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垄断企业实施一级价格歧视,那对于任何一点Q, 价格在需求曲线上。所以在Qe点之前,价格p都是高于边际成本的,所以多卖一点还是有利润,直到在Qe点,价格Pe和MC持平,这一点的利润为0。一级价格其实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假设条件也很严格并且不现实,我认为学一级价格歧视把产量看成离散的要容易理解很多。
如上图,假设楼主是小区里唯一卖苹果的人,而且楼主对小区的人都很了解,知道苹果对所有小区业主的价值,而且小区业主之间不能相互买卖苹果(也就是所谓的不能套利),假设楼批发苹果的边际成本为每斤10元,小区总共40户人,每户人想买一斤苹果,其中有5户人最高愿意出50元买一斤苹果,那楼主就卖50元一斤给这5户人(0-5区间);有5户人愿意出40, 那就卖给他们40一斤(5-10区间);然后依次类推,25-30这个区间的人愿意出10元买一斤,卖不卖给他们一样。再低的价格楼主肯定就不愿意进货了,因为卖就亏了。所一在这个情况下,楼主利润最大话的点就在25到30这个区间上,利润就是图中红色的面积。其实一级价格歧视应用最多的还是在时间跨度上的价格歧视,比如高科技产品或者是电影的推出上,苹果公司推出新产品,如IPHONE,都是一批一批推的,最早的那一批最贵,卖给那些最没耐心愿意出最高价的买家,然后慢慢降价;电影也类似,刚出来的时候票最贵,然后慢慢降价吸引不着急看的观众。虽然严格的一级价格歧视很难实现,但对价格现象和产商行为还是解释力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