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栋 发表于 2012-11-28 20:29 
1、原来如此。看来是我的文章有漏洞,没交待好拣鸡蛋和拣石头人的背景资料。现在补充如下:拣鸡蛋和拣石头的人是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他们的鸡蛋和石头不仅可以互相交换,也可以与其他东西交换,而不是只能两者互换。为了简便起见,引入一般等价物(货币)来说明。
另:即使只能两者互相交换,拣石头的完全可以减少工作时间,使产出维持在100单位。
我不是很明白,你的想像中的乙是在发明工具后把采石维系在100筐或者相当于100元的劳动时间(比如8小时或10小时)上,还是在发明或者采用工具前?
我这里分析你发明工具后:
原先比如说,甲产出100篮鸡蛋,乙采石100筐,劳动时间等是相同的,都是10小时。换句话说,甲如果去做乙做的事,他也要10小时,而且他一点也没觉得更舒服,那么双方就约定对方的100换自己的100。
现在乙改进了自己的工具,使得他采石100筐只要8小时了。换句话说,他如果照样采石10小时,就可以采石120筐。按照你的说法是,他就会只劳动8小时,使得产量维系在均衡水平上。
表面看来这很合乎思维常规,但恰恰不符合客观现实。
给你举一个动物的例子。假如你养过动物,比如猫或者其它动物也一样,你会发现,动物除非饿慌了,它们宁可少量多餐,这样有益健康有助消化。这不是因为他们懂医学知识,而是自然本性。
但是!饲养员都知道,喂食动物,使之更健康(比如体重增加更快,长得更壮实,每次喂料多些,集中喂料,则动物吃起来更香,从而长得更好,而饲养员所耗的劳动也少(原先每天喂食4~5次的,改为放料2次,早晚各一次,但每天总放料量不减少)。
然后我们换一个人类的例子。很简单一句话。同等工资,同等劳动工作,同等劳动时间长度,几乎没有人愿意做两头班。这个,你自己解释为什么,我真的不是那么空闲。
然后来看乙会怎么做。他必然在5天集中每天照旧工作10小时,然后给自己放假1天。他发现,这一天自己可以去游猎,不仅是一种游戏,说不定还搞到甲没有办法取得的野味吃。比如,大麻哈鱼。而平日采石结束,天基本黑了,河里有鱼也看不见。
你认为他不会发现集中使用时间更有效?那只能说明你没有在日常很留意身边非常司空见惯的细节,或者缺乏贾臂德(《苏菲的世界》一书的作者)所说的那种品质。
接下去的,等你进一步确认你的想法再说吧。
张明栋 发表于 2012-11-28 20:29 
2、生产资料受谁的保护?建议你看一看《公地的悲剧》一书,虽然这本书不够经典。
书不够经典总是因为里面创新的东西太少。
生产资料在公共的或者无主情况下,几乎总是被私人抢占为己有。这好像是自然否认规律,从而使得19世纪无数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辩护时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看成是不需要去证明合理性的前提。
资本主义的批评家们恰恰反对这一前提。并且提出了这个前提不合逻辑和违背事实的地方。
我建议你看一下比较经典的东西,少去没事就唯恐自己落伍一样忙着采摘新鲜货。比如威廉葛德文的《政治公平论》。
张明栋 发表于 2012-11-28 20:29 
3、我承认有老马所说的那个现象,但不认为叫“劳动异化”是恰当的,而是认为这是价值进化一定阶段的必然。价值进化的本质原因是人对于可独占的生存能力的追逐,这种追逐来自生物的本能,也就是“适者生存”。
换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残余还保留在社会中,恰恰是社会还有待发展和不够完善的证据。因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原理就是否定弱肉强食的。适者生存在马克思那里只适用于死物。而在维克塞尔那里,你会发现,他认为交换即分配,分配即选择。于是交换即选择。
revolution一词也是复归自然界的意思,但从来不被崇拜适者生存的人喜欢。你能发现这当中的矛盾吗?我猜你不能,因为你不能理解辩证逻辑,而且意味不懂这种逻辑,还以为这种科学是没有用的,就和我认为心理学是没有用的一样。
张明栋 发表于 2012-11-28 20:29 
4、我所说的最早是指原始社会,而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在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劳动能力大于另一个,那么这个部落就会强大,从而最终吞并另一部落。之后,若产品出现相对剩余,战胜的部落就会去占有俘虏的劳动,奴隶制产生。
一种体系为什么崩溃比一种体系为什么出现更为重要。
你的困难在于把以前一切灭亡的事物中导致其灭亡的因素当作合理的因素。
========
一些私人话题:
你的头像若是你本人的话,你年岁应该不小了。但你明显缺乏你的年龄理所当然应该有的历练和修养。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测试一下,你可以拒绝。
大_河_东_流_去,千_古_尽_淘_沙。载 舟 亦 覆 舟,兴 亡 几 人 查。
假如你不知道这段诗词,就算了,如果知道,你最早了解这段诗词是在哪里和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