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教育经济学
5022 16
2012-12-13
感谢两天来大家对大学回报的各种思考。

希望参与讨论,可以下载李宏彬老师的论文,然后本版将开贴在周末对这篇论文进行翔实的分析。

本版并非为追求浮名,只为踏踏实实分析好手头的每一个topic。


呵呵,附带李宏彬老师的微薄:http://www.weibo.com/u/2529836715 希望他别介意哟~~
以及本论坛以前的一次讨论(呵呵,怪自己homework没做好,直接开一个旧话题)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518011-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2-13 23:46:2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3 23:52:04
夸克之一 发表于 2012-12-13 23:46
前两次的讨论链接: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53086-1-1.html
哈哈
多谢整理~~~

那边是晚上12点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5 09:45:15
简单看了一下(6-7节没细看),谈谈看法:
基本思路:将名校作为一个黑箱子,在个人特征相同的情况下,研究其对就业第一份工作工资的整体影响。换句话说,不关注学校各质量特性对工资的部分效应。用高考分数来控制选择偏差,用一系列个人可观测变量来控制名校外因素对工资的影响。
结论:上名校(实际上包括选择偏差、个人能力等)总体上可以提高工资26.4%。控制高考分数和专业后,这一数字下降为20.4%;进一步控制学生的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包括性别、年龄、父亲教育水平、父母收入、父母政治面貌、家庭住址是否在原户籍、上大学前户口和兄弟姐妹数量)后,这一数字继续下降为10.7%。研究还发现,女性的回报比男性高21.8个百分点,父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回报比其他学生高8.2个百分点。
优点:数据独特;关于发展中国家名校效应较少的研究之一;给出了为什么有名校效应的一个解释。
缺点:1、个人特征效应与名校效应的分离仍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工资高可能是因为能力高或者其他观测不到的变量。一方面,由于模型中的个人变量不能完全吸收能力的效应,结果会偏高;另一方面,考虑的一部分变量如参加社团活动、考证等可能与上名校(名校机会多)相关,结果会偏低。2、211高校的质量差别很大,直接将其归为一类进行回归,我表示怀疑。换句话说,C9、985非C9和211非985的系数应该一样吗(poolabilit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5 09:48:59
文章谈到抽样,却没有说到底回收多少有效样本,其中多少是名校的,多少是非名校的。如果非名校的样本很多,名校的样本过少,对结果会有影响。另外,如何保证自报工资的可信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5 17:33:40
冒昧的说一句,名牌大学中还有一部分学生留学国外,这些人大概占了多少比例,对两个群体间收入有多大影响,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啊。如果从学校角度考虑的话,非名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留学机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