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教育经济学
6246 35
2012-12-13
大家讨论的很不错,呵呵,这次第一次讨论的链接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53086-1-1.html
下面开始深化,希望大家在这个帖子里面,多探讨一下技术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你觉得使用什么样的数据,最能说明我们讨论的主题?

第二个问题:如果只是用北京1地10校的数据,你认为有何问题?或者使用上海1地10校的数据?

第三个问题:如果能获得全国20个各层次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数据,你认为那些变量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个问题: 如果有全国75个各层次院校的毕业生生就业数据,举例如下:
学校:
211&985 :15所
211 only:15所
985 only:15所
no 211& no 985&公立院校:15所
民办院校:15所

学生变量: 入学成绩,毕业GPA,性别,是否担任社团职务,是否担任学生会职务,是否参加过实习,是否参加过职业类技能考试,是否参加过学术类竞赛,英语四六级分数,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经常保持联系的同学数,经常保持联系的老师数,保持联系的同学信息,保持联系的老师信息

如果有以上数据,你觉得合理么?有什么补充?在调查过程中,哪个变量出现问题?哪些变量的地域性、时间性的特征明显?哪些变量的学校特征明显?哪些变量的个人特性明显?


欢迎大家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2-13 10:06:29
第一个,最理想的情况,搞个随机控制实验:在全国随机抽样4万名高三学生,然后随机将学生分成4组,分别分派到985、211、非211公立(个人认为211包括985,不理解你的第四个问题)、民办高校读本科,4年后调查这些人的就业情况和起薪。学生在大学中怎么学习、怎么表现都不管,当黑匣子。简单比较各组的平均treatment effect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因为随机抵消了所有其他因素。
这种研究显然不现实,所以该问题的意义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3 10:13:43
shetianlang 发表于 2012-12-13 10:06
第一个,最理想的情况,搞个随机控制实验:在全国随机抽样4万名高三学生,然后随机将学生分成4组,分别分派 ...
多谢你的参与。
你提的观点很不错,在讨论细节之前,我表达一下我的观点: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并不说明这就是要做的事情;显而易见,这只是一个理想情况。但是这个理想情况正如完全竞争市场一样,虽然不可企及,但是能为分析指明方向。
回到你的回答,我觉得你的随机试验问题在于:4万名高中生为什么要随机的分配到4类院校?只根据考分进行学校分配,这个并不影响随机性:因为全国高校并非有从1到100极为严格的单调递增/减排序,每个层次上都有很多学校,那么即便是根据考分分配院校,我们也可以分层次分析。你认为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3 10:22:20
fgleric 发表于 2012-12-13 10:13
多谢你的参与。
你提的观点很不错,在讨论细节之前,我表达一下我的观点: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并不说明 ...
你可能误会我的意思了。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最大的优势是它构建了一个外生的工具变量,该变量与实验前样本的特征毫无关系。只根据考分进行学校分配,这个当然不是随机的,因为你的分配跟考分是相关的,进而跟很多其他变量都是相关的,所以没办法成为一个很好的工具变量。我说RCT是黑匣子,就是说我不管你在学校怎么学习的,怎么参加社团的,怎么搞科研的,我只在乎由于上不同类型高校这件事带来的总体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3 10:28:04
shetianlang 发表于 2012-12-13 10:22
你可能误会我的意思了。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最大的优势是它构建了一个外生的工具变量,该变量与 ...
right!

对不起,刚才误会你的意思了。

的确是,这个实验是最理想的。呵呵,我真希望有钱有实力去实验这个“法西斯式”的trial 开玩笑。

那你能否继续说一下下面几个问题呢?我希望你能继续留下来交流。本次讨论会越来越深入,技术性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意思, i promise.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3 10:36:12
其实这种研究,最核心的问题还是counterfactual,我们只能观察到一种事实,上了名校学生的就业工资,或者没上名校学生的就业工资,但观察不到上名校学生如果上非名校就业工资会是多少,或者没上名校的学生如果上名校就业工资会是多少。pool能观察到的数据,自然涉及到一个dummy:是否上名校。问题在于这个dummy与无法观测的个人特征(如能力)是相关的,即有内生性的问题。所以归根到底要考虑如何处理内生性问题。我知道李老师一直利用中国双胞胎数据来处理这一问题,但目前这一方法在文献中也多有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