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新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研究员,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
教育经历
  1978–1980:河北承德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
  1983–1986:南开大学管理学系,经济学硕士
  1995–1997: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硕士
  1997–2000: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80–1983:河北承德教师进修学校任教
  1986–1988:中华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89–1995:北京市ZF研究室科员、副处长
  2000–2002: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后
研究方向
  中国转型时期的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劳动力市场分割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城市化
问答汇总
Q1:坛友zhaoyongmin_nju:
张老师,您好。向您请教一下,外部经济学家经过测算发现,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用尽;近来不断有内外经济学家建议开放人口政策来解决中国人口红利问题。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这是解决人口红利问题的方法吗?抑或有其它更好的路径选择?
谢谢A1:首先,我赞成调整目前的人口政策。行政主导、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需要一个大转变,生育决策要逐渐转向个人和家庭。
但是,人口政策的调整是否要以保持人口红利为目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对此持非常审慎的态度。
从长远来看,一个社会经济体应当在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中保持平衡,而不是人为地通过保持人口红利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回顾过去,人口红利在1978年以前就出现了,但计划经济体制制造了人为的人才浪费和人力资源的低效率。是改革开放把潜在的人口红利变为经济赢余。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要从制度变革和创新中寻找新的动力源泉。打破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激励企业家精神、进一步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等,都需要改革的不断深化。
Q2:坛友我还是我001:
张老师,我想请教一下,怎么样从实证角度去评价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人力资本的价值可以用哪些指标来衡量?谢谢A2:首先,要获得有代表性的数据,其中包括人力资本的指标、区域经济的指标和与区域经济增长有关的各类指标。
人力资本的测量,在微观(个人)数据的分析中,通常使用受教育年限。如果分析单位是区域,那么学生数量(或相对)、科技人员数量等都可以用来估计区域内的人力资本存量。不过,在这样的研究中,要注意指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在一个高校较多的省份,大学生数量也较多,但毕业后能不能为该省吸引就是另一回事了。
Q3:坛友11027399:
张老师,我看到教材中,总是强调,人力资本与受教育水平有关,但是这似乎并没有考虑,教育质量的差异,假定了高校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市场需求或者能够促使经济发展的,不存在人才的浪费。请问对这样的情况,现在的研究中,是怎么处理的呢?谢谢!
A3:有的研究把被调查者所毕业的学校分类,如是否是“211工程” 高校,中学教育是在城市上学,镇上学,还是在农村上学。在有数据的情况下,进一步分类可能是一个办法。另外,国外有学者把问卷设计成象GRE试卷那样,直接测量受访者的人力资本。不过这种方法还很不成熟。
另外,工作年限、就业的职业技能等,也可能补充学历这一指标的不足。
Q4:坛友李志云:
您好,张老师!
近些年,由于人口、资源等的“刘易斯观点”出现,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人口红利、资源耗费等模式无以为继,并且依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我国是否可以逃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特例?
就像部分学者、高层领导所说“城市化进程远为实现,未来城市化将带来新的一轮增长,可以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张老师,请问应该如何理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前因后果,或者前果后因,抑或是共生的? 或者您可以从您的研究方向“人口结构与城市化”给我们一些见解。
学生一直对城市化是否能成为我国下一个十年的救星保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如今的城市化,我的实际体会是形式化的,张老师如何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等制度性改革问题?
谢谢张老师,祝身体健康,桃李天下。学生A4:国际研究显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我认为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这都不是一个因果关系。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曾经有重工业导向的经济增长,但城市化是停滞的。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城市化的空间很大。但是,如果城市化的道路有问题,那么可能影响到社会公平和稳定,甚至影响到经济增长本身。
我的看法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是地方ZF的过强的主导性。如果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ZF而不是市场,那么,由于各类各级ZF在占有经济资源上的不平等,城市化的进程也是扭曲的,地区差距将拉大而不是缩小。
美国各州的州府往往是一个较小的城市。在中国,省会城市通常集中了省内的资源,反映出ZF力量的决定性。中国的可持续的城市化、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一定要改变这种格局。在我看来,这也是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选择。
Q5:坛友紫雨abc:
张老师您好:
收入不平等问题已经不是个新鲜的问题,但似乎在愈演愈烈,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格外引人注目。我想向您请教:中国的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还会扩大到什么程度?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又为什么会发展成一个国际性问题?
谢谢指教!
A5:有一些研究用基尼系数来测量收入不平等,得到一些结果,大致都在0.4以上。北师大李实教授、社科院经济所魏众研究员等都有研究。对此,有学者(如王小鲁)认为还是低估的,原因是高收入者无法观察。
我认为,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的确很严重。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的十余年间,有抑制收入不平等的力量,这主要是通过新农村政策、农民工政策等改善城乡收入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等。另一方面,垄断、灰色收入等也在强化。两者搏奕的结果如何,需要更多的数据。但是,需要从现在起,就要下大气力治理垄断和高收入问题。否则,收入分配状况可能走向恶化。另外,一个覆盖全社会、注重反贫困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利于降低收入不平等,但这方面依然是任重道远。
Q6:坛友tangaibing:
城镇与乡村的不平等实现而易见,城市之间的不平很也是显而易见,为实现这种不平的城市化,使得很多农民成为无地的新工人阶级。你认为如何实现现在的这种公平?高考的公平如何让实现地区的公平化?比方如何实现清华、北大的公平份额在各大省区的合理分配。
A6:以户籍身份为依据,分配高校录取指标,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早该改革。
高考的公平,有学者建议按比例在各省之间进行分配。但是,这依然是计划的手段。事实上,各省的中小学教育也是有差异的。
我认为,长远看,应当取消高校录取的地方配额制度,国家投资的高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录取。但就目前情况看,重点高校可能无法摆脱所在地ZF的干预。高考的公平性有赖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