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高速的发展,经济总量也大幅的提升。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环境不断恶化,影响了我国的出口。与此同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副作用开始逐渐显现,产能过剩、房价高企的现象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平衡产业结构、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亟需解决。
在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的当下,改革成为解决当前诸多矛盾的唯一出路,同时也是是释放市场活力,提升市场效率的唯一办法。改革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包括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从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导向等,这具体包括大部制改革、金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行政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政治制度改革、生态领域改革等。
然而需要改革的面太广、各种改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理清改革的思路,抓住核心重点变得极其关键。我国改革必然是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前提并着力于释放市场活力。在改革开放实现经济高速腾飞的同时,贫富差距却急剧提升。在市场经济效率与公平的两个维度中,公平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缩小贫富差距,推进收入分配的改革成为了关键的举措。这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振内需促进消费的内在要求。只有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可供支配的资金才会增加,在保障日常生活支出之外,才有更多的资金、更多的需求进行消费,从而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收入倍增计划变得极其的明确,改革的总体方向清晰可见。
在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生着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各种税制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城镇化建设应该是重要的推手,也是我国提振并释放内需的关键所在。我国十八大报告中也已经明确地将新型城镇化确立为推动我国经济未来十年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跃居成为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的现象非常突出。差距就是突破点、就是需求的增长点。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意味着人口的空间聚集与分配、城市主导产业的升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突出表现在城镇的生产、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基建等多个方面上,最后达到对居民收入的提升。
人口的聚集与分配集中体现在就业上,城镇对人员的吸引与其提供的就业息息相关。城镇化通过产业的升级,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必然产生大量的人口需求并对人口形成较强的吸引作用,这就涉及到了财税体制的改革和垄断的打破。人口的聚集,对生存空间形成压力,这就形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内在要求,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此外,城市户籍与社会保障相互对应,城镇化改变生活方式,提升公共服务应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对人口形成更强的吸引力。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热点行业追踪分析报告》指出,改革将成为2013年我国经济新发展阶段的关键词,而收入分配改革是众多改革中的关键点,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我国推进改革的重要推手。展望2013年,我国或将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改革保驾护航,营造良好的政策经济环境。
http://www.ocn.com.cn/info/201301/touzi1600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