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明确决策的边界条件——最困难的一步
决策方法的第二项要素在于确实了解决策应遵守的规范,其边界条件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决策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是什么。所以,探求边界条件的办法通常是弄清解决问题的最低要求是什么,即至少应达到什么目标。边界条件说明得越清楚,越详细,则根据边界条件做出的决策就越能有效,越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反之,边界条件欠明确,则所做的决策不论看起来多么了不起,也必将是一项无效的决策。
德鲁克举例说,美国原陆军中将格罗夫斯介绍他负责原子弹计划的管理经验时说:“就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果多进行实验前不久,洛斯•阿拉莫斯研究小组断定,若将原子弹设计改变一下,可以使其威力至少提高一倍。我认为这一推断是有道理的,而且可以获得成功。但是我没有批准这一建议,因为我感到当前这种原子弹(广岛:“小男孩”),其威力就大得足以结束战争。若是修改原来设计,就有可能使第一枚原子弹交付使用的日期推迟6个月。”他的边界条件是及早结束战争,而不是产生更大的杀伤力。
决策的边界条件往往不容易找到,而且各人所看到的边界条件不尽相同,甚至即使是有识之士的看法也不全然一致。例如,在美国大停电的早晨,纽约市所有其他报纸都没出版,只有纽约时报出版了。因为纽约停电时,该报改在赫德逊河对岸的纽华克印刷,当时纽华克没有停电。一家晚报印刷厂同意让他们印一个半小时,可印100万份,结果却只印出50万份,为什么呢?因为印了一半,总编辑发现一个英文单词的分节有问题,而同他的三位助手争论了48分钟,这正是纽约时报所能享有印刷时间的一半。总编辑心目中的边界条件不是时报今天发行了多少份数,而是不得出现任何文法错误,以保持时报在英文文法上的权威地位,保持它在读者心目中的完美形象。而他的三位助手心目中的边界条件则是时报的发行份数。(千载难逢的机会)
又如美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运输船队的防空防潜网的评价,从武器弹药、人员物资的损失与击落敌机、击沉潜艇两个角度来评价;研究所科研经费分配,所长低工作、高关系。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地震时跳楼逃命;陈景利润买床单,等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因为各自所取的边界条件不一致。
③着眼于正确的决策
决策的第三个要素是研究正当的决策是什么,而不在于研究能为人们接受的决策是什么。德鲁克说,最重要的是,你不必一事当前首先考虑自己需要做出什么让步,才能使你的决策被接受。如考虑到别人的接受程度,那就要搞折中。我们不是反对一切折中,而是只有符合边界条件的折中才是正当的折中,否则就是错误的折中。走中庸之道也是如此。
德鲁克说,折中有两种:
a、半片面包总比没有面包好,因为它符合决策的边界条件。(两个乞丐争面包案)
b、圣经中所罗门王审判两妇人争婴儿案:“将婴儿劈成两半,一人一半。”结果得半个婴儿比根本得不到更糟糕,因为它违反了边界条件。边界条件是要一个有生命的婴儿,而不是半片尸体。如将婴儿判给其中的一个妇人,虽然要引起另一个妇人的不满,但却符合边界条件。(包公断案:画圈,抢)
德鲁克说,做决策怕别人反对而折中,那就是浪费时间,得不到有效和正确的结果。决策要符合两个截然不同的和根本不相容的目标要求,这就不是决策,而是在祈求上帝显灵。即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即想搞改革,又希望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有得必有失,古人说“忠孝不可双全”就是这个意思。决策只能要求:得,尽可能多;或失,尽可能少。
④化决策为行动——最费时间的一步
即在决策的同时,要有使之付诸实施的方案。如果说考虑边界条件是决策过程中最难的一步,那么将决策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则是最费时间的一步。但是如果不把决策付诸行动,就是纸上谈兵。而要把决策转变为有效的行动,必须明确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a、谁应了解此项决策?(停产与采购员8-10年零件存量)
b、应采取什么行动?(订计划)
c、谁去采取行动?(提拔保守派领导改革)
d、如何确保行动的效果?(明确决策的边界条件)
⑤追踪决策
决策方法的第五个要素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以便经常对决策所预期的结果做实际的检验。为什么要检验?因为:
a、决策是人做的,而人总是难免会犯错误的。主观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需要在实际过程中不断检验,以调整行动趋向目标。
b、事物是发展的,情况在不断变化,一旦时过境迁,静态的决策就可能失败。因此,没有一劳永逸的决策,必须经常得到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实行动态控制。而要使控制有效,唯一可靠的信息反馈办法就是自己亲自去看看,实地调查研究一番,决不能只靠听取负责执行命令的下级的汇报,以防报喜不报忧,甚至弄虚作假。这个道理封建社会的皇帝都懂得,他们常常微服私访,了解民情。因此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人应克服官僚主义,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