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经有数千种,是由佛讲述佛法度人成佛的历史、价值、方法、理论。最简明最上乘的例如《金刚经》、《坛经》、《维摩诘经》。
2。按照佛经,凡是人不论其好坏贵贱善恶,只要“持用”佛经,“如是、无住、不二、离相、无我”,“识自心,见自性”,“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圆满成佛。并且“莫向外觅”,因为修佛的本质是操作自己和它人的心灵姿态。
3。按照佛经,人是最可珍惜的,因为人可以而且只有人可以圆满成佛:“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持用金刚经,直了成佛”;“自性本佛,离性无别佛,三世诸佛、十二部经皆由自性出,莫向外觅”,“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在自性中本自具有”。
4。按照佛经,修炼成佛有二个条件:一条件是要转世投胎成人,因为人这一世可能尚未修炼圆满,需下一世接着修炼,这就需要积足够的“福德”才能再当一回人;二是要乘当一回人的机会,“持用佛经,识自心,见自性”,积累足够的“功德”,“直了成佛”。
5。福德和功德是什么?就是生命系的有序程度。按照自组织理论,每种生命体(包括人),它都是一个序波系(高度简并的有序物质波)搭载于有形体(热体系)之中,以高度有序编码驱使这有形体新陈代谢而吸纳负熵,以维持序波系的有序程度,否则序波系就会由于热力学熵不减定律而消散其有序程度直至化为尘埃。一切生命体的本质在于其有序性(可称之为“种性”或“自性”)。修炼就是提升这序波系的有序程度。佛这一序波系的有序程度远远高于人这一序波系的有序程度;人的有序程度完备于其它一切生命体;——共分三个等级,只有人能通过修炼佛法而圆满成佛,使其有序程度极大地提升,直到有了一个可以自我搭载的自由无限永恒美妙的佛的世界,这个佛的世界就是搭载其序波系的自势阱。在这个自势阱中的序波系就是佛。佛由于其有序程度极高而具有序波系之间的极强的相互作用而能显示其奇妙功能。维持序波系有序程度的行为(结果)叫积福德(福德),提升序波系有序程度的行为(结果)叫积功德(功德)。
5。积“福德”的机制是“以平为期”:各正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性,各践其命,顺势尽性,畅通谨守,采正驱邪,补正泄邪,阴阴阳阳,族类一律,听天由命,因地制宜,将心比心,成人之美——积“福德”操作的是自然与社会。维持(提升)自身的有序程度与维持(提升)它人的有序程度同样地获取福德(功德)。所以,助人(度人)与助已(度已)等价。积“功德”的机制也是“以平为期”,只不过它是以一种特殊的“平”为期:就是心态平静——心灵姿态祥和宁净至最低点但又阳光愉悦:客观上积福德,主观上不惦记,不牵挂,不算计,不情意,不争斗,不执著。——积“功德”操作的是自己和它人的心灵姿态。阳光宁净的心灵上升于天堂(物类相聚于高有序程度系集),阴暗罪恶的心灵下降于地户(物类相聚于低有序程度系集)——人的心灵姿态变异着人的心灵结构(有序程度)进而决定人的心灵在序度空间的位置和转世轮回的序层次。
6。因此,且只因为此,需要戒律自己的欲望,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切记,客观上约束自己的欲望,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但主观上不惦记,不牵挂,不算计,不情意,不争斗,不执著。甚至连佛法也不要执著,客观上照佛法修炼,主观上不惦记,不牵挂,不算计,不情意,不争斗,不执著。
7。如何积“功德”呢?先要明确:第一,布施、行善、修寺、持戒等一切俗世的行为,操作社会与自然的行为,皆不是积功德,最多只是积福德;第二,“菩萨于法不说断灭相”,“不可守空枕寂”,而应当“于相离相”,俗身正态运行于俗世,佛心“如是不二无住离相无我”;第三,处理好面对俗世积福德与面对佛界积功德的关系:面对俗世应当愉快认真地生活;面对佛界应当阳光愉悦祥和宁净地处事:“如是不二无住离相无我”。
——如是:“如是布施,如是观,如是见,如是信解,如是知”;
——无住:“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所住生清净心,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无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皆得成就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就是自己的心灵以袖手旁观者或剧院观众的身份观照自已的思想和行为、自然和社会,好比心灵之“我”观看形神之“我”演戏,超脱于现实之外。在此种心灵姿态下,“自性”之佛将会(才会、必会)演进其有序程度直至功德圆满成就一个搭载自身序波系的自由无限永恒美妙的佛的世界。如此,这一序波系不再依赖于转世轮回(重新搭载于一个具有新陈代谢吸纳负熵功能的有形体势阱)以避免自身序度消散。“无我”的心灵姿态是“自性”之佛吸纳负熵提升自身有序程度的姿态(修炼的姿态)。
——离相:“离一切相即见如来,于相离相,菩萨于法不说断灭相”,“不可守空枕寂,一念绝即别外受生,是为大错。当和光接物,持经识理”,客观上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主观上不惦记,不牵挂,不算计,不情意,不争斗,不执著。“吃饭是修佛,睡觉是修佛,做事是修佛”,修佛操作的是自己和它人的心灵姿态。
——不二:“不增不减、不取不舍、不善不恶、不生不灭”;
——持经:“当知是经文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乃至四句偈等,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即得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佛经与菩提自性的关系是:佛经加持着发愿修佛的菩提自性修炼成佛,但佛经只是自性修炼成佛的工具好比铸造的模子:“法如筏喻”,而且,这模子在自性中也本征具足,“迷时经(师)度,悟了自度”。
——自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持用《金刚经》,识自心,见自性,直了成佛,莫向外觅;自性本佛,离性无别佛,识自心,见自性,直了成佛。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在自性中本自具有,三世诸佛十二部经皆由自性出”。注意:这里,“识自心”,“无所住生清净心”,“如是生清净心”,“自心能生万法,万法在自心中本自具有”,与“三世诸佛,十二部经,皆由自性出”,“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是两个核心概念。“自心”,“清净心”,是由“自性”所生。以“如是、不二、离相、无我、无住、持经”的方式所生。“自性”人人皆有,是佛的潜伏态(序基态)。“自心”,“清净心”,是佛的序电离态,要“识”、要“生”,即要修炼,积功德直至功德圆满才形成。其间的历程,就是修炼的历程,是提升自性有序程度的历程,是佛的序激发态。一当自心形成,人人皆具有的自性之序波系就处于能够自我搭载、自我操控、自我保持有序程度不衰减的功德圆满态。这是佛教的根本目标所在。自心是在自性的有序程度修炼到足够高的条件下才形成的。修炼的过程是吸纳负熵提升自性有序程度的过程。
——弘扬佛法:为他人解说佛法,乃至四句偈等,即“成就无边无量功德”(功德是操作自己和它人的心灵姿态于佛法:“如是不二无住离相无我”,这样做的结果:不发愿修佛者成仙,发愿修佛者成佛),且比用山一样多的财富布施所积福德还要多多。
8。所以,千百年来,俗世各个阶层的人们为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最高理性(转世轮回,功德圆满)上,投身佛教:或作为香客,或作为居士,或作为和尚,或作为学者。而且,“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皆得成就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各家佛教门派皆兴旺发达——这是人类社会对“佛教”这一商品系的供需市场运行的客观事实。一个契约模式,若能将所有契约成员的自私理性耦合成诸本金相干增值于诸利息(广义本金-广义利息)的运行状态,这个契约模式就是一个人类文明模式(“文”是杂交耦合之义,“明”是生产繁衍之义)。佛教就是这样一个契约模式。