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讨论的很不错,呵呵,这次第一次讨论的链接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53086-1-1.html
下面开始深化,希望大家在这个帖子里面,多探讨一下技术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你觉得使用什么样的数据,最能说明我们讨论的主题?
第二个问题:如果只是用北京1地10校的数据,你认为有何问题?或者使用上海1地10校的数据?
第三个问题:如果能获得全国20个各层次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数据,你认为那些变量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个问题: 如果有全国75个各层次院校的毕业生生就业数据,举例如下:
学校:
211&985 :15所
211 only:15所
985 only:15所
no 211& no 985&公立院校:15所
民办院校:15所
学生变量: 入学成绩,毕业GPA,性别,是否担任社团职务,是否担任学生会职务,是否参加过实习,是否参加过职业类技能考试,是否参加过学术类竞赛,英语四六级分数,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经常保持联系的同学数,经常保持联系的老师数,保持联系的同学信息,保持联系的老师信息
如果有以上数据,你觉得合理么?有什么补充?在调查过程中,哪个变量出现问题?哪些变量的地域性、时间性的特征明显?哪些变量的学校特征明显?哪些变量的个人特性明显?
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