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15 0
2012-12-12
英国《金融时报》亚洲金融记者 保罗•J•戴维斯 2012-12-12 (www.ftchinese.com)
花旗集团(Citigroup)上周宣布的裁员1.1万人的消息,预计不会对其亚洲业务产生巨大影响,不过也有人认为,影响应该存在,起码对花旗在亚洲的股票业务而言。未来几年,亚洲或许仍然是全球范围里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但对花旗及其同行来说,这不见得就意味着它们的股票业务会有显著起色。
全球而言,投行的销售和交易部门正在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快速自动化带来的结构性转变,一是市场对更低廉交易成本的需求。今年风险偏好的大幅下滑令股票交易和募资业务都受到了伤害。世界领先交易所的新上市股票数量及交易额都处于多年来的低点。
风险偏好具有周期性,不过对香港和中国内地来说,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源自近年来香港及上海股市上市狂潮留下的后遗症。
首先是市场容量。2008年来,各投行在亚洲股市押下重注,为中资企业上市狂潮及后续交易提供服务。据当地人力资源专家及较为务实的银行家估计,当地投行业目前有20%到25%的冗员。
其次,中资企业接连不断巨额融资的时代已经结束,因此为企业筹资提供服务的股权资本市场目前显得容量过大。最需要资金的大型集团都已上市。将来的某个时刻,公用事业等板块会带来规模较大的交易。但就目前而言,中国国家电网(State Grid)及其同行的现金还很充盈。豪华轿车连锁经销商以及其他高端消费品企业明年应该会带来一些有意思的交易及费用,但不足以拯救投行业。
不过,股票业务将继续低迷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香港及上海股市“挥霍”了一个关键品质:信任。
由于市场备受失望情绪和运转失调的困扰,流动性出现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
香港股市和上海股市各有各的问题,但它们的投资文化——尤其是首次公开发行(IPO)中的文化——却有相似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散户投资者在企业上市当天能大赚一笔。香港股市的一个段子是,得不到投票权,就得点“打新股”的甜头吧。
这种趋势已变得有些夸张。瑞信(Credit Suisse)在研究了过去两年沪港股市的IPO后发现,散户们唯一能够赚钱的方式,就是在IPO营销阶段买入股票,在上市首日就卖出。上海股市的情况要比香港股市更为极端。在两地,散户在上市首日卖出,都会赚得更多收益(在上海股市的平均收益为23%,香港股市为6%)。而如果持有一段时间,亏损的也会更多(如在上海股市持有一年会亏损42%,在香港股市会亏损15%)。这制造出一系列“僵尸式上市”(zombie listings)——上市后股价只会不断下行,除了上市首日的飙涨之外,不会给投资者带来任何收益。
这两个市场都有彻底改革的计划。在上海,有传言称,中国证监会将在未来几个月实施重大改革。这有可能包括简化表现最差者的摘牌程序,但肯定也少不了打击内幕交易和其他市场违规行为的举措。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今夏牵头展开了一次全球路演,目的在于增强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兴趣。中国需要更多外国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以提供流动性并培养一种不同的投资文化。中国本土的机构投资者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经历中资企业一波令人失望的上市潮后,香港正在彻底调整其IPO程序。本月,香港将公布针对IPO保荐行的新规。按照这些新规,保荐行保荐上市的企业若在审计或报告中存在不实陈述,保荐行将承担刑事责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香港证监会自己正在香港法庭起诉会计事务所安永(Ernst & Young),欲迫使其公布对一些中资企业的审计文件。保荐行现在要对自己可能无法在中国之外进行的审计工作负责,面对这一变化,保荐行应作何反应?
如果中国希望中资企业能在内地、香港、美国或者其他任何地方获取国际资金,就必须解决在金融事务中运用国家保密法的奇怪问题。
对上海股市和香港股市而言,最严峻的考验都将在于执法。香港证监会法规执行部执行董事施卫民(Mark Steward)因坚持追查几宗案件而受到赞誉,这几宗案件应会各自从不同角度增强市场廉正性。但对这两个市场而言,这些措施执行起来都非易事。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无法树立好名声,企业和投资者必须在一长段间里都努力表现良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