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264 8
2012-12-03
最近在网上看到许多关于企业融资与审计的实证性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做出如下假设,即清洁审计意见与企业银行债务融资显著正相关,非标准审计意见则与银行债务显著负相关。在设计变量时,审计意见被设置为0、1虚拟变量,另外设计银行债务增量,如长期借款、短期借款(本年度—上年度之差),作者意图很明显,考察上年度审计意见与银行债务增量的关系,即不清洁审计意见引起银行的“担心和忧虑”,进而引起下年度银行债务增量的下降,这样审计意见与债务增量负相关。
我的疑问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和各大数据库中的每年年末长期借款、短期借款金额不一定就是公司本年从银行的借款,因为每年年末的长期借款、短期借款余额应该是“年初金额+本年从银行借入—本年偿还给银行金额”,那么这样一看,这些实证论文中设计的“企业银行债务增量”就不是该企业当年真正从银行获得的债务,据此考察上年度审计意见与本年度银行借款增量关系不就错误了吗?
恳请大家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2-3 21:01:28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3 22:31:12
研究背后的逻辑是,银行借给企业多少钱是要考虑企业的偿债风险,非标意见的发出意味着偿债风险比较高,因此愿意借给企业的钱就会少。因而比较合适的变量是用企业期末债务较上期的变化量(scaled by asset...),因为这个变量至少反映了企业在某个时点的偿债风险。尽管这是个存量的概念,但是用增量的话更会出现问题,举个极端例子,如果非标意见的企业今年还了所有之前的借款,那么这期尽管风险提高了,但是银行愿意借给企业的钱还会非常多,完全有可能高过其他标准意见的企业(假设标准意见企业这期没有还任何钱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3 22:48:52
学习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4 08:47:31
感谢liangsky的回复,您说的的确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者越发重视独立审计意见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的作用,但审计意见在企业—银行债务关系中发挥何等作用也引起众多专家的关注。
上年度企业获得的非标审计意见会使得“银行对企业偿债能力心存担忧,引起不信任”,势必会引起本年度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的变化,表现出“非标意见与银行借款负相关,标准意见与银行借款正相关”。
学者们大多采用如下方式衡量银行债务变量:
1、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的增量(本年度—上年度)除以上年度总资产;
2、长期借款、短期借款/总资产
但问题还是存在:
上市公司年报中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只是余额,等于“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这里能够切实反映企业本年度从银行获得借款的金额只是“本期贷方发生额”(而这在数据库中没有列出),这是否意味着以往研究存在错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4 08:49:39
请教liangsky:
您说的“因而比较合适的变量是用企业期末债务较上期的变化量(scaled by asset...)”,不就是增量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