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2-12-25 17:23:06
xiaxt 发表于 2012-12-24 22:13
接上:

你指出:“针对具体劳动而言的劳动量的计量问题。这就是劳动所完成的具体的工作量。”也就是说, ...
xiaxt兄,首先感谢你拨冗参与本主题的讨论。

摘引1:我对你的延伸观点:“毫无疑问,劳动量一方面是按照劳动力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来计量。否则,就会出现一个劳动能力差或偷懒的人会和一个劳动能力强而又卖力干活的人在相同的劳动持续时间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同的荒谬结论。另一方面,劳动量又是按照人劳动持续的时间来计量的。因为只要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则劳动量就是按照劳动持续的时间来计量的。”感到有些迷惑。

解释:我的这个“另一方面”的确是没交代清楚。实质上前一个“一方面”,是针对劳动过程中的人在生产系统中的作用而言的;后一个“另一方面”是针对劳动的劳动力耗费性而言的。这是劳动的二个独立的不同质的二个方面(二重性)。对劳动力的耗费的计量只与劳动力被使用的时间——劳动持续的时间有关。

摘引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里,“劳动量”上的“二个方面的关系”,往往演化为“泾渭分明”的“对立和斗争”关系。有时纠缠在一起,说不清楚了。

商榷:这里的两种不同质的劳动量只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不是对立和斗争的关系。因此我们只谈我们对事实的见解,而不去管马克思是怎么认为的。

摘引3:你这里“第一”中的“劳动量”就含有二个不同质的“时间量”,一个适用于具体劳动的计量方法,另一个适用于抽象劳动的计量方法;前者是按照具体劳动完成的实际工作量进行计量的,后者是按照抽象劳动的持续时间计量的。如果你说,这二种方法指的就是一回事,那么,将“劳动量”的计量,分为二种不同的计量方法不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吗?如果,你说这二种方法指的不是一回事。那么,一个商品到按照前一种计量方法进行计量,后一种计量方法又有何用?反之亦然。

商榷:从具体劳动的角度来看,劳动量是以产品为尺度来计量的,是生产了多少数量的产品。从抽象劳动的角度来看,劳动是以劳动持续的时间来计量的,是耗费了多少人力时间量。这两种不同质的劳动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所历经的时间是同一个时间。

摘引4:抽象劳动是不讲主观能动性和人的责任心及其人的创造力的。因为,人的私欲(利己心)及其对自己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人的综合素质、人的沟通交流组织能力和纠偏能力、人对经济风险的自我控制力、人的情感表达和感染力、人的自我学习和认知力,人的社会责任心、人的自我伦理道德约束力、人的各种层次的需求、人的劳动创造力、劳动的荣誉感和积极主动性都是无法抽象的。

点评:说得非常对。政治经济学对概念的抽象有时真的是太冷酷了。马克思把劳动抽象为有用性的具体劳动和耗费性的抽象劳动,滤去了太多的信息。一个丰富的对象物最后就只剩下了无血无肉的观念性的东西。

摘引5:“劳动时间”与“劳动的耗费量”相对应,同理,“耗电时间”与“电器的耗电量”相对应。如果,先将“时间”从“劳动时间”中剥离出来,就如同将“时间”从物理学的“耗电时间”中剥离出来【注】,其道理一样。

点评:类比得太精妙了。第一、马克思说的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我的理解,就是指在劳动力耗费上劳动是无差别的。但是我在主题贴中已经指出了马克思的论述在理论上不严密的地方。既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不应是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而应是劳动力内在的人力时间的耗费。因为测度的量,必须是被测度物本身所具有的量。即时间尺度测时间,重量尺度测重量。而人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无非是体能的损耗、肌肉和肋骨的劳损等等。这只不过是人的机体的有形的损耗,是不能用时间来测度的。第二、作为劳动力的人在时间上的耗费,这个概念是我提交到论坛上来讨论的一个还不成熟的思想。这里的人是无差别的吗?我首先作了一个假定:任何体力和脑力正常的人在未受过任何学习和培训的时候,他们之间在人力时间上是无差别的。我把这种劳动力称之为初始态的人力。我在此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个没有办法证明的公设。经过学习和培训的人,他为学习和培训所耗费的人力时间会以自已的人身为载体转化成自己经过发展了的劳动力所包含的人力时间量。进一步的讨论这里暫不展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5 17:32:44
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2-12-25 12:38
其实“价值本体”或“价值实体”本就是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词。这种对事物带有哲学概念的表述,是对现实事 ...
你说的对一半。对于“实体”来说就不是抽象的了。“实体”应该是具体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5 19:51:48
gxg 发表于 2012-12-25 15:3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规定既否定”的东方辩证法精妙表述。前一句是客观辩证法,后一句 ...
gxg兄:

老兄所言极是。

其实,中国哲学的辩证法也承认“二分法”的,但决没有西方哲学的辩证法搞得那样“邪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法将商品划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将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将社会财富划分为产品财富和货币财富,将社会人群划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将社会生产方式划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所有制划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等等。这一划分本身没有什么正确与谬误之区分。

关键问题出在:划分后的“定性”上!

西方哲学的“二分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予以“定性”【注】(一)。这反映了西方哲学在认知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关系上的思维局限性。例如,无产阶级是劳动阶级,资产阶级是非劳动阶级及剥削阶级,生产力是变化的、积极的,生产关系是滞后的、被动的;公有制是先进的、利他的,私有制是落后的、利己的;具体劳动是私人性质的,抽象劳动是社会性质的;使用价值是具有不同质的,价值是同质的;个体人都是自私的,整体人却是无私的;......等等。

然而,中国哲学却从不这么看问题。中国哲学的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之所以表现为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是出于事物本身的性质使然,是事物发展和进化的最好方式,是事物内部保持和谐状态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所以,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并不意味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先进与落后,正确与谬误、正与邪、革命与反动,...等等人为地“一刀切”这样的思维认知。

即便是以世俗观点进行这样的划分,诸如:好与坏,先进与落后,正确与谬误、正与邪、革命与反动...等等,双方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包容和相互转化的,是“你只有我,我只有你”的相辅相成、求同存异的关系。

薄***常说,做官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其实,人背后则是一身邪气的“黑老大”。如果,你遇见某人自夸说他自己是浑身正气,百毒不侵时,你就要千万小心此人了。

亚当·斯密不愧为思想大师,他领悟了中国哲学的精髓。

他说道,人人皆有“利己心”,从这一“利己心”出发,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到头来,却使得所有人均获得利益。他接着说,贸易总可以使双方财富增长。他提醒人们说,与对方进行贸易时,千万不要说,这一交易对“我”有好处,而要说,这一交易对“您”有好处!斯密总结道,贸易中人们总是这样说,且这样做的。正所谓“私中有公”。【注】(二)

那么,“公中有私”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亚当·斯密举例说:“在欧洲有几个地区,运河的通行税或水闸税是私人的财产,他们的私人利益迫使他们去维修运河。如果它不是保持得相当良好,航运必然完全停止,随之他们从通行税得到的全部利益也就落空。如果这种通行税交由本人没有利害关系的管理人员去办理,他们就可能不大注意去维修通行税从而产生的工程。兰格多克运河在上世纪末使法国国王和该省花去了一千三百万利弗,这约合万九十万英镑。当这项巨大工程竣工时,发现使之处于经常维修状态的最好办法,是将通行税作为礼物赠给工程师里格,他是这项工程的设计师和监督人。这项通行税现在成为这位先生的后代子孙的一笔非常大的财产,因而有巨大的利益去使这项工程经常得到维修。假如这种通行税交由管理员管理,由于他们没有这种利益,可能将其耗费在装饰性的不必要的用途上(xiaxt注:类似于中国的“面子工程”),而最主要的工程部分则任其毁坏。”详见:《国富论》(下卷)第325页 杨敬年译本

任何一个社会公益性的项目,无论建设还是维护,都离不开“广大的私有权益人”的参与和监督!如做不到这一点,任何一个社会公益性的项目,最终都会蜕化为“特权阶层和特殊利益团体”的“囊中物”和“盘中餐”。

今天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行政垄断的国有大企业,总是打着“我是国家队”,国企深化改革将会危及“国家安全”和“国民整体利益”等幌子,拒绝民营经济成分的参与,拒绝国家对其进行市场化改造,拒绝社会监督和公共管理。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取缔行政垄断的国有公司的经营特权,消弭既得利益阶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中的“私中有公,公中有私”,才是硬道理,真道理,而不是软道理、假道理。(其实,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才是国家安全的最根本、最有力和最坚实的保障。)

如果,人总是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去认知今天的改革开放,那肯定是转不过弯儿来的。

【注】(一)
所谓“‘定性”,就是指“中国式”的“贴标签、穿靴、戴帽”的“站队法则”。任一事物,先不问缘由和内容,也不问实际效果,更不问前提和条件,先贴上“标签”后,再评判,即“先定罪,后审判”。这种僵化思维非革除不可!

【注】(二)
亚当·斯密:“人总是需要有其他同胞的帮助,单凭他们的善意,他是无法得到这种帮助的。他如果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利己心),向他们表明,他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于他们自己有好处的,那他就更有可能如愿以偿。任何想要同他人做买卖的人,都是这样提议的。给我那个我想要的东西,就能得这个你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每项交易的意义;正是用这种方式,我们彼此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帮助的绝大部分。”详见《国富论》(上卷)第49页 杨敬年译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5 23:07:35
实则价值体现的是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只把这种关系看作是物的一个属性不免丧失了人的主观评判性,将这种关系只看成人的主观规定又不免忽视了其客观存在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6 09:01:55
godweige 发表于 2012-12-25 23:07
实则价值体现的是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只把这种关系看作是物的一个属性不免丧失了人的主观评判性,将这种 ...
说得对!价值的本质就是反映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把本主题贴还没有说的问题给说出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6 13:47:36
clm0600 发表于 2012-12-26 12:09
真能互相吹捧,你就是把“劳动量”偷换成了“人力时间量”而已,就是给劳动改了个名字罢了,居然还说的那 ...
clm先生,你先看明白我主题贴中人力时间量说的是什么,劳动量说的是什么,再来嚷嚷好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6 22:41:58
脑子里满是马克思教条的人反而不懂得什么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只把价值当作是神秘的劳动凝结体,却不会从交换关系上理解价值,只会反复说劳动时间,却不会思考使用价值对于交换价值的决定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6 22:57:12
godweige 发表于 2012-12-26 22:41
脑子里满是马克思教条的人反而不懂得什么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只把价值当作是神秘的劳动凝结体, ...
歪楼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6 23:18:09
godweige 发表于 2012-12-26 22:41
脑子里满是马克思教条的人反而不懂得什么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只把价值当作是神秘的劳动凝结体, ...
“思考使用价值对于交换价值的决定作用”,振聋发聩!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6 23:45:57
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2-12-26 22:57
歪楼了。
老客兄:

马克思本人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力)的表述,请你关注一下。

西方经济学史专家都认为,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思想,实质上就是围绕劳动生产力展开的。斯密始终将财富生产置于经济学的核心地位,而将财富分配置于从属地位。个人以为,马克思经济理论实质是财富分配理论。你怎么看?

特别是马克思根据他的劳动价值论引伸的“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劳动力生产率与单位商品内的劳动时间量(价值量)成反比;与单位商品的数量(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为此,程恩富等人(海派)竭尽全力,试图重新诠释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的内涵”,与今天现实的市场经济之间所发生的“悖论”。但我个人认为不成功。你怎么看?

斯密认为,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根本。“生产即交换”,使用价值已含有价值构成,并具有自我交换形式(地租、工资、利润)。价值是为使用价值服务的;价值是使不同使用价值之间达成交易的手段和中介。“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决定着劳动生产力与自然力之间的关系(人们实现普遍的富裕),但不一定决定财富分配的公正。你又怎么看?

最近,我重比照了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与《资本论》(英文版)——关于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前100页),摘抄了几篇学术论文,做了一番简化和推理,并附了体会。暂不贴上,容我再细想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7 13:03:43
老克的帖子让我想起了,统计学史上把商品单位乘进去,从而解决可比价格涨落的问题。
这个观点以前曾经见过,但没有记录在案。当然,“真理总是会被重新发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7 14:18:15
xiaxt 发表于 2012-12-26 23:45
老客兄:

马克思本人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力)的表述,请你关注一下。
已编辑见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7 14:20:01
xiaxt 发表于 2012-12-26 23:45
老客兄:

马克思本人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力)的表述,请你关注一下。
正如你所指出的,斯密的经济理论突出了财富生产的地位,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则是突出了财富分配的地位。这与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时代给经济学提出的任务有关。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从对财富生产的考察来探寻经济关系的本质。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则抛弃了斯密的劳动价值学说,转而去建立论证资本主义的财富分配是公平的经济理论。经济学的这种利益倾向性是导致这门学科偏离科学轨道的原因。我认为,效率性和公平性是经济学的两大主题。科学的经济理论对这二者都不能偏废。马克思对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并没有给出严格的数学上的定义。这就使得直到今天在我国的经济理论界还在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而纠结不清。按照事物的历史的发展进程来展开经济范畴的内涵是马克思论述问题的一个特点。我认为,在严格的数学定义下,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互为倒数。前者是对劳动过程效率的描述,后者是对劳动的结果的代价和代偿关系的描述,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说的同一个事情。有关这一点,我在本坛的发帖中有过表述。

斯密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根本的见解是对的,但还不全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商品的二个独立的属性。交换价值对于商品的购入者来说,就是他为获取商品所付出的货币代价。但对于商品的售出者来说,他的商品有些可以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过的但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等。虽然这种使用价值没有劳动含量,它依然可以定义成商品。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定义问题。经济现象的本质并不会因为其如何定义而会有所改变。按照这个定义,并不会改变当没有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商品和货币交换时,是一种用没有付出劳动代价的自然物就可以通过商品交换这种形式获取别人付出了劳动代价的财富的这样一个经济事实。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象在我国,土地和自然资源为国家所有,如果撇开国家履行其必要的职能的费用需要不说,掌管国家权力的官僚阶层就可以通过售卖土地和资源来获取社会财富为己所用(那些以公的名义行个人享受之实的事情)而不必通过人民的许可。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商品如何定义,都改变不了国家官僚无偿攫取社会劳动成果的事实的性质。

说“生产即交换”,是对的。生产本身即包括生产的交换。例如劳动力和资本的交换,资本市场的交换,企业内部的资本股权的交换等。表现为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等等。还有生产的产品也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它生产的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商品的价值不是为使用价值服务的,而是生产的目的。反而是使用价值是为价值生产服务的,使用价值本身具体是什么形式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也就是俗话说的: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逻辑,使得原本起中介作用的价值,反而变成了生产的目的。所谓“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不过是指财富的社会性质和原因而已,也即是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力是一种被人类利用了的自然力。

另外说一个题外的问题。关于经济学的研究,我有一个基本的看法,这就是既不能以建立在脱离经济事实基础上的数学模型为研究对象,也不能用哲学思辨的结论来代替对经济事实本身的考察,而必须始终以经济事实为对象加以科学的分析来作出合符逻辑和客观事实的结论。数学之于经济学只是分析的工具,而哲学则只是建立理论大厦的脚手架。由此建立的经济理论,必须是符合事实的在数理逻辑和事理逻辑上统一的东西。一旦理论大厦建立起来了,就应把思想的脚手架撤除清理干净。但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保留了太多的哲学思辨的东西,如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凝结的劳动时间,对个人所有制的推断等等。

以上看法难免有失偏颇,请予指正。

期待你的大作问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7 15:25:00
  冷眼老克这篇帖子我看过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老克的贴子的思路是正确的也是值得赞赏的。老克是想为劳动价值论找一个价值内核的东西是什么?二是,老克为价值内核找到的东西对不对,存在的问题是哪些。

  想要探讨劳动价值论人,就想弄明白劳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就必然要深究到劳动力和时间量的问题。单纯从这一角度来说,老克的人力时间量是往正确的分析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人力时间量,对劳动价值论来说是重要的研究点位。说它重要,不在于它是否正确,而是通过它,借助这个“工具”让人能够更深层次看清价值问题。如果人力时间量的提出仍然不能达到对价值的合理解释,那就应该再继续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了。


  人力时间量离价值内核又近一步?这个问题如何来说清楚呢?

  我从老克这个贴子,想到二个问题。一个是价值的起源,一个是如何评价劳动价值。我们有时容易把这两个问题弄到一起去讨论,自然就容易混沌。

  无可否认的是,价值起源于人的需要,或是说人类生存的需要和耗费。而又是人类的劳动满足了这个目的。
  所以,很多人容易将价值等同于人类耗费。从一定的分析角度上说,这个说法没有什么错误。

  但是,现实如何衡量劳动价值却又是另一回事。能不能用价值起源的分析直接套用到劳动价值的衡量上。这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老克的这个帖子就是要谈价值的基准,也就是价值起源问题。同时又谈到了劳动价值的衡量问题。对于人们深入认识价值问题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7 23:36:06
交换价值首先必须来源于使用价值,其次有没有为之付出劳动并不是必然的先决条件。交换价值的交换两个字就已经说的很明确了,只有在有交换、不同个体有独立的所有情况下才有交换价值,反之不存在交换也就不会有交换价值。

哈,马克思主义者一边说价值和价格在短期内是偏离的,一边又要求交换的时候要有相同的东西,你要是知道两者劳动的比例还会存在价格和价值的偏离?既然根本不知道价值是多少怎么搞成等价交换?我到现在都没看见哪位经济学家能够证明哪一种商品在长期交换中是等价值交换的,因为根本他们呢就不知道价值是多少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7 23:49:51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都是对价值的一面过分渲染,有意无意忽视了另一面。所以某些“学者”实在是好笑的很啊,有主义无脑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8 00:11:40
godweige兄,总是“目光如烛、一语中的”。佩服。

现附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戈的文章一篇,他说道:“即便是走在前列的资本主义经济体,也无法给公共产品——如洁净的空气和水——进行有效定价。” (他老兄的“言外之意”是指:目前,我们这样的最先进、最成熟的市场经济理论,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学理论,就更别提啦。)

特以此文佐证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8 10:06:12
godweige 发表于 2012-12-27 23:36
交换价值首先必须来源于使用价值,其次有没有为之付出劳动并不是必然的先决条件。交换价值的交换两个字就已 ...
“交换价值首先必须来源于使用价值”。
-------
很有见地。有使用价值而不包含劳动量的实体物只有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了获取自然资源甚至会导致国家之间发生战争。不论人力资源如何有经济上的利用性,但也不是劳动的产物。商品交换是发生在独立的所有者之间的事情。从定义来看,“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和“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的产品”,这只是一个定义问题。只要一旦确定二者之中的一个,对问题的研究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不知道god网友是否注意到本人在77楼的以下见解: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商品的二个独立的属性。交换价值对于商品的购入者来说,就是他为获取商品所付出的货币代价。但对于商品的售出者来说,他的商品有些可以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过的但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等。虽然这种使用价值没有劳动含量,它依然可以定义成商品。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定义问题。经济现象的本质并不会因为其如何定义而会有所改变。按照这个定义,并不会改变当没有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商品和货币交换时,是一种用没有付出劳动代价的自然物就可以通过商品交换这种形式获取别人付出了劳动代价的财富的这样一个经济事实。”

本主题贴意在究明劳动量的内涵是什么。但本人并不认为劳动量本身就是价值,这也是马克思的观点。但马克思关于劳动量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模糊不清。至于马克思主义者们关于价值的观点的藏否,不是本贴主题所要讨论的事情。所以之前我说你“楼歪了”。我只想知道你关于劳动量的内涵是什么的看法,并对我的主题贴的论点加以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8 22:11:27
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2-12-28 10:06
“交换价值首先必须来源于使用价值”。
-------
很有见地。有使用价值而不包含劳动量的实体物只 ...
把商品定义成用来交换的劳动的产品那就是谬以千里。问题在于如何解释商品就决定了如何解释交换是怎么进行的,商品是劳动产品也就等于否认了土地、自然资源等等是商品,也就否认了他们能够进行交换的事实,也就为交换要求劳动价值相等的谬论奠定了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8 22:31:52
godweige 发表于 2012-12-28 22:11
把商品定义成用来交换的劳动的产品那就是谬以千里。问题在于如何解释商品就决定了如何解释交换是怎么进行 ...
“交换要求劳动价值相等”的确是谬论。但这不是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恰恰是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见资本论第一卷的有关章节)。倒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是这样认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8 23:56:10
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2-12-28 22:31
“交换要求劳动价值相等”的确是谬论。但这不是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恰恰是与这种生 ...
哦,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说的1夸特小麦=a担铁,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不免让人怀疑究竟是人们都知道本来就没有等价交换所以价格总是偏离价值,还是只有劳动这一个条件根本就不能决定价值的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15:01:11
godweige 发表于 2012-12-28 23:56
哦,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说的1夸特小麦=a担铁,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不 ...
1夸特小麦=a担铁
---------
对这个等式,马克思有两种解释。一是表示1夸特小麦值a担铁;二是表示等式两边的不同物中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在比较各自的含量。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生产它们所化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两个独立的原因。如果铁对小麦的所有者来说没有用,那他就不值得付出小麦的代价去获取它。如果小麦和铁的交换比例与它们的社会劳动含量的比例不相等,则经济资源就会流入交换价值大的商品生产部门,直到两种商品按照它们各自所含社会必要劳动量进行交换为止。当然,这里有二个前提,一是充分竞争;二是劳动者和他劳动的生产条件还没有分离,即商品的所有者和生产商品的劳动者是同一的。商品的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的市场交换的长期平均数中,而不存在于商品个别交换的场合。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各种农贸商品会长期保持一个相对不变的市场比价得到证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16:12:20
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2-12-29 15:01
1夸特小麦=a担铁
---------
对这个等式,马克思有两种解释。一是表示1夸特小麦值a担铁;二是表示等式两 ...
请证明一下长期相对不变的市场比价能够证明商品市场交换长期来看是等价值的,即等价格能够证明等价值。同时请试着证明,马克思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是以长期多次交易来说明商品交换,而从来不愿意论证说当一次交易成功时说明两者价值相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16:55:10
一种优质的苹果和另一种劣质的苹果在长期市场条件下价格也会是保持比价相对不变,而这根本不能证明两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相同的。如果要以价格比价的稳定来倒推劳动的同等付出,那么就要排除市场结构、供需关系、效用大小的影响才能够证明这一点,而在这些条件影响下,长期价格等于价值也是不成立的,所以马克思的话还是不能够证实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17:30:53
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2-12-29 15:01
1夸特小麦=a担铁
---------
对这个等式,马克思有两种解释。一是表示1夸特小麦值a担铁;二是表示等式两 ...
其次,当经济资源流入交换价值大的商品生产部门之后,由于供过于求而导致的该商品价格下跌并不能说明这个商品的价值有何变化,因为根据马克思理论,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此时只是生产者增加而没有生产率的变化。另一方面,付出更多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过多供给而导致的价格下跌也不能说明其最终的价值与那些付出劳动更少的商品价值是一样的。因此在不能排除供求关系带来的价格起落情况下,商品是不可能达成按照他们所含社会必要劳动量进行交换,而现实中显然不可能排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17:48:36
godweige 发表于 2012-12-29 17:30
其次,当经济资源流入交换价值大的商品生产部门之后,由于供过于求而导致的该商品价格下跌并不能说明这个 ...
观点正确,论证也严密。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20:15:13
godweige 发表于 2012-12-29 16:12
请证明一下长期相对不变的市场比价能够证明商品市场交换长期来看是等价值的,即等价格能够证明等价值。 ...
以从事种植业的农民来说,假如他可以选择种西瓜和玉米二种农产品,为了获得最大收益,他肯定是什么赚钱就种植什么。如果所有的农民都做这种选择,必定会造成市场上的某种农产品要么供给过多,要么供给过少。为了分散种植风险,他可以选择同时种植二种作物。如果今年按照现有种植比例西瓜比玉米赚钱,明年他就会选择多种一些西瓜,少种些玉米。当所有象他这样的种植户都在种植策略上达成了这种共识后,这种劳动时间调节市场供给的作用就会使种西瓜和种玉米各自的单位劳动时间在赚钱量上相等。
我已经说过了,马克思列出的“1夸特小麦=a担铁”这个式子,根本不表示等式两边相等。而是表示:X量商品1值Y量商品2。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价值形式。说两边有相等同的东西,也并不是说这二边相等同的东西就一定在量上相等。请你不要被这个表示价值形式的等式所迷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20:34:58
godweige 发表于 2012-12-29 16:55
一种优质的苹果和另一种劣质的苹果在长期市场条件下价格也会是保持比价相对不变,而这根本不能证明两者的社 ...
一种优质的苹果和另一种劣质的苹果在长期市场条件下价格也会是保持比价相对不变,
-----------
那你是否是说,对于那些种植劣质苹果的农民来说,他们宁肯把劳动时间化在赚钱少的品种上,也不愿改变种植品种去种优质苹果?
如果你用”等劳动时间交换“的观点来代替”劳动时间调节生产的作用“的观点,由此引出的谬误就怪不得马克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20:43:43
godweige 发表于 2012-12-29 17:30
其次,当经济资源流入交换价值大的商品生产部门之后,由于供过于求而导致的该商品价格下跌并不能说明这个 ...
请把劳动时间对商品供给的调节作用分析清楚。这里是一个负反馈的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21:11:01
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2-12-29 20:15
以从事种植业的农民来说,假如他可以选择种西瓜和玉米二种农产品,为了获得最大收益,他肯定是什么赚钱就 ...
你说根本不表示等式两边相等,那么就不是等价交换咯,为什么一方心甘情愿地多付出代价,而这种不平等交易每天大量地发生呢?生活中大妈为了1毛钱的价格都能和菜贩议价半天,如果天天都发生这种不平等的交易,为什么没有人提出来这是不等价的交换?

如果说长期价格平均值就能代替价值,那么价格的波动性究竟有多大可能出现,每一种商品的长期价格在当时来看都是短期的,难道这是一条价格不断向价值趋近的曲线吗?

最后,哪怕是英文企鹅版的翻译也说that a common element of identical magnitude in two different things也就是具有同等数量的共同的元素,如果你非要说不要被这句话所迷惑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是把马克思所说的原意给修改掉了,而不是我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