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4392 210
2012-11-19

    研究经济学首要的工具应该是形式逻辑,因为经济学所研究的往往很难用实验来验证。逻辑推理首先必须保证大前提的正确和完备,否则无论你小前提是什么,推理过程如何精辟,所得到的结论依然是错误的或者不全面的。从经济学这门学科产生开始,伴随着她的发展,其最基本的概念“价值”就出现多种诠释,并由此形成多种经济学流派。然而在简单的逻辑推理面前,这些流派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为了自圆其说,一般的做法是给定一些假设作为公理,然后再构建其理论体系。当出现与这些假设相反的实例时,则往往作为特例来说明,而没能做到深究其本质。这就造成了当前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混乱。以下将分析价值与经济学中的各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通过逻辑推导揭示价值的本质。

      逻辑一: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在古典经济学中,价值被认为是某物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属性,而价格则是用一定的参照物(货币、劳动量或谷物等)来衡量这种属性所得出的值,价值表现为自然价格,而市场价格则围饶着价值(自然价格)上下波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价值决定价格”。劳动价值论继承了这一命题。新古典经济学用边际效用来说明价格,也传承了“价值决定价格”的观念,只是用边际效用来代替价值这个概念,认为价值的本质就是边际效用。序数派效用论则以偏好来代替边际效用这个概念,并认为偏好的大小虽然不能用数值来衡量,但可以排序,也就是说有一个价值大小的比较问题,这种比较的行为使得需求曲线存在,最终在市场上表现出价格。

        综上,无论是那种经济流派,是持主观价值论还是持客观价值论,都认为有一个价值(或类似价值)的东西,正是这个价值决定了价格,在存在交换和一般等价物的情况下,价值与价格是互为充分必要条件。本文传承这种观点:一是认定价值为物对于人所固有的内在的某种经济属性,而价格为表现在某种等价物上的价值量;二是由于价值决定价格,因此价值与价格正相关,某物价格越高其价值越大。下文将以此为出发点进行逻辑推理。

        逻辑二:效用(或使用价值)、边际效用与价值的逻辑关系

        效用(或使用价值)就是“物的有用性”。某物有价值则必定有用,因此效用(或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必要条件。但某物有用不等于其一定有价值,如自然界的阳光、空气等对于人有用,但其价值等于零。因此,效用(或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加上一定条件的约束,在这种约束条件下效用成为价值的充分条件,这种有约束条件的效用就是价值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这种有约束条件的效用是什么呢?

边际效用的“边际”是否就是这种约束条件?“边际”这个概念解决了效用与价格的正相关问题(钻石与水的悖论),但效用与边际效用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因此边际效用只是价值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且“边际”这个概念无法离开供给而独立存在。正是“供给”给边际效用设了一个底线,边际效用才能停住在一定的水平,而“供给”本身就是成本问题,也就是“供给”的价值问题,最终边际效用理论形成了一个逻辑圈子,即用价值本身定义价值。

        逻辑三:偏好与价值的逻辑关系

        序数派的“偏好”是否是这种约束条件?新古典经济学从基数派发展到序数派,似乎前进了一步,但“偏好”的假设同样存在着逻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例子来分析:

        序数效用论的第一假定就是完备性,即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现在我们来分析食物和饮用水这两种商品。第一种情况,当你拥有取之不尽的食物和饮用水时,无任是多少量的食物还是饮用水对你来说都是无差异的,因为你对两者都无所谓,这种情况下更多的食物和饮用水都是没有价值的。第二种情况,当你拥有充足的食物而缺少饮用水时,无论多少食物相对于1杯的饮用水,你都会选择饮用水,此时你对饮用水的偏好排在第一,同时更多的食物对你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第三种情况,你不缺水而缺食物时,你对食物的偏好排在第一,而更多的水对你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第四种情况,对于食物和饮用水都缺乏的情况下,请分别说明你对1两的食物和1杯饮用水的偏好顺序,2两的食物和1杯饮用水的偏好顺序,以及1两食物和2杯饮用水的偏好顺序。

        以上前三种情况不满足序数效用论的不充分满足性。显然序数效用论要分析的是第四种情况,但如果不考虑成本(或取得食物和饮用水所需的劳动),你根本无法给出对一定量的食物和饮用水之间的偏好顺序,因为两者都关系到你的生存,都对你至关重要。由于两者的效用是不同质的,你为了生存,就必须取得足够的饮用水和食物,而无法在一定量的饮用水和食物之间进行选择,也就是此时不能满足偏好的完备性。实际上,此时价值由供给(成本)决定,于是又形成了一个逻辑圈子,即用价值本身定义价值。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稀缺的食物或饮用水,人们对其偏好是由成本决定,撇开成本则偏好无从说起。也就是说偏好的概念本身包含了成本,偏好是受成本影响或决定的偏好,并不是独立的,若以此来解释价格,必然陷入“用价值本身定义价值”的逻辑圈子。

        逻辑四:劳动与价值的逻辑关系

        义务劳动或白白劳动不产生价值,因此劳动不是价值的充分条件。土地、自然资源等有价格,根据逻辑一,也就有价值,因此劳动也不是价值的必要条件。

        由于劳动不是价值的充分条件,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由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这相当于为此定义一个社会必要劳动,将义务劳动和白白劳动等不产生价值的劳动排除在外,这样社会必要劳动成为价值的充分条件。同时,对于土地、自然资源的价格则以地租理论来解释,认为其价格(价值)是从生产其他物的劳动让渡过来,但没有揭示出让渡的本质。

劳动价值论通过这两个补丁,似乎使社会必要劳动成为价值充分必要条件,于是符合了逻辑关系。但这隐藏着一个极大的逻辑问题。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交换价值)由劳动量决定。由于同样的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土地或工具)生产的同类产品数量不同,导致其劳动所生成的价值不同,因此劳动价值论在微观层面形成新的悖论。为此,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生产个别产品的劳动时间决定。按照这种定义,劳动价值论在宏观层面上似乎是正确的,可以对水与钻石的价值问题进行比较圆满的解释。但根据统计原理,我们不难推导出:生产某个产品的生产率与其价值成反比,在产品品种与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全社会生产率与全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成反比,也就是社会越进步,全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越小;或者全社会在一段时间内产出的总价值由全社会的劳动时间决定,劳动时间越少,全社会产出的总价值越小。在现实社会中,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少,但GDP却每年都在增长。GDP是以价格为准统计出的数据,与以上结论相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价值与价格无关,价值不决定价格;或者价值决定价格,但两者成反比。如果我们坚持价值决定价格,那么不是GDP的统计有问题,就是劳动价值论错了。综上,劳动价值论的价值概念在微观层面产生悖论,在宏观层面与价格之间也产生悖论,我们只能认为这种概念是不符合逻辑的,是不科学的。

        逻辑五:人的相对生存能力与价值的逻辑关系

        笔者在研究价值的过程中,对价值做过如下概括:价值是在一定的产权制度条件下,人的相对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享受能力。但由于这样的定义是一(价值)对多(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享受能力)的关系,也就没有揭示出价值的本质。为此,笔者后经反复思考,最终确认价值的本质就是人的相对生存能力。以下详细说明:

食物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能力,因此食物的价值与人的生存能力是互为充分必要条件的。如果撇开食物的味道,那么食物的价值与其热量及维生素含量正相关。土豆之所以是吉芬商品,正是因为在食物紧缺时,人们放弃了享受美味(吃肉)而转向生存(吃土豆)所引起。如果以含有同等热量的肉类与土豆相比,肉类的价值高于土豆,因其有更好的美味。但对于极端饥饿的人,同等热量的食物在其眼中几乎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也),也就是说此时食物价值与其对人的生存能力成正比。

        食物的价值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但食物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变质,此时食物的价值就会减少直至为零。因此人们想方设法保持食物的价值:一是研究各种直接储藏食物的手段;二是将食物通过劳动或交换转换成生产资料或奢侈品。

生产资料关系到下一轮的食物生产,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延续,因此其价值也体现为人的生存能力。

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土地等自然资源最初并没有价值,因那时土地等自然资源相对充足,人们对部分自然资源的占有不能影响到其他人通过其他自然资源来获得同样的产出。但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富饶程度不一,在付出同等的劳动时,其产出却有很大的不同,于是人们就要占有相对富饶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于是级差地租出现,土地具有价值,其价值与其富饶程度以及与人们定居点的距离等正相关。由此可见,土地价值依然体现了人的相对生存能力。

        人类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其生物性的本质注定其在生存的基础上不断扩张和发展。人类的发展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单纯人口在量上的增加;另一种是技术进步与社会结构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形态发生质的变化。第一种形式为单纯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更多人能够生存,此时发展能力直接表现为更多人的生存能力,其社会产生的总价值与人口成正比。第二种形式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也就是人类的生存能力得到提升。由上可见,相对生存与发展能力实际是同一种能力。

       由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人们使用的生产资料只需一定的数额,其生存更多依赖于劳动。在食物和生产资料的剩余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审美活动,即对奢侈品有需求,即有人愿意通过劳动或交换得到某种奢侈品。奢侈品(比如钻石)的价值与人的相对生存能力没有直接联系,但奢侈品(比如钻石)却有价值。这似乎是对价值是人的相对生存能力的反驳。但当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原始社会钻石并无价值,只有当人们生产的食物等产品有剩余时,钻石等奢侈品才能通过交换得到代表生存能力的产品,这时钻石等奢侈品才有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产品剩余能力越大,钻石等奢侈品因稀缺会出现增值的现象。倘若出现战乱或重大自然灾害,钻石等奢侈品的价值就会急剧下降。由上可见,奢侈品的价值本质上依然是人的生存能力。也就是说,人的相对享受能力是建立在相对生存能力的基础上的,其价值由生产或交换这种享受能力所需的生存能力决定。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确定价值的本质就是人的相对生存能力。并且,这种定义与斯拉法〈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BY MEANS OF COMMODITIES〉(中译名:《用商品生产商品》,本人认为翻译成:《用价值品生产价值品》更为恰当)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1-19 18:55:03
既然“价值与其(食物)热量及维生素含量正相关”,那么“生成能力”的解释就是多余的了。价值就是热量和维生素,可以用大卡和毫升单位测量。

那么,你也没见过人们商品交换中,仅仅使用这些单位进行度量交换。当然,正如此文所言,这不需要实证,而是逻辑推理。但经济学不仅仅满足于推理,而必须要实证。否则,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劳动”同样可以称其理论就是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照样成立,因为同样没有实证,人们没有使用劳动时间单位作交换尺度。

没有实证,仅有推理,这不是经济学,而是在讲逻辑故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9 20:51:55
我认为楼主的学术态度很好,经济学首先是一个逻辑关系,没有逻辑关系的实证主义,统统都是形而上学主义。有的人看到一个现象,回去一翻书,奥,我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了,或者翻过书,出去一对现象,奥,我把马克思主义和实践结合了,其实懂什么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9 21:03:21
哎  啥时候能到大师级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9 21:38:26
形式逻辑,能够凭空产生?
楼主还没有入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20 11:03:54
同意坚持形式逻辑。
因此,楼主在分析不同价值论时,要说清楚价值的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