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本文分析了实际经济生活中价格形成的机制,认为价格不仅决定于劳动的性质和数量,同时也 受制于资源中得性、技术可得性、 市场垄断性和使用价值可替代性。 由于世界经济无处不在的垄断,价格长期偏离价值已经是常态,一般理解上的价值规律已不再起作用。 从劳动力价格的形成来看,经典理论定义的价值规律从来只是个迷人的幻象。 近五百年的资本主义史表明,劳动力价值是劳资双方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力量对比和较量的结果,是生存竞争的产物,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其时代的局限性,难以解释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现象,需要进一步发展。
一、价值规律名不符实
经典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此即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轴心上下波动,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两者趋于一致。
问题就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谈起。 这一表现形式几可与数学理论媲美:当市场上某一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利润率增大,原有厂商扩大生产,其他厂商纷纷投资建厂,商品供应量增加,供求逐渐接近,价格与价值相符,但由于市场盲目性和生产的惯性,产量继续扩大,逐渐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低于价值,利润率下降,工厂缩减生产,或关或停或倒闭。 于是又开始新一轮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扩张和收缩。 就在这扩张与收缩的振荡中,价格始终围绕价值轴心上下波动。 十分有趣的是,西方的微观经济学同样详细地描述了类似的过程,只是用“看不见的手”代替了马克思分析中的“价值规律”。
但是,商品生产并不是想扩大就能扩大的。即使不考虑在实际商品生产的扩大或缩小中会碰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沟渠和壁垒,单从技术角度,扩大生产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资源;2.技术;3.劳动力。同时还必须假定,扩大生产的产品使用价值和原有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可替代性,才能打入供不应的市场。 如果这三个条件及假定有一个不能满足,则即使有供不应求的市场,也发生不了资本转移,扩大不了商品生产,实现不了价格向价值的回归,从而使价格长期高于价值。
资源——资源共享,这固然是不错的设想,却不是现实的图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垄断:土地垄断,矿产垄断,能源垄断,黄金垄断。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同时也是垄断从地方走向国家,从国家走向世界的历史。 石油是最是明显的例子。为什么五、六十年代的油价不到二美元一桶,而八十年代初上涨到三十美元一桶? 石油的开采成本相对来说是不足道的,石油价格在今后将长期高于价值——凝结在石油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是显而易见的。
技术共享也只是一厢情愿。专利制度表明了技术共享所能达到的程度。当产品 A供不应求时,因其技术关键保密,可以使其他试图生产产品 A的投资无法实现,从而维持其价格高于价值。如 101毛发再生精。在全世界规模发生着的,则是高技术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其价值,形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贸易的巨大的价格剪刀差,这是世界格局中北方剥削南方的秘密所在。
在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必备条件中,似乎只有劳动力共享不成问题: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一支失业或称待业大军准备着投入经济机器。 尽管有时还是会发生结构性劳动力不足,但现代生产力教育制度及人自身的灵活性使结构性劳动力不足难以持久。 因而劳动力一般地不再成为扩大再生产的障碍。当然如果把劳动力和技术联系起来,那么技术垄断也可以表现为技术劳动力的垄断,从而同样成为维持高于价值的价格的因素。
最后我们还要审视一下那个似乎不成问题的假定。如果市场上的日光灯管供不应求,新的投资便会生产出具有相同实用功能的日光灯管。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上面说到价值规律正是以此为前提的。但是,我们知道,使用价值不仅是指产品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包括产品的心理价值。问题就出在产品的心理价值部分:厂家甲生产的产品 A和厂家乙生产的产品 A可以具有不同的心理价值。最极端的例子是名画和名画的仿制,复制品。对于绝大多数人,从实际审美效果来看,名画及其仿制品可以完全一样——实际上除了那些吃饱了撑得没事干的鉴定专家才能找出其差别——但是其价格不可同日而语。 现代大企业深谙此道,他们竭力宣扬自己的产品独一无二,品质超群,使其产品在大众心目中成为时尚,从而大幅度拉开与同类产品的比价。可口可乐,法国香水,力士香皂,雀巢咖啡,耐克鞋,“中国魔水”健力宝,举凡数得着的高价名牌货 ,都是如此。这类产品的共同特点是质量好,但广告成本往往占产品总成本的相当比重,有时甚至成为主要成本(据传健力宝成本的90%是广告和营销成本)。 它们的使用价值的相当比例是使用产品时所伴随的地位感和荣耀感——同类产品中那些财不大,气不粗的牌子即便质量再好也无法提供这种感觉—— 因而具有了使用价值上的不可替代性。 用这种方式造成的对使用价值的垄断使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从而使名牌厂获得了长期的巨大的超额利润。 任何一瓶可口可乐上都标着其成份:咖啡因,碳酸水。我们可以尽情地去想象可口可乐究竟是成本昂贵呢,还是营养丰富,抑或竟只有地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