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3-1-12 00:36:0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02:55:18
我想问问哪里可以 看到 这个杂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05:04:29
经济学动态和经济研究等杂志相比,的确与众不同,这次改版是否意味着向“规范”靠拢?不过我倒是希望动态能够保持自己的风格!祝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07:39:50
感觉改版的基本思路是合理的。
提一个建议:由于综述类文章主要是要反应国际研究前沿的,而国内刊物发表的论文暂时还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建议综述论文中的文献应该95%以上来自国际刊物的文章或者作者的最近工作论文。国际期刊也并不都是很好的,所以建议文献应该95%以上来自国际顶级期刊或者top field期刊。这样才可以保证综述论文的质量与价值。因为这些顶级文章本身代表最高水平,能够看懂这些文章的综述作者水平也自然比较高,所以综述的质量也相应会比较高。
     难度不一定要很大,很多时候高手是可以把难度高的内容写的简单易懂。比如:JEP的文章,一般是高手写的,本科生也可以看懂,但是内容绝对最前沿。学生或学者可以看这样的杂志文章,获得经济学直觉,而不是沉迷在数学证明中。当然,经济学是离不开数学证明的, 所以要根据论文的需要,如果真的需要严格数学才能够说明内容,那么不能排除数学的使用。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数学越多越好。
    我觉得贵刊可以模仿JEP,JEL

    若能够真的办好,综述类文章对于经济学术发展是公德无量的。估计贵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07:52:21
不知道贵刊的国内组与国外组的区别是什么?
若国内组是处理稿件内容是国内文献综述,那其实根本就没有必要存在。因为建立在国内期刊上的文献综述价值实在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08:31:47
收藏学习,从海量的国外文献中做篇综述很耗费精力,不过因此也可以获得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08:39:41
很好。综述就应该详尽一些。鼓励发长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09:05:29
感谢编辑的真诚文字,让我们看到了编辑部的态度。

我也来谈下自己的看法。

技术上能否完善网络(主要是软件了,毕竟系统都是人操作的,如果编辑都不会操作,再好的平台也是白搭),不是我关心的问题,要老编辑们现学计算机等也不现实。主要还是审稿机制要提高:

第一,有没有高水平的审稿人队伍。我觉得老编辑们的知识结构已经很难完成这个任务了。所以,启用什么样的审稿队伍至关重要。如审稿人和编辑都是外行,如何保证综述文章的质量?编辑部是否能在这方面多下下功夫?

第二,综述一般是对某个领域非常精通和熟悉之后才能写的。所以,一个初学者把“习作”拿去投稿,本身就是不妥当的(排除个别大牛在年轻时就具有非凡的洞见之外)。与其规定“字数”,不如多关注投稿人的发表记录。我觉得这不是“歧视”,而是一种“选择”。以字数和年龄为标准,不如以过往发表为参照。这个工作,如果编辑部觉得自己搜索成本太高,可以让投稿人在投稿时在正文之外附上个人信息,其中列举一篇以上“代表作”。不求数量,求质量。有了这个基本信息,编辑部可以决定是否发去外审。

第三,互动提议不太妥当。编辑部只应负责传递审稿人评论和最后的审稿意见。如果编辑要参与论文意见,也应该是在一审或者二审的时候。外界已经指责“关系稿”了,再搞这样私下的互动,岂不是更有利于自己人发论文?至少外人会这么看。我觉得这个“互动”可以改为更加公开透明的“工作论文”(也叫“讨论稿”)制度。当然,国内抄袭太多,很多人担心论文一旦公开可能会被剽窃。所以,工作论文制度一直没有很好的推行。具体如何化解矛盾,杜绝关系稿,恐怕编辑部还得好好思量。

最后,我觉得有一位朋友说得很好,同样是社科院的杂志,世界经济在双向匿名审稿之后质量就得到了保证。其他后起之秀,我看经验归纳起来主要也就两条:匿名审稿+高水平审稿人队伍。目前“动态”被批评较多的还是集中在人情稿和论文质量上。我觉得相对于各个细分专业的原创论文,文献综述的审稿人群体应该是更小更集中更精英化。能给一个领域前沿文献审稿的应该是本领域执牛耳者(可以是一线年轻的教师),全国就那么些人,与他们建立起比较良心的关系,才能把好关。如果审稿人队伍很松散和随意,那就没辙了。至于人情稿,我们也知道根本杜绝是很难的,可匿名审稿起码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作弊”。就算编辑部要照顾某些单位,也应该本着“质量第一”的原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11:08:00
  增强学术性、前沿性,减少篇数、增加篇幅,适度引入互动机制!这个目标设置很好,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要更加增强学术严谨性,防止学术造假,否则会降低贵刊的认可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12:20:4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是否与作者进行互动,应视情况而定。对于有原创思想的学术文章,增加互动机制很有必要,因为原创性的文章最容易为偏解所错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希望提高编审效率,用实际行动体现对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如果不能录用,快速给出拒稿信息也是一种尊重。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作者并不比动态的编辑们活得更长,实际情况可能是更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14:04:4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17:05:24
我是管理领域的,没投过经济学的期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首先,关于引文近三年以及近五年的比例这一条应该予以删除...我非常赞同在综述的评审过程中参考文献是一个很重要的点,但是,考虑到如果就一个比较小的方向进行综述,不可避免地要大量引用经典文献和整个发展脉络过程中涉及到的很多文献,相对而言,近三年的文献的比例就会减少...再加上,经管理文献审稿周期特别长,近三年的文章也可能是五六年,甚至六七年前写好的文章,刻意要求近三年的文章反倒不美。因此,这一条,我建议把量化指标去掉,只做建议关注最新文献,并提出参考文献是一个重要指标就足够。
另外关于互动机制,我大力支持,也很高兴有这样的机制出现,哪怕现在只是设想。就我个人了解到, journal of management 这个杂志就有专门的综述性文章.它的做法是,提前俩年左右发出 call for proposal邀请,等proposal提交后,首先进行一轮评审,就选题、可行性、潜在贡献、文章组织等内容进行评审,选择一些proposal并给出意见邀请进行全文写作并提交full paper. 而后再进行评审..参见该杂志 CALL FOR PROPOSALS 2015 REVIEW ISSUE http://jom.sagepub.com/site/incl ... _PROPOSALS_2015.pdf
真心赞成这一机制.希望这个机制能顺利执行.感谢经济学动态开了一个好头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17:59:35

了解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18:01:26
se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18:37:43
manchern 发表于 2013-1-10 16:57
为胡老师的努力鼓掌加油。几点意见仅供参考:1、高质量综述的撰写人一般需要是资深专家甚至本身就有理论贡献 ...
哦 资深专家? 谁来定标准?
还是请学习《经济学(季刊)》的透明审稿制度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21:09:31
赞同楼上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21:49:09
davil2000 发表于 2013-1-12 18:37
哦 资深专家? 谁来定标准?
还是请学习《经济学(季刊)》的透明审稿制度吧
呵呵,那肯定是编辑部来定的。要是连这个判断资格都不具备的话,您还能信任什么?个人意见而已。反正我对很多的综述文章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一本杂志一期有一二篇综述,已经很吓人了;哪有那么多人够资格写综述,又哪有那么多人够资格审综述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21:58:24
segexuan 发表于 2013-1-12 17:05
我是管理领域的,没投过经济学的期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首先,关于引文近三年以及近五年的比例这一条应该予 ...
支持建设性意见。动态持续下滑,是很可惜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22:37:16
又看到了经济学动态的新鲜动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3 00:05:40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3 09:39:50
又是新的一年,感谢胡老师提出了新的办刊想法,激发了论坛诸多学子们的热情。
记得大概是一年之前,胡老师在论坛的发言,也同样激发了当时论坛学子们的热情。
然而,就过去到现在这么一段时间来看,从论坛学子们的讨论来看,期刊的变化似乎不明显。
或许是因为在刊物的决策者团队中,胡老师还是独木难支啊。
相对而言,看好这些很好的想法,但不看好这些很好的想法的实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3 09:47:18
huhuaiguo 发表于 2013-1-11 13:02
谢谢landan赐稿!就我了解的情况,简单回复如下:

1.电子投稿。动态投稿邮箱已经设立,但迄今有如下几 ...
这个问题简单,用了一个网易、新浪或sohu的收费邮箱,一年也就是100-200元样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3 09:55:52
我觉得这些改革是至关重要,但是我堂堂大国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办事效率太低,再新的东西等期刊编辑发表出来都已经不新了,大家可以去统计一下,中国的中上游期刊的审稿周期及发表见刊时间,大家都晓得中国学界的办事效率到底有好低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3 10:17:15
经济学动态的关系稿太多了,这是该杂志近年来学术声誉日渐下降的重要原因。有的人发了经济学动态,尽管是凭借自身之力(当然这是很难的),但大家都觉得应该是关系稿,这似乎已经成了各地约定俗成的事情,所以其认可度也就日益下降。所以,这个杂志只要是减少或者杜绝关系稿,质量提升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至于楼主说的那些改版措施,当然是提升杂志质量的重要方面,但不是最关键的方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hanfenghan8417 发表于 2013-1-13 10:17
经济学动态的关系稿太多了,这是该杂志近年来学术声誉日渐下降的重要原因。有的人发了经济学动态,尽管是凭 ...
如此说来,要尽早撤稿他投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3 17:05:42
凭心而论,国内的经济学研究和国外相差甚远。因此在国内做综述是一件蛮痛苦的事情,你综述国内前沿吧,国外早已经过时了;你综述国外前沿吧,国内没一个看的懂,被弃之不用。

提供一个《经济学动态》用的上的办法,每年诺奖颁奖之后,能有综述把诺奖成果介绍清楚已经不错了。虽然是国外几十年前的东西,其实国内在这方面的专家都找不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3 21:03:26
请问动态查询稿件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建议每月集中已登记稿件的审稿进度,应该不会太难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4 09:25:4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