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重共线性的思考:
计量经济学教材认为: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是存不存在的问题,而是程度问题。任何的经济学模型都有共线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那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被接受呢?有经验的计量经济学家认为,多重共线性除非特别严重,一般无需检验,也无需消除,因为消除可能导致更大的偏误。
一般常用的判别多重共线性的指标是VIF,但是对于VIF的计算有难以理解的地方,不同教材说法不一。普遍的说法是建立辅助回归,以8个解释变量为例,例如X8=a+b1X1+b2X2+b3X3.......得到R2,VIF8=1/(1-R2),每个变量都有一个VIF值。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对于辅助方程却没有具体的要求,比如以面板数据为例。X8=a+b1X1+b2X2+b3X3......,采用混合,(个体或时间)固定,(个体或时间)随即效应,双效应模型,GMM估计,截面加权,时间加权,PCSE估计,怀特估计等不同模型设定与回归方法,得到的R2完全不同,甚至有时一个回归式R2=0.95,另一个可能R2=0.01,此时应该怎么处理?
是根据模型设定的需要建立最优模型(这也有问题,因为模型没有经济意义),还是采用混合效应,各种处理手段选择None?
似乎还没有教材对这个问题作出详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