的第二份乃至第N份情感必须大于上一次的情感,否则我的满意度将下降。作为弥补,我将在女同事中寻找能给我带来那份差额情感的第三或第四者。与此同时,女同事也面临着与我相同的困境,于是我们之间的情感交换可以说是一触即发,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