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 两种极端的需求及其对立统一 个体与群体的需求都具有物质和元间两种意义,具有物质和元间两种极端的情形,任何具体的需求都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同程度地具有物质和元间两种因素。这样,两个层次交织在一起的需求主体面对的是两个方向的需求目标,所要实现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需求。
需求总是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而这两种需求并非是均匀的、对等的,比如,吃饭和读书这两种实现需求的行为中都包含了物质和元间这样两个方面,但是这两种行为的着眼点是明显区别的,同一位需求者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个需求对象的着眼点也是不同的。
每次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都会打开一个新的需求领域,新的需求相对于过去都会表现出在物质和元间方面侧重点的偏移。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体制崩溃了,生产力获得了解放,与此相伴随的是思想的解放,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新的思想方式和新的社会秩序成了重要的元间需求品;唐、宋时期相对发达的农、工、商业和长时期的和平安定,形成了相当的财富积累,社会安定,温饱问题暂时得以缓解,这种改善得诗词歌赋、文学艺术、宗教、思想有机会成为更重要的元间需求品。
以英国为先导的工业革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物质需求品和新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农耕文明相形见绌,田园牧歌、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被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和炮舰、坦克所取代,生存压力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生存又再次成为最迫切的任务。物质需求重新成为时代的标志,就连哲学家们也异口同声地将物质作为了唯一的存在者。从此,观察世界的主要视角转移到了物质之上,元间仅仅被作为一种物质现象,元间本身不再被作为一个具有对等地位的实体来看待。直到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才重新开始缓慢地纠正这个偏见。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巨大生产能力,再次在新的水准上局部、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为实现更多个体的元间需求创造了条件,社会的元间需求开始逐步向舞台中心挪动。眼下,我们正在走入的信息化社会也就是以元间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新社会。
历史揭示了一个倾向:人类社会的需求以及实现需求的方式向着元间化的方向发展。元间需求与更多的用元间方式实现的需求将逐渐成为主流。
此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将焦点汇聚在物质需求品之上,元间需求品还不是一种必须刻意关注的领域,处在仆从的地位。元间需求品从属于物质需求品,仅仅是获得物质需求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其本身很难成为主导的分配标的,目前的经济体系及其理论体系都植根于此。现在,情况开始发生逆转。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多余的物质成分成为了实现元间需求的手段和工具。理论和经济体系显然滞后与需求的变化,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由此而生。
两种需求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才能实现,于是,就有必要讨论包括两种不同需求品在内的更一般的生产方式。显然,这将会是一个内容极其庞大的体系,也绝不是作者个人学力所能及的。本书的主旨仅限于探讨需求的极限,至于这极限之间的更多内容以及对于如何实现这些需求,这里只能就其轮廓做一些远远的眺望。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核心是生产方式问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定义:“生产方式(Mode production)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1] 这个定义的关键词是“物质资料的谋得”,而“人际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都不过是手段和途径罢了,其倾向性和极端性显而易见。
马克思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个时代中的主要社会矛盾,在于处理由工业化所产生的最基本物质生存资料的生产和分配问题,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些问题即使是到现在也还没有消失,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分析方法依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的变化是,我们已经开始在某些局部的区域里不再仅仅把物质资料作为唯一的主要的生活必需品,甚至不作为最迫切的必需品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不再仅仅被作为是实现物质需求的工具和手段,这种关系本身正在开始成为更重要的需求品。此外,我们已经也不再仅仅把生产力理解为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因素,这其中还有很多内容已经不能仅仅用物质范畴所涵盖了。需求和实现需求的手段的变化迫使我们必须将另一个极端的情形也考虑在内,开辟更加全面完整的政治经济学视野。
虽然,物质与元间总是相依存的,但是,需求的进化和发展逐渐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显现出来,两种需求品及其实现方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分化成了明显的、极端的、不同性质的需求品。换言之,我们有了物质和元间这样两种极端的需求品,也就有了处于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的更多形式的其他需求品。
既然有两种极端的需求品,就意味着至少应该有两种极端的生产方式。既然有两个极端状态,有处在物质与元间这两个极端之间的需求品,也就应当有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生产方式。
事实上,我们的生产方式正是这样一种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具体的状态。在不同的条件下更突出地表现为某一个极端的情形,更多的场合表现为两个极端的对立统一形式。
两种极端以及极端之间的生产方式之间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呢?可以从生产、分配、交换的具体环节加以分析。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87年版, 7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