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13-3-12 16:50:00
事情有那么简单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2 22:03:17
看一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4 08:32:05
1.4  分工与分化   

1.4.1 多细胞群居与分工

     作为需求主体的细胞只能在与环境的交换中实现自己的需求,这种交换关系本身就是分工了。生命物质的自我复制,就是用自己的元间去同化周围其他物质或物质要素,改变原有物质对象的元间结构和时空分布,将对象改造成为与自己的元间结构相同的样式。如果这个过程不断持续,将会造成周围的、邻近的物质要素大部甚至全部都被同化,最初作为需求主体的同化者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己的周围已经都变成了自己同化的产物,自己可能会生活在与自己相同的需求主体的包围之中。

例如,在培养皿里看到的一个个菌群,从平面上说,除去菌群的边缘部分,某个个体的周围,都是与自己相同的其他个体,这些细菌个体生活在培养基表面的同时还生活在与自己相同的其他细菌个体之中。如果这个平面具有了一定的厚度,对于一个菌群群落中心位置的某些个体来说,它几乎已经将其他个体作为了自己的全部生活环境。

    将具有同种元间实体的细胞作为主要生存环境,这种环境中的细胞的需求就只能通过与其他细胞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就是用自己有的东西换取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群居中的细胞个体已经不再能像过去那样具备直接对环境发挥全部同化作用的同等地位,不是所有细胞都有机会直接通过与环境的分工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生存,一部分细胞只能通过其他细胞间接实现自己的需求,这些个体的需求要通过其他个体来实现。

    细胞生存、繁殖所需的物质与元间的各种素材最终来源并不是细胞群本身,而是细胞群之外的外在环境;由于物质的唯一性,群居中的细胞分布也只能是不均匀的,有边界的。也就是说,必然有些细胞位于群落的核心位置,有些位于边缘位置。位于边缘位置的细胞才能直接与外在环境相接触。这样,所需要的资源要通过其他个体的层层接力,最终才能到达位于核心位置的那些个体。显然,处在菌群不同位置的个体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均等的,得到的资源及其性质也是不均等的。

    拥有同一种元间实体的细胞群居生活,就会出现这些细胞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外在环境的可能;既然作为一个整体,就会有一系列的具体需求;由于这些细胞群分布时空的不均匀性,细胞之间出现了功能上的差异,这种差别就是真正意义上分工

    总之,细胞群落中的个体发生了分化,各自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分工产生了。

    分工的本质是拥有相同元间实体的细胞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任务,所有细胞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实现作为一个整体的细胞体系的需求,实际上也仅仅实现了所有细胞共同拥有的那个唯一的元间实体的需求。

    这也意味着,尽管每个个体拥有的元间实体是相同的,有着相同的元间自我,但是,每个细胞所表现出的物质特征却不同,也就是说,元间自我相同,物质自我不同,元间自我和物质自我发生了差异。

    如果元间实体中已经将所有的分化特征记忆下来,成为分化的指令和程序,那么,尽管每个个体拥有的元间实体是相同的,但每个个体只能实际实现或表达全部程序中极其微小的一个片断,仅仅更突出地以这一小段程序片断作为自己物质自我的内容,其余部分都必须隐含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4 11:00:59
优势 发表于 2013-3-12 22:03
看一看
请多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4 11:24:10
哲学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5 08:57:53
huanpinglee 发表于 2013-3-14 11:24
哲学经济学?
经济学的哲学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5 09:00:28
1.4.2  分工的特点

    拥有相同元间实体的细胞互相之间发生的分工,或者说,细胞的物质自我互相之间所表现出的分工有这样一些特点:

1、功能的抽象化

    每个细胞本身都拥有自己初始的、基本的需求,都具有独立与环境发生关系并单独实现这些需求的全部能力。但是,当这些细胞把具有相同元间实体的其他细胞作为了生存环境,就不再需要样样事必躬亲了,每个细胞都放弃了原来的绝大部分事务,只专业从事过去全部事务中的某一项极为特殊的工作,其他工作由别的细胞以更专业的方式完成,用自己专业工作的成果换取对方的专业工作成果,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部需求。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功能抽象化的趋势,原先分散在所有个体中的,具有普遍性的功能逐渐被抽象出来,被集中起来,从由所有个体集体承担转变成了由一部分个体专职承担。

功能的抽象化和集中化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典型现象。例如,分布于全身的汗腺,其微观结构、工作原理、所生成的代谢物成分和肾小球很相似,同属于排泄系统。除了散热功能之外,可以把集中表现为一个独立器官的肾脏看成是所有汗腺功能的抽象,是专业化、集中化的排泄器官。

分工导致了细胞形式的分化。每一个细胞各自都具有吞噬、排出能力,感光能力,对特异物质的识别能力,用一层膜与外在对象区别和隔绝的构造和能力,移动位置的能力……。在由一群细胞聚集所发生的群体行为中,每个细胞各自的各种功能、原先分布在整体中的由所有成员共有的功能被抽象出来,集中起来,交由某一部分成员集中实现。形成了专门的进食、消化、排泄、呼吸、感觉、运动系统……,每个细胞仅专职从事某一项极为具体的细小工作,向系统提供一项非常具体的服务,由此换来所有其他细胞的服务,自己全部的需求都通过与系统的服务交换来实现。

   

    2、分化的正反馈趋势  

    显然,仅仅就细胞初始的、基础的需求和功能进行分工,并不能直接实现分工合作的目的,因为,众多细胞分工合作必然产生相互协调与“通讯”的新问题,这样,分工就成了产生新需求的源泉,分工越是细致,产生的新的需求即新的分工需求就越多,分工本身不断地产生出新的需求,产生出对于新功能、新组织、新结构的需求,分工成为分工自身的原因。

    一个实体和它的环境总是处在倾向于消除差别、追求契合的冲突中,已经分工了的内环境迫使处于这个环境中的实体与自己契合,改造着处于这个新环境中的实体。改变了的实体、新的实体又作为环境的环境,强制环境与自己契合,使得环境发生改变,如此往复循环形成了正反馈,使得分工中的生命不断改变、不断进化与发展。

    当然,这种改变只有通过对于作为指令系统的元间实体的改变才能最终实现,外环境的压力也不断通过强制契合的途径改变着生命的元间实体,并因此改变着它的物质实体,生命就在这种分工的正反馈过程中不断积累和进化。


    3、分化形成的系统化

    拥有相同元间实体的细胞之间的分工,就是使一个细胞更多地执行元间实体全部指令中某一段微小的片段,一个细胞的物质实体仅仅表现全部程序中一个微小局部的内容,所有细胞分别实现全部程序中的不同部分,全体细胞分别承担了全部元间实体中的所有内容,共同组成了一个新层次的物质实体或物质自我。这样,相对共同的元间自我来说,就生成了两个层次的物质自我,一是由细胞器形成的一个个细胞;一是所有细胞共同形成的生物个体的整体。同一个元间实体,同一个元间自我,用两种物质方式表达为两个极端层次的物质的自我。

    这两个极端层次之间,又生成了许多中间层次。例如,在解剖视野下,可以把一个动物标本分解为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这样的多层次综合体。反过来说,一个生命个体的整体是用分工的方式从细胞器开始直到生命整体的积累过程,是分工形成的各个层次实体组织形成的完整系统。

    分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与势态,为生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因此成为生命世界中的一种基本方式和显著特征。生命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几乎都要通过分工的方式来实现,甚至环节的环节,步骤的步骤也都是通过分工来实现的,于是就形成了不同层次分工的实体层层嵌套的复杂系统。

    系统化原则的贯彻,伴随着物质层次和元间层次的积累,使得每一个个体,每一种功能都必须通过系统的途径才能实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8 10:32:36
1.4.3 去分化与整体性

    虽然,一个生命体是充分积累了的多层次物质实体,也遵循“物质是由物质的素材组成的”原则,但是,与普通物质素材构成组织体的方式不同,高度发达的生命体通过分工形成的组织过程是按照一个事先规定了的程序和结构不断物化的实现过程,每个细胞不仅是实现自己局部任务的“零部件”,同时各自都持有整个过程全部程序和指令。就像每个演员都有一套完整的剧本一样,构成整体中每个局部的要素和单元只是由于受到分工的制约才更多地表现出特殊的物化和功能形式,其余的潜质都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之中。

    多细胞分化形成的高等生命体,构成生命体的每一个基本单位都是拥有全套遗传信息的细胞,所以生命体的分工是相对的。每一个细胞参与形成某种特定组织、特定形态并因此被分化之后,这个细胞全部潜质并不会因此被彻底泯灭,而可能以某种方式某种程度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与分化方式的表现形式会有较大差别,相对于分化的表现形式,这是一种跨分化的表现形式。

    这意味着,由于分化带来的高效率,使得许多细胞的大部分时间是悠闲的,许多细胞有机会、有能力对于整体信息有所接触和了解。许多细胞在实现由分化赋予的特殊形态,执行由特化赋予的专门的局部的任务和功能之余,还具有把自己所拥有的全部的关于整体或某个局部的遗传信息完整物化的潜能与资质,也就是说,每个细胞并不会因为已经被分化成了某种具体的组织细胞,具有了特定的具体形态和功能就彻底失去了继续作为“干细胞”的资格。而是在作为分工所要求的局部的、具体的、特化了的分化细胞的同时,还能不同程度地将自己所具有的整体元间或某些片断物化表达出来,这些表达不受原先特化性质的限定,可以是关于一个某个局部的元间,也可能是与自己分化特征无直接关联的另一个系统的元间,根据这种物化,这个细胞在参与自己分化特征所规定的特定的组织和系统的同时,还可参加、归属于其他更一般性的、去分化的、非明显形态的组织,还执行自己特化形式之外的其他功能,还以去分化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发挥着自己潜能中的其他功能,直至所有功能。

    因此,细胞就具有了分化和去分化这样两种表达方式。直观中生命整体就只是由一套根据分化原则形成的体系,细胞去分化表达还可以形成另一套体系,这两套体系将同时并存。如果把因分化形成的组织称之为“实系统”或称“专职系统”,由细胞跨分化能力形成的体系就可以称之为“虚系统”或称“业余系统”。

    高度发达的生命整体实际上都是有这样两个体系共同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比如,经络系统就很可能是这样的一种虚系统。在发达的社会体系里,“业余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基本的社会生活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8 19:49:17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9 08:23:57
1.4.4  普遍联系的第二个模型

    设:

    一群数量足够的细胞,拥有同一个元间实体。这些细胞之间由各种不同的联系方式相互发生联系。

    如:

    1、通过神经网络,可以通过电信号或神经递质可以把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传递到分布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同样,供氧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各种激素系统、免疫系统……,也都分别把所有细胞联系在一起。

    2、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使得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相邻,“相邻”也是一种联系方式。

    3、因为所有的细胞都发源自同一个干细胞,之后进入了分化,这种同源性和渊源关系也是一种联系的方式。

    4、通过分化了的结构形成联系,比如,一个脑神经细胞,可以通过轴突,与十多万个其他神经细胞直接联系,形成神经网络。

    5、通过去分化的业余系统即虚系统,将不同细胞分门别类联系在一起。

    那么:

    细胞之间发生联系的途径极多。

    假设:

    这种联系途径的上限是无穷大。

    有两个可供选择的视角:

    可以把每一种联系的方式和途径看作是一个维度;也可以把每一个细胞就看作是一个维度。实际上,这两个视角基本等价,因为细胞之间的联系本身也是通过细胞或细胞的代谢物实现的。

    撷取:

    1、如果细胞之间可能实现“无限维”联系,那么,细胞间就有无限种组合的可能,也就会有无限种由于这种联系形式产生的无限种生命形态;这是联系以及联系形式的极限;如果您愿意把每一种联系都看作是一种需求实现的结果,那么,这就是需求所能预期的最大极限。

    2、这样,每一个细胞都可能与所有其他细胞在连接成任何形式的“组织和器官”,每一个作为基础单元的细胞,可以同时以不同身份在不同层次与其他细胞发生联系,结成任何形式的“凝聚态”,连接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可以不同程度地具有许许多多的需求和需求形式,可以建立实现这些需求的具体联系方式,形成相应的组织结构的实体。

但是,受制于细胞物质的唯一性和有限性,这里的关于无限个细胞以无限种类的联系方式相联结的假设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极限,事实上,任何细胞体系都将在远离这个极限的某个具体位置上取某个确定的状态。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生命形式,所有由细胞的联系和分工方式形成的组织和系统都看成是无限可能联系形式中实际实现了的或者被我们发现了的一些具体的凝结方式。

    3、远离上述极限,我们注意到的各种生物现象,都是无限联系的极其简化的“初级版本”,只是这种无限联系局势中的一个小小的特例。都是无限联系局势中极度不均匀的一个个特例。一个明显特化了的器官实际上是细胞在这些维度里极度明显的凝聚状态。现代生物学还只是发现了、更注重一部分分化明显、物质性较强、凝聚性更为显著的部分维度。今后,将有机会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那些元间性实体,关注那些元间性的凝结,也许还会对生命有更多、更全面的发现和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9 12:13:55
qingbo0221 发表于 2013-3-18 19:49
看看
谢谢!请多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0 10:17:35
1.5  自  觉

   1.5.1  “时间差”与分化

    生命实体作为一种具体的相互作用者,也是由作为要素的物质实体以某种特定的时空方式构成的结构体,因此,在参与相互作用时也不可能在瞬间就实现所有的相互作用,也要经历“接触—— 比较与判断 —— 反应与改变”的全过程,也可以分解为从间接相互作用到直接相互作用的过程。

    从过去的分析中可见,间接作用的物质过程中携带了对象的元间实体,也就意味着,在直接作用发生之前,一个作用者的元间实体中的一些成分有可能先于物质实体,提前到达作用对象,有可能先发生元间实体之间的间接作用,之后再逐渐发生物质实体之间的直接作用。物质作用和元间作用之间出现了时间差。如果,生命实体能在与对象发生实质性的物质作用之前,就通过先期到达的间接作用中裹挟着的元间成分,提前判断出对象的性质,根据这些元间与自己需求的比较做出决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就可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这个时间差对于脆弱的生命物质实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实际的物质直接作用发生之前,通过间接的作用中携带的对象的部分元间,提前了解到了对象的性质,知道了这个对象是否与我契合,是否适于作为实现自己需求的对象,提前做出判断,就能提前做出趋向或回避的措施和反应。显然,具有这种能力的生命体将具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这就要求生命实体本身的整体和部分之间也产生相应的分化,按照“接触—— 比较与判断 —— 反应与改变”的模式,将自己也区别为这样三个环节,其中“接触”和“反应与改变”这两个环节都是与对象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环节,“比较与判断”环节就有两种意义,作为物质作用,是与对象直接发生关系的,作为元间的比较与判断就可以是间接的,可在自己内部单独进行。

“接触”环节是相互作用过程的初始阶段,相互作用的初始阶段也可以根据作用程度的差异分析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一般来说,直接作用以物质作用为主;间接作用以元间作用为主。也就是说,生命体为了尽可能地保持与环境的更高水平的契合,自己的也应具有这样的分化,自己的接触环节也应该分为以物质接触为主和以元间接触为主这样两种能力。

    通常,把实现这个过程的第一个环节称为“感觉环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1 08:40:35
1.5.2  从感觉到记忆

     如果所有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分析为是一个接触 —— 比较与判断—— 反应与改变的过程,那么,所有的相互作用者也可以被分析成这三个环节的组合体。特别是对于作为自为需求主体的生命体,从最初的自在物体逐渐演变生成自为的生命体的过程也可以被看作是作为相互作用者的这三个环节的不断分化、展开和积累的过程。

    分工本身是分工的动力和原因,需求本身是新需求的动力与原因,这样的正反馈过程将原本蜷缩着的相互作用的三个环节逐步展开,成长为一株分化发育的生命之树。感觉和感觉器官就是这生命之树上一束绚丽的花朵。

    早就没有必要用推论的方式追寻感觉器官生成的途径了,重要的是,站在现代科学实验成果的立场上,界定感觉能力的出现在进化史上的意义。

接触环节的展开,其实就是对于相互作用间接性的展开,尽可能在与对象发生实质性作用之前就从与对象的间接作用中提前捕获对象的信息,事先获得对象的元间特征。因此,感觉的意义也就在于:通过与对象的间接作用特别是元间作用,尽可能提前、全面、更逼真地获取对象的元间。

感觉器官是怎样实现这些功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些功能?

    1、“灵敏度”极限与失真

    感觉器官是通过与对象的间接作用获取对象元间的专门装置。既然是间接作用,对象的元间都裹挟在较弱的物质作用中,相互作用就可能改变对象的本征状态,也就是说,观察过程破坏了、干扰了、掺杂了对象的本征元间,使得获得的元间会是一个失真的元间。

因此,最理想的感觉器官是接近于极限的“纯粹被作用者”。事实上,这是一个难以达到的极限,具体的感觉器官以及各种人造的传感器都在离开这个极限的某个具体位置取一个具体的值。

    要获得对象的元间,就必须与对象进行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过程必然对于对象造成改变,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有通过感觉器官或传感器获得的对象元间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对象的本征元间,都是发生了不同程度改变的、失真了的、被掺杂了观察者自身因素的、变了形的元间,都是对象的间接意义上的元间。因此,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2、窗口性

    生命作为需求主体,获取对象元间的目的仅在于实现自己的需求,所有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具体生命,它的需求都是有限的。因此,有限的生命与环境的契合也是局部的、有限的,只与环境中的一部分作用者,或这些作用者的一部分作用相契合。因此,一种感觉器官、一种生命实体的全部感觉器官作为作用者,所希望获取的元间,所主动参与的相互作用仅仅于这个生命实体的需求相关,这些行为永远小于、少于对象世界所实际拥有的全部内容。所以,每一种感觉器官,所有感觉器官感觉能力的总合相对全部的环境元间内容来说,是窗口性的,只对全部外在元间中的一小部分起作用。

    综合上述两点,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得到没有与我们发生相互作用的对象的元间,也不可能得到被我们的作用改变之前的对象的本征元间;也不可能得到我们感觉能力之外的对象的元间。康德把这些不能被我们直接把握的对象称为“物自体”。我们可以相信他们的存在,但是,始终缺乏感觉上的证据。

    3、元间的分离与抽象

    对象通过间接作用改变了感觉器官的“感觉界面”上的物质状态,将对象的元间转移到了这个界面上。也就是说,在这个窗口里,感觉器官的感觉界面上的物质分布和状态是跟随对象的元间分布形式与状态变化的,这个变化过程是感觉器官与对象的间接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的事件,是一个物质与元间的具体事件。这个事件中包含着对象的元间,包含着这个窗口范围内、这个波段内的对象的元间。

    接下来,奇迹发生了。

    感觉器官的感觉界面上已经获得的元间被分离了出来,被送到了一个“编译界面”,被变换成了一种代表这些元间形式的“编码”和“符号”。这个编译过程实际上是将所获得的对象元间,准确说,将因对象作用所造成的感觉界面上新状态中的元间分离了出来,将这部分元间用另外的一种物质方式重新表达,将对象元间的物质形式统一转换、调制成了这个生命体所能方便处理和易于理解的另一种形式。显然,这种变化只是对于元间的调制形式和媒体的变化,不是对对象元间本身的变化,对象的元间依然实现了转移。

    接着,被编译后的对象元间通过并行或串行等等不同的传输途径,被送到“存储记忆界面”或器官保存下来。直到这时,感觉的任务才算是告一段落。

    被记忆下来的对象的元间才真正脱离了对象本身,被从对象的连续不断地变化中分离了出来,从对象自身的物质成分中分离了出来,不再继续跟随对象本身的发展进程而改变,成为相对独立的、元间实体;成为具有确定性的元间实体;成为相对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状态来说更纯粹、更抽象的元间实体,实现了元间抽象的革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2 08:39:05
1.5.3  元间抽象的革命

    为什么要选用“革命”这个极端的词汇呢?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虽然从感觉器官转移至记忆器官的元间并不都是纯净的对象元间,但是,已经脱离了产生这个元间的势态环境,脱离了与这个环境的相互作用,作为不再与原先物质过程、物质实体相关的、独立于原先作用过程的独立的元间实体,被转移到了另一种物质载体上。

    而这种新的物质载体对新来的元间实体不产生任何明显的改变,新来的元间实体也不明显改变载体的性质,只改变作为记忆载体的物质实体的一小部分状态或分布方式,而且,这种改变是可逆的。因此,从感觉器官送来的元间实体实际上也相对独立于记忆器官的物质实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元间实体。

    当记忆器官里存储的元间实体不断增加、不断积累之后,元间实体互相之间就成了相对者,成为元间差别者,各自相对于其他元间实体,成为相对所有其他元间实体的新的存在者,从此,元间实体成为一种新的存在者。

    所谓元间的抽象、抽象的元间,都是相对具体元间而言的。具体的元间是处于与物质载体密切相关之中的元间,元间形式的实现和表达都是具体的物质成分和物质状态的实现和表达,元间的变化只能通过具体的物质的变化来实现。尽管抽象的元间也无法最终彻底摆脱这个原则,但是,由于可以用一种物质载体实现所有元间形式的表达,相对来说,元间的变化就远远大于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就变得无足轻重。这意味着,已经接近或到达了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极限位置。站在这个极端的位置上看,元间已经是抽象的了,元间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元间实现了相对于物质的抽象,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元间实体。

    差别与差别者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积累和发展,生成了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时,物质都是元间的,元间都是物质的,元间相对脱离的只能是某个具体的载体,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上,这种转移所产生的只能是近似的、互补的元间,产生的是新的元间形式,而不是纯粹的、本征的元间。此前,自然界中,最大相似程度的元间复制和转移就是通过DNA两次复制成生的DNA副本。不过,这依然还是具体的元间,因为这样的元间直接依赖于构成这种元间的物质素材本身的性质。只有在生命进化出专门的记忆器官之后,只有在进化出大脑组织这种特殊的物质实体之后,记忆物质与所记忆的元间内容的无关性才使得接近和达到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极限成为可能,才使得元间抽象成为可能。因此,抽象元间的产生是自然进化史上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重大进展。

    在大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实体中,元间实体的存在与活动仅凭借极少量物质和能量为依托,处在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原则的边缘和极限位置上,物质作用和元间作用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离,元间实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抽象,元间实体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实体而存在了。元间实体互相之间成为了直接的相对者,元间实体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实体,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2 09:59:44
来学习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2 13:08:07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2 14:20:03
这个研究很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2 17:47:12
fangxf 发表于 2013-3-22 14:20
这个研究很好
请多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5 08:32:43
1.5.4  元间抽象产生的逻辑革命
     最基本的逻辑关系是差别。
        差别有两个极端形式:同一性和差异性。物质实体互相之间的是绝对区别的,只有差别性这一种关系,而元间实体之间具有同一性和差别性这样两种极端的状态或选项,以及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无数不同状态和具体形式。只是由于物质和元间的对立统一性,元间实体对于物质实体的依存性使得元间实体不可能彻底实现自己这两种极端性质中的同一性,每一个元间实体都必然附着在一个特定的唯一的物质实体之上,元间实体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因此,互相之间也只能是绝对区别的,无法实现元间实体互相之间的可同一性。所以, A = A 的逻辑关系除了自身等同之外没有更多的意义。
    当元间实体实现了抽象之后,一个元间实体不再必然依附于唯一的物质实体,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在不同物质实体之间方便地转移和复制,元间实体的变化不再必然引起自己所依附的物质实体的本质变化,这时,元间实体的两种性质才能被充分地实现,a = a的逻辑意义才得以实现。a = a 不仅说明同一个元间实体的自身等同,由于同一个a 还可以处于不同的物质实体中,处于不同的处境中,因此,a = a还说明不同条件下的a是同一个元间实体。
    同一性和差异性是根本的逻辑基点,整个形式逻辑学大厦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现象,这个基点只是当元间实体实现抽象之后才开始建立,而元间抽象只有通过生物方式,在生物进化达到神经组织出现之后的阶段里才得以实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5 11:09:08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6 09:03:47
不好意思 出差10多天才回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6 09:08:44
咒语 发表于 2013-3-26 09:03
不好意思 出差10多天才回来
辛苦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6 09:10:47
1.5.5  元间的比较

    感觉器官与对象的相互作用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运行的连续过程,但是,感觉主体是一个与对象区别着的另一个实体,不可能总是跟随同一个对象。外在环境由多样化的无数实体构成,感觉主体只能在不同的对象之间不断地切换。也就是说,不仅同一个感觉主体将要面对无数对象,还要用同一个感觉器官面对同一个对象的无数种变化。对于前者,感觉器官可以在不同的对象之间转换注意力的焦点;对于后者,感觉器官主要采用“分时制”的方式进行处理。

    例如,人的视觉,不论对象如何变化,每秒钟都固定读取约二十四幅“图像”,而昆虫的复眼只对视野中移动和变化着的图像敏感,对于缓慢移动的图像不予理睬。

昆虫怎样知道对象是否移动呢?首先它要将众多复眼中某一只复眼单元采集到的对象图像存储下来,以这个存储着的图像作为基准,与此后从同一只复眼以及其他复眼单元采集来的对象元间进行比较,两幅图像一致,表明没有差别,说明对象的元间没有变化,否则就是发生了变化,对象就是移动的。

    如果作为基准的图像是一个两维图像,与之相比较的也是两维图像,两者比较的结果不仅可以凸现出变化所发生的位置和变化的方向,还能将变化者和变化发生的背景区别出来,变化主体的“形象”就被区别出来了。显然,这两幅图像的比较而产生的差值是另一幅图像,是前两幅图像“相减”之后得到的差值,也是关于运动变化主体的一个图像。这表明,观察者如果对在不同时间采集到的两幅图像进行比较,对两幅图像做减法运算,从两幅图像的相减中得到的差值,从差值中就可以发现对象运动变化的方向、速度以及这个运动者本身的形象。因此,可猜想,元间比较是生物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输入和存储的图像分辨率越高,所携带的信息量就越大,获得的差值图像所包含的内容也就愈加丰富,比较的过程也会更复杂。生命实体是怎样充分分离、凸现、处理、利用这些元间的呢?这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属于当今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

    目前,我们还有机会借助一些模型粗略地猜测和憧憬一下这个神秘的殿堂。这里打算采用大家最熟悉的数字计算机原理建立一个模拟大脑信息处理过程的模型,这个模型可称为“冯.诺依曼模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6 17:06:26
huanxifo 发表于 2013-3-26 15:44
本佛实在无聊,今天极其认真地读了几段你放的臭狗屁,可怜如果把你剽窃别人的那点陈旧东西剔除的话,也就只 ...
     此人的真名叫熊正兵,南京雨花台区人,与我并不相识,素无恩怨,不知为什么,经常恶语伤人,甚至对我和我的家人发出死亡威胁。前几年我曾向警方报案,他才有所收敛,近来又开始了无端谩骂。我将再次采取法律手段寻求保护,另外也提醒监护人熊蕊负有的法律责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8 09:09:27
1.5.6  冯.诺依曼模型

    最基础的冯.诺依曼式计算机由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三个主要单元构成。根据预先输入的程序,对寄存在不同存储单元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将计算产生的结果记忆在另一些存储单元里。而运算器的基本结构都是全加器或半加器,基本运算都是“异或运算”,都是对存储在不同单元里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这些数据之间的差异。因此,冯.诺依曼计算机也是通过元间比较来实现的。假如我们相信,认识的基本方式也是元间的比较,人的认识过程和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有相似之处,用计算机原理建立思维过程的模型就有了合理性和可行性。有理由把大脑粗略地比拟为一部冯.诺依曼计算机。有理由设立由足够多的感觉器官、记忆单元、运算器官以及运算能力组成的关于认知过程的模型。

    可以把记忆库比作是一座客店,店主人比作运算器,经过感觉器官从与对象相互作用过程中分离出的元间实体比作是客人。

    当第一个客人出现在店主人面前时,店主人要把这个客人和自己店里的所有已经住店的客人进行比较,但这时的客店里还空无一人,没有比较对象,所以,第一名客人就成为初始元间,被店主人安排住进了N1号房间。

    当第二个客人来到时,店主人将这个客人与N1号的客人进行比较,也就是让这两个元间实体相减。如果得到的结果是0,两个元间实体之间没有差别,那么这个元间实体就是N1自己,是同一个客人。店主人也通过比较“认识了”N1,也就是说,只有两次看到同一个人,才算是认识了这个人。既然是同一个客人,就不需要另行安排新的存储单元。如果得到的结果不是0,就是一名新客人,安排在N2房间。

    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可能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戴着口罩公事公办的女人,第二眼看到了一个热泪盈眶的女人。虽然都不认识,但是不仅记住了这两幅图像,还要对这两幅图像进行比较。

N2中的内容减去N1中的内容,获得的结果不仅仅是两者之间的差值,还有一个“共值”,就是双方共同拥有的元间成分,是从两者中减去差值部分后还剩余的那一部分。

    这样,比较结束之后,店主人不仅需要安排N2的房间,还把N2和N1比较获得的差值安排到了C1,把比较获得的共值安排到了G1。还要标记出G1和C1各自属于是那两个元间实体比较的结果,这个关系参数可以命名为L 1,L1 也要作为单独的元间实体存储下来。

    注 意,N2、N1、C1、G1、L1……这些名称都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其本身的元间意义,其次是这些元间作为名称所指称的那个元间实体,当元间实体充分积累之后,这两种意义将有明确的区别,是两种元间实体。为每个元间实体赋予的地址码或名称,本身也是元间实体,这一类元间实体可命名、存储为F 系列的元间实体,也就是符号性的元间实体。

    对那个婴儿来说,C1很可能是一支口罩,或是眼眶中的泪水。而G1就是减除了C1之后剩余的两张面孔共同的轮廓。口罩、眼睛、泪水、脸型之间的关系被作为L系列的元间实体保存下来。

注意,G1、C1、L1以及以后形成的三个系列的元间实体与N1、N2……有了本质的不同。这不是从感觉器官送来的关于对象的元间实体,而是运算器官利用分析和归纳能力从外源性元间中解构、分离、下载得到的,是自己生成的新的元间实体。

    第三个元间实体到来时,店主人才开始真正忙碌起来。不仅要把N3与N1、N2作比较,还要与G1、C1、L1逐一比较,也就是说,要与店中的所有现存的元间实体进行比较,当然,F系列的元间实体也随之增加,由此将产生更多的新的元间实体。元间库迅速充盈起来。

不幸的是,那婴儿第三眼看到的竟是一支疫苗注射器,这第三个元间实体与前两个比较,产生的差值很大,共值很小。

    随着新元间实体源源不断地传来,在记忆库里逐渐积累起了两大类型的元间实体:外源性的元间实体;内源性的元间实体。

    其中,内源性元间实体有两大类型:“客店”本身原有的结构和运行程序属于先天的内源性元间实体;由运算器生成的新的元间实体以及赋予所有元间实体的名称和地址码都属于后天的内源性实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8 22:17:34
1、要把经济学中的需求和需要(欲望)区别开来。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的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要。
2、人的需要的极限在哪里?假设货币无限(或者说不需要货币),则极限就是需要的消费时间小于等于24小时/每天。
3、因此,时间是消费需求的终极者。生产时间的缩短,自由时间,与消费时间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4、随着机器大工业的飞速发展,敢不敢于把工作时间从8小时制缩短到6小时,甚至是4小时,是一个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标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9 08:44:35
1.5.7  归纳与分析

    就像对待外源性元间一样,也可依照上述模型对内源性元间做同样的处理,也就是,把内源性元间实体逐一进行相互比较,每一层次、每一对儿内源性元间实体之间的比较,都会产生相同和相异两组新层次的内源性元间,也就是产生了G系列和C系列两组关于关系者的数据,还产生更多的L系列的关于关系者之间关系形式的数据,以及F系列的纯粹符号、名称、地址之类的元间实体。获得更多的新层次的后天内源性元间实体,第二、第三层次的内源性元间实体。

    其中,产生内源性元间相同部分即产生G系列数据的过程,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讲的“归纳”过程,是把对象元间中的相同的部分抽象了出来。不同层次的归纳就是不同层次的“分类”,具有共同的、相同的部分元间实体,就是将不同对象归属于为同一类别的理由和原因;

    同理,产生内源性元间实体的相异部分即C系列数据的过程,类似于我们用通常的“分析”过程。是根据对象的差异,将对象区别开来。

显然,归纳法产生的结果和分析法产生的结果是互补的,除去相同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相异的部分,反之亦然。

    总之,在这个模型中,可以对差值的差值再次比较,从而实现了对内源性元间实体的再抽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9 09:24:47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30 13:37:47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31 16:28:34
有意思,值得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