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77 0
2012-12-17

第一,从重视前沿检索转向一样重视经典启发。目前一些学校的科研非常重视前沿文献的检索,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忽视经典著作的研读却也很常见。记得80年代我们的大学总有经典著作选读的课程,甚至有的课程就是研读某一部经典。经典的启发是持久的、宏观的、可以溶于血液之中的,是常读常新的。过去,我们在《经济研究》等高档杂志上还能看到那种反复引用经典的论文,如今却很罕见了。我认为,无论本科还是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如果能受经典启发而“温故知新”也是不错的做法

第二,由重视理论基础转向一样重视社会实践。很多人对这一点谈了很多的评议,我就不多啰嗦。

目前一些高校如同一些中小学,老师由于担心受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风险的连累而干脆放弃了一些颇有创意和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压力让大学过于保守了

第三,由重视专家评价转向一样重视百姓反应。目前我们大学教育过于面向专家了,过于面向上面了。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还必须走向田野、走向平常人。韩愈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古人说:三步之内必有芳草---都是强调理论家要向实践家学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应该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座右铭。对照国外的社科研究目前已经日益重视田野调查、草根研究、常人方法论、案例研究等的情况,更说明了我们目前情况的糟糕一面已经比较的糟糕了。

第四,由重视外部信息转向一样重视内心感受。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做科研的人自己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考察、分析来获得创意、思想和理论,虽然最后这些认识都要通过对外的比较、实践来判断自己的思考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正确,但是,自己的体验确实可以成为产生自己的想法和检验别人的想法的重要依据。人的内心有一种面对期望、面临忧惧而自行创造梦想的能力。因此,听从内心的召唤就一定会产生新的形而上的思想、理论以及艺术作品。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当充分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五,由重视归纳实证转向一样重视常识演绎。目前我们的研究似乎普遍遵循一个模式:前沿综述、变量界定、变量关系的假设、建模、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假设检验之结论、展望,这个实证模式固然很“科学”;但是,即是数据真实、处理规范,但充其量只是揭示了“过去或现在是什么”,但对“未来是什么”依然是预测;且其严格的条件假设也只能说明“此种情况下是什么”,但对“彼种情况下是什么”也依然是推测。我认为,在由此及彼的预测与推测上,也许,依据科学的基本定理或者基本的生活常识进行逻辑演绎得出的结论可能比单纯的基于某时段、某情景下的数据情况的归纳实证更可靠,而且更擅长理论建构。阿克洛夫对柠檬市场的研究实际是一种常识下的逻辑演绎,但却能得诺贝尔奖。可见,由常识演绎出的理论也是非常好的理论。

第六,从重视“是什么”研究转向一样重视“应该是什么”的研究。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往往不能说明“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尤其是对“应该是什么”往往有意的回避,因为“应该是什么”都是“存在决定意识”,是有立场差异的。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逃避阶级利益、阶层利益乃至个人利益的“干扰”,因此,回避这个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公开坦白自己的立场、说明自己的价值取向,这样反而有利于大家的利益博弈从而有利于真相的揭示,有利于真理的发现。当年马克思就是这么做的。凯恩斯也坦白说,我是站在有闲阶级那一边的。重视“应该是什么”就是坦白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社会立场和利益背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