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70 0
2012-10-31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呢?或者说,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欺负人呢?我认为,从逻辑上说,只要具备了如下两个条件、人就会变“坏”:

第一,主体的理性有缺陷,或者说,没有长远的眼光或者说没有系统视野,或者说,没有爱的情怀或者说智慧没“开光”;

第二,具有被欺负的客体,因为被欺负的对象或是弱者或是愚者,或者说强者拥有欺负人的客观环境。

如果承认“只有上帝是没有缺陷的”之假设,那么,任何人都会有欺负人的人格,那么,只要环境允许,世界就难免人为的不平与苦难:我们就是循着这条痛苦的道路走到了今天,往事已矣、来者可追。那么,今后的人类如何摆脱这种宿命呢?从过往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我们的答案是:“以局限对局限但不局限于局限”。这话啥意思呢?下面是我的诠释。

    第一,用局限去对接局限,我们不会局限于局限。人的理性有局限性,所以,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尽管如此,人还是要去思考,即使不完善、犯错误也还是要思索求索和探索,要去开启开拓和开创;我们都是盲人,每人只能摸到宇宙、世界、社会、人心这个大象的一部分;我们都有局限性,但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独自不完美知觉去贡献去奉献,大家的力量凑得越多,我们越接近“上帝”---不过上帝好像是前面的地平线、让人有“我若走来月也走”的感觉。故此,即使“精英”们的局限少一些,但也不能认为自己掌握了全部真理,更不能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如果你说自己是“上帝的当代的使者之一”还算不糊涂,但如果硬说自己是“上帝的独子”则属大缪了。这,也许就是当年哈耶克反对专制与计划经济而主张自由与市场经济的理由吧。市场机制就是一个局限对接局限的大道无形之“平台”。

第二,用局限去制衡局限,我们才不会局限于局限。东西方的智慧都看到了制衡的重要性,我从中国历史学家钱穆的一本书里就看到了他对中国古人具有权力之制衡的思想与做法的赞扬并深以为然从而对那些对自己历史一概否定的胡适等人心生不快,西方近现代的主权在民、三权制衡思想如今早已路人皆知了,当然,中西在权力互相制衡之做法的不同是历史的产物,这也是事实;不过,中西的制衡智慧都证明了“用局限去制衡局限,我们才不会局限于局限”的道理。通俗一点说,以恶制恶方生善。西方近代社会学里的冲突理论说明,让势力集团彼此平等博弈既能消除不公平还能将冲突的能量引向利人利己即利于公益的渠道上去,因而不能形成势力独大的局面---例如,工会力量大了就得扶持雇主协会,行业垄断了就得扶持消费者协会。古人的王道与圣人政治的立足点在于人的非缺陷性,因而难以成立;老百姓一般属于弱者甚至还有不少愚者,因而需要加强其维权的机会与能力以及开民智的教育---这两点这才是民主的本质含义。

第三,用局限对付局限,但我们不能局限于局限。由于在人际关系之中、在组织竞争之中、在国家冲突之中,如何选择斗争的策略常常让我们纠结、焦虑和痛苦,那么,如何做才是好呢?我的建议就是:用局限对付局限,但我们不能局限于局限。打个比方吧:面对钓鱼岛的中日冲突,咱不能怕日本人的非理性态度,我们甚至也可以用非理性对付其非理性,但是,我们又要保持头脑清醒,这种非理性毕竟有局限,人家如果能走出局限了,我们也应该走向理性,或者说我们要理性地使用非理性。再打个比方,你的非理性和愚痴虽是局限,但也是你的一部分,你既不能为自己的局限辩护也不必因自己的局限否定自己,而是应该理性地处理自己的非理性---即使是事后也应抱着“亡羊补牢犹为未晚”的态度,求得进步永远都不晚。

诚然,本文也有局限,但不等于就不写出来了;因为我认同“以局限对局限但不局限于局限”的道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