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报道:中国林果网日前盘点了今年以来滞销的农产品:在河北省玉田县,丰产后的大白菜价格跌到6分钱一斤;在山东省德州市,芹菜的批发价跌到每斤1毛,由于价格太低没人采摘,田间地头一片冷清……不同的主角,相同的剧情,在相同的时间里轮番上演。为什么ZF一直在管,媒体一直在宣传,市民一直在关心,蔬菜始终没有走出“产销错位”的怪圈?除了显而易见的季节原因外,与农户自发性种植的经营模式,全面的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尚未建立,以及流通环节过多、储存条件不足等原因息息相关。与此对应所带来的后果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要,无法与大市场相互衔接;不对称的市场信息让菜农难以掌握真实的销售情况;再加上过多的销售层级、不通畅的物流体系让蔬菜经历“多传手”,最终导致蔬菜一直在“价格上涨-种植增加-供应增加-价格下跌-减少种植”的循环中打转。
其实根本原因是农民不了解蛛网理论。无法识别农作物的大年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