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站务区 十一区 新手入门区
1820 2
2013-01-24

原始资本的形成过程

   ——学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的启示(9)

货币财富要转化为资本,自然就要有原始资本!

资本的原始形成,完全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似乎是资本积累了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一句话,积累了同土地分离的、而且本身早已将人类劳动吸收在内的劳动的客观条件。绝不是资本创造出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反,资本的原始形成只不过是这样发生的:作为货币财富而存在的价值,由于先前的生产方式解体的历史过程,一方面能够买到劳动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能用货币从已经自由的工人那里买到活劳动本身。

所有这一切因素都具备了。它们的分离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解体过程,正是这一过程使货币能够转化为资本。就货币在历史上也起促进作用来说,只有当货币本身作为最有力的分离手段加入这个过程的时候,而且只有当货币促使被剥夺光的、丧失生存的客观条件的自由工人形成的时候,货币才起促进作用。但是这当然不是由于货币为这些工人创造它们生存的客观条件,而是由于货币加速这些工人同这些条件的分离,即促使他们丧失一切财产!

英国的大土地所有者遣散了曾与他们共同消费剩余农产品的侍从,他们的租佃者赶走了茅舍贫农等等。大量的活劳动力被抛到劳动市场上,他们在双重意义上是自由的:摆脱农奴依附关系以及徭役关系而自由了,其次,是丧失一切财物和任何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而自由了,自由的一无所有;他们唯一的活路,或是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或是行乞、流浪和抢劫。他们最初力图走后一条路,但是被绞刑架和鞭子从这一条路上赶到通往劳动市场的狭窄的路上去。另一方面,从前被土地所有者及其侍从所消费的生活资料等等,现在却由货币支配了,货币渴望买到它们,以便借助它们来购买劳动。这些生活资料既不是由货币创造的,也不是由货币积累起来的;他们本来就已经存在,在它们通过货币而被消费和再生产之前,它们就已经被消费和再生产了。发生变化的只不过是:这些生活资料现在被抛到交换市场上去了,并且由使用价值变为交换价值,因而陷入货币财富的势力范围和统治之下了。

劳动工具的情况也是一样。货币既没有发明、也没有制造纺车和织机。但是,同自己的土地相分离的纺工和织工连同自己的织机和纺车一起陷入货币财富等等的统治之下了。资本只不过是把它找到的大批人手和大量工具结合起来。资本只是把它们聚集在自己的统治之下。这就是资本的真正积累!因此,积累就是资本在一定点上把工人连同他们的工具聚集在一起!

货币财富——作为商人财富——当然加速了旧的生产关系的解体。在亚当·斯密的心目中货币财富把商人的收入的交换价值的意义提高了。交换价值的发展,瓦解着多半是以直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以及与这种生产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劳动对它的客观条件的关系),因而导致劳动市场的形成。城市劳动本身创造了这样一些生产资料,对于这些生产资料来说,行会变成了障碍,就像旧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改良了的农业成为障碍一样,这种改良了的农业本身部分地又是农产品在城市里的销路不断增长等等的结果。其他情况,例如十六世纪时使流通的商品量和货币量增多,造成新的需求,因而提高了本地产品等等的交换价值,抬高了价格等等的情况,——所有这一切,一方面促进了旧的生产关系的解体,加速了劳动者或有劳动能力的非劳动者与其再生产的客观条件的分离。这样就促进了货币转化为资本。

可见,如果把资本的这种原始形成理解为似乎是资本积累了并创造了生产的客观条件——生活资料、原料、工具——并且替那些已经被剥夺掉这些条件的劳动者提供了这些条件,那就再愚蠢不过了。相反,货币财富部分地助长了那些具有劳动能力的个人劳动力被剥夺掉这些条件;这种分离过程部分地又是在没有货币财富参与下进行的。当资本的原始形成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货币财富便有可能作为媒介出现在这样变成自由的客观生活条件与变成自由的但已是一贫如洗的活劳动力二者之间,并且能够借助于一方去购买另一方。

     这就是原始资本形成的过程!

劳动者2013年1月24日

交换价值(或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资本发展的条件!

   ——学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的启示(10)

交换和交换价值的发展,到处以商业为媒介,或者说它的媒介可以称为商业。这种发展,一方面导致劳动对其生存条件的所有权关系的解体,另一方面又导致把劳动本身列入客观生产条件的关系的解体。

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和以这种交换价值的交换为基础的共同体,以及作为财富的一般条件的劳动,这都是以劳动与其客观条件相分离为前提的,而且也产生这种分离。这种等价物的交换是存在的,不过,它仅仅是建立在不通过交换却又在交换假象的掩盖下来占有他人劳动这一基础上的生产的表层而已。这种交换制度是以资本为基础的。因此,现在已经毫不奇怪的是,交换价值制度(即商品制度)以劳动为尺度的等价物的交换,会转化为不通过交换而对他人劳动的占有,转化为劳动与财产的最彻底的分离。这就是说,交换价值本身的统治地位和生产交换价值的生产的统治地位所要求的是:他人的劳动能力本身是交换价值,也就是说,活的劳动能力与其客观条件相分离;对客观条件的关系——或劳动能力对自己的客体性的关系——成了对他人的财产关系;一句话,对客观条件的关系,成了对资本的关系。为了使劳动重新把劳动的客观条件当做是自己的财产,就必须有另一种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来取代私人交换制度,这种私人交换制度造成物化劳动同劳动能力的交换,因而导致不通过交换而占有活劳动!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方式,在历史上往往非常明显地表现成这样:例如一个商人委托许多以前以农村副业的形式从事纺织的织工和纺工为他劳动,把他们的副业变成他们的本业。结果,商人就把他们掌握在自己手里,并把它们作为雇佣工人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后来又使他们离开家乡,将他们联合在一个作坊里——这是第二步。很明显,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商人既没有为纺工和织工预备原料,也没有为他们预备工具、生活资料。商人所做的一切,只是逐渐把他们限制在这样一种劳动形式之内,这种劳动形式使他们依赖于出售,依赖于买者,依赖于商人,最终他们就只是为他而生产。最初,商人只是通过购买他们的劳动产品来购买他们的劳动;一旦他们被限于生产这种交换价值,从而必须直接生产交换价值,必须以自己的全部劳动换取货币,以便有可能继续生存,这时他们便落入商人的支配之下,而且到头来,甚至连他们好像是把产品出卖给商人的那种假象也消失了。商人购买他们的劳动,并且先是剥夺他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很快又剥夺对劳动工具的所有权,或者是为了节省商人自己的生产费用而把劳动工具留给他们作为徒有其名的财产。

在原始的历史形式中,资本起初零散地或在个别地方出现,与旧的生产方式并存,但逐渐地到处破坏旧的生产方式。属于这种原始形式的,是本来意义上的手工工场(还不是工厂)。手工工场产生在为出口、为国外市场而大批生产的地方,因而是产生在大宗海陆贸易的基础,贸易中心地。工场手工业最初并没有侵入所谓城市工业,而是侵入农村副业如纺和织,即最少需要技巧、技艺训练的那种劳动。在这些地方,工厂手工业的生产自然而然以交换价值为目标。农村副业构成工场手工业的广阔的基础,而城市工商业为了能够按照工厂方式生产则要求生产的高度发展。

古代人从来不曾超出道地的城市手工艺范围,因此从未能造成大工业。大工业的首要前提,是把全部农村纳入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玻璃厂、造纸厂、炼铁厂等等,是不能以行会的方式经营的。它们要求大规模的生产、广大市场的销路、操在企业家手中的货币财富(这并不是说,企业家创造了条件,他既不创造主观条件,也不创造客观条件,但在以前的所有制关系和以前的生产关系下,要把这些条件结合起来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资本的发展离开商品生产即交换价值的生产,离开商品的交换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劳动者2013年1月24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24 09:27:25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15 00:41:34
发表于 2 分钟前 |只看作者 资本的本质不过是一种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并非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这并沒有错。问题是:人类社会生产必然要由自然经济发展出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必然会由以家庭劳动为基础的个体经济发展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经济。即到目前为止,物质生产还需要以资本生产价值的方式来组织生产,是最优的方案。这是历史的选择。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必使一切商品的价值趋等于零,这时,才可能使资本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一天,不会等太久了:机器生产取得统治地位用了不到四百年时间;机器人生产恐怕用不了二百年就能做到。到时,就可以考虑取消商品生产了。哎!我是看不到了!!!亻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351400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