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840 0
2007-08-08

后纸币时代的美国经济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125099.shtml


作者:飘无形

提交日期:2007-8-8 10:46:00

牐牭笨恩斯把自由经济带入纸币经济后,社会经济危机一下子从产品过剩转变为资本过剩。资本过剩有效地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强度和广度,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政府或者央行对社会货币量供应的调节。令凯恩斯主义不安的是经济发展的“滞胀”现象,即高度通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出现,使凯恩斯力图通过负债,印发纸币,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的期望打了折扣。
  
   美国是如何克服“滞胀”的?许多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但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思想的重生使美国度过了难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里根政府实行减税政策,并且大幅削减福利支出,取消公共事业冗员等;另外里根大胆放松政府管制,使许多诸如石油、天然气、航空、货运等敏感领域可自由定价,给予金融和工商企业更多的从事多种经营和兼并的权力等。不能说这些举措对促进美国经济复苏有一定作用,但是对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来说,这些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社会需求与供给已经脱节,内部的调整只能起到表面上的拉合作用,真正的需求仍然没有刺激出来,因为贫富分化总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大。
  
   那么美国究竟是如何破解滞胀的?我的答案是美国人在全球运用凯恩斯主义才是其渡过难关的真正原因。虽然里根政府在不断的削减财政支出,但是到1988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接近2000亿美元,全国债务总额相当于生产总值的1.8倍,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然而这些债务是伴随着美国的贸易逆差而来的,首先美国政府提高利率,由此导致美元升值,大量廉价的进口产品,特别是日本产品充斥美国国内,这就抑制了通货膨胀,并由此带动国债的发行。美国一方面用这些借款发展军事,刺激经济;但更重要的是对贸易顺差国投资。美国借日本人的钱反过来投资日本,表面上看美国贸易逆差,但外流的美元实际上是流到美国的对外投资商手里,这些外流的资金虽然越过了美国的政治边界,却没有迈过美国跨国公司的公司边界,因此,美国的过剩资本得到消化,同时美国的劳动力享受着低价商品的待遇,相对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滞胀”得到消除。
  
   然而美元在这一时期的坚挺并不能长久,过高的负债和贸易逆差使得美国政府的日子不太好过(美国人民还是很舒服的),美国不得不按照凯恩斯的想法来增发纸币,尽管如此,美元对日元仍然坚挺,于是美国政府不得不动用政治力量逼迫日元升值,这就所谓的“广场协定”的基本内容。
  
   历史总是惊人得相似,对于拥有巨大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来说,美国故伎重演,一方面对顺差国发放国债;另一方面反过来投资顺差国,增加对本国廉价商品的进口,抑制通胀。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持续双逆差,但经济却能在低通胀下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不过负债发展总是要还债的,最终美国会象凯恩斯说的那样,通过增发钞票来渡过难关,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今天美国经济的模样。至于未来,我想不外乎,美元贬值一段时间后,继续寻找贸易顺差国,采取“国债迂回”的手段破解“滞胀”问题,然后增发美钞,美元贬值,不断地重复而已。
  
  
   总之,一切过程仍然是凯恩斯主义的体现,只不过是其应用的范围由一国扩展到了全球市场,我们不妨把美国破解“滞胀”问题的“国债迂回”时期及其后的增发美钞时期称之为“后纸币时代”,意思就是在更加广义的范围内实行凯恩斯主义的时代。而美国克服经济“滞胀”的手段从本质上讲是凯恩斯主义而不是新自由主义,因为前者能够有效地刺激需求,后者仅仅是表面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