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站务区 十一区 新手入门区
2955 0
2012-11-26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之一

——产品生产方式和商品生产方式的探讨(3)

要理解产品生产方式和商品生产方式的区别,就要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这个区别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章的第1、2节中已经阐明。

资本主义的社会财富是商品的堆积,单个商品是财富的元素形式。可见,资本主义的生产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的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商品是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者财物。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顿铁等等。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以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是交换的产品,不同产品相交换的数量是如何确定的呢?是用它们本身包含的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劳动耗费决定的,这种劳动的耗费就是价值,劳动耗费的量就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就是价值的尺度。所以,不同商品用劳动时间确定的交换的数量关系,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一种商品例如小麦可以和其他任何商品进行交换,所以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当小麦和其他商品交换的时候,总是能够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可见,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这种等同的东西就是能够互相替换的或者同样大的交换价值。因为相等的交换价值能够互相替换,所以,一种特殊的商品例如金作为一般的等价物,就成了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代表,它从交换中独立出来就成了货币商品,或者起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就是代替劳动时间作为价值的尺度,金货币既然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那么,就成为一切商品的交换手段。既然,交换价值仅仅是不同商品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那么金货币作为它的代表也就仅仅是不同商品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是:

1,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衣服可以穿,粮食可以吃,房子可以住。这些使用价值是不同的生产活动的结果,不同的生产活动是由它们的目的、操作方法、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交换数量的关系,在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这种物“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2,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商品交换关系的显著特点,正是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

3,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提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

4,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

首先,“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的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然。”

其次,“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数量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因此就生产价值来说“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就是著名的价值规律!

5,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不只是单纯为别人。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交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纳什一税的粮食。但不管是交代役租的粮食,还是纳什一税的粮食,都并不是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做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而不形成价值。

6,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7,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方面是具体的有用劳动的结果,一方面是抽象的劳动的结果。可见具体劳动之所以是具体的,因为它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劳动,因而是唯物主义的劳动过程。而抽象劳动是想象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劳动,因而是唯心主义的劳动过程。

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认识:

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产品的质的性质,一张桌子就是一张桌子,而绝不是十张桌子。而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是产品的物化劳动的性质,这个物化劳动用货币的量表现,一张桌子,可以是10元交换价值,也可以是1000元的交换价值。所以,使用价值的多少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交换价值的多少是无限制的。从而,用使用价值表现社会财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用交换价值表现社会财富则是虚假的、人为的虚无缥缈的东西。

第二,生产使用价值,既然是有限制的东西,是供人们使用的东西,那么就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根据原材料的情况,按照计划组织生产,生产的程度以满足需要为限度。换句话说,有计划的生产只能在使用价值的生产中进行。相反,生产交换价值,既然是无限制的东西,是为生产者提供货币的增加服务的,那么就可以抛弃使用价值的原子,无限制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的是交换价值,所以,利润、工资、国民生产总值等等就会脱离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而纯粹用货币的数量关系组织社会生产。这种无限制的交换价值的生产,不可能有计划的生产,而只能在无ZF状态中竞争生产!

第三,生产使用价值是为了物质的富裕,生产交换价值是为了单纯数量上的满足,所以,生产使用价值和生产交换价值是本质上不同的生产方式。

劳动者2012年11月26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